以下文章來源于悅幕中國電影觀察,作者高群耀
來源 /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文 / 高群耀編輯 / 龐宏波
我一直都呼籲以觀影人次作為電影的重要指标。
2022 年我們非常艱難地取得了 300.67 億票房,對于被反複沖擊的電影市場來說實屬不易。能讓我們今年順利保住 300 億大關的是詹姆斯 · 卡梅隆《阿凡達 2》在國内的順利上映,所以這部電影再一次成為了中國電影市場的重要拐點。
可是在 300 億票房背後,我們的觀影人次觸目驚心。2022 年,我們年觀影人次是 7.1 億,相比 2021 年減少了三分之一。但 2021 年的年觀影人次相比 2019 年就下降了三分之一,2022 年我們直接比 2019 年少了 10 億人次。這就是為什麼,電影行業短短幾年時間變成特困行業的主因。
作為全世界矚目的超級大片,我們和韓國上映時間相差無幾。《阿凡達 2》在韓國的觀影人次是 774.2 萬,但他們的總人口隻有 5200 萬,占總人口比例 14.8%。我們的觀影人次是 2158.2 萬,但是我們的總人口是 14.43 億,所以《阿凡達 2》觀影人次占我們總人口比例隻有 1.4%。
雖然我們前段時間處于疫情的一個高峰,但是觀影人次巨大的差距是非常值得我們業内人反思的。隻有觀影人次,才是平衡主管部門、出品方、導演、觀衆的橋梁。在目前的産業環境裡,觀影人次遠要比總票房重要得多。所以如何讓電影院快速的通過快銷品活過來,呼籲将觀影人次作為我們市場衡量的重要指标,已經成為了現階段的當務之急。
如何看待《阿凡達 2》在國内遇冷?
電影人貶低《阿凡達 2》實在是不應該。
在我們整個電影市場最艱難的時候,《阿凡達 2》突然宣布在國内上映。對于我們業内來說,這是巨大的利好。上一部《阿凡達》開啟了我們中國電影的一個新的時代,而這一部《阿凡達》又承擔了拯救我們于危難的重任。
雖然也有人喊出《阿凡達 2》30 億甚至 100 億,但我很清楚,目前《阿凡達 2》在國内的狀态不對,觀影人次的量不夠。《阿凡達》目前國内累計總票房是 17.15 億,除了 2010 年之外還有幾輪重映,總觀影人次是 3768.5 萬。就目前來說,《阿凡達 2》還差着 1000 多萬,基本上沒戲。
我們總結一下《阿凡達 2》在國内遇冷的原因。首先,《阿凡達 2》在國内突然宣布上映,其實對所有人來說都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而且當時我們的大環境焦點不在電影身上,從宣發上來說基本上沒有,沒時間做也沒空間做,完全依靠《阿凡達》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對于影迷來說這沒差别,但對于下沉市場來說影響是非常大的。
其次,我們不可否認疫情的影響。現在去看電影,真的是冒着生命風險,尤其是帶着孩子一起去,這得下定多大的決心啊。這也引出了第三個原因,完全不合理的高票價。對于這樣的特效大片來說,銀幕的好壞決定着觀影體驗完全不同,但是 IMAX、杜比、CINITY 這種特效廳的票價實在是太貴了,這一點我想不通。一家三個人去看《阿凡達 2》,光票價就可能得 1000,再加上得冒着生命風險,電影本身又 3 個小時,這筆帳怎麼算都算不過來,畢竟電影已經不再是剛需了。
第四個原因,就是大家的觀感反響平平。第一部給大家帶來的沖擊是從零開始的,在《阿凡達》之後全世界電影産業視覺效果的進步是空前的,甚至不是 3D 不叫大片。這一部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所以沖擊的震撼力是有差别的。因為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階段,
但是《阿凡達 2》依然是一部史詩級的超級大片,這是毫無疑問的。普通觀衆畢竟實實在在花了錢,花了時間甚至冒着風險,所以不滿可以理解,但是業内人士如果貶低《阿凡達 2》實在是不應該。
第一部《阿凡達》上映的時候,我還在新聞集團。所以對于協助《阿凡達》在國内上映是做了一些工作的,而且我和詹姆斯(詹姆斯 · 卡梅隆)以及喬恩(喬恩 · 蘭道)也有很多的交流。《阿凡達》對于電影行業來說,每一件事都是創舉,它是諸多領域突破的一個集合體。
做電影有三件事不能碰:水、小孩、動物,這是李安說的。但你看《阿凡達 2》,基本上全是水、小孩和動物。而且拍攝時,詹姆斯和喬恩還去了馬裡亞納海溝為續集中海底景觀設計做實地調查。這個地方很少有人可以去,這是國家才能幹的科研項目,但他倆是拍電影的,所以這簡直太誇張了。
而且《阿凡達 2》在拍攝上,它很多拍攝是現創造出來的,沒有商業準備好的技術來做這個事。《阿凡達》第二部和第三部是一起拍的,但因為水裡的戲,所以對索尼的攝影機進行了定制改造。再比如打光不行,電影就通過一種類似于爆米花的泡泡鋪在下面才能實現。喬恩在接受采訪時也說,《阿凡達 2》裡面的特寫鏡頭之前根本實現不了,而且 CG 和人是分開做的。但在《阿凡達 2》CG 和人是可以一起做的。
所以,電影的每一幀都是空前的。《阿凡達》上映之後,對于全球銀幕的改革是空前的,3D 開始大踏步普及,對于我們國内來說 IMAX 從此也站穩了腳跟。那麼《阿凡達 2》會不會再一次革新電影的放映技術,對于電影音響系統會不會推進技術進步這是值得探讨的。
韓國觀影人次換算下來是我們的 14 倍,
這到底是為什麼?
我們不能沉浸在總量裡,應該要看本質。
目前《阿凡達 2》的全球票房已經達到了 14 億美元,距離 20 億美元是有差距的,但是也是一部超級大片了。我們和韓國在上映時間上是差不多的,從票房總量上來說我們當然位列全球第二,韓國位列全球第四。
但是觀影人次占總人口的比例是有巨大差距的,這讓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從小了說,我們電影行業談複蘇、沒有觀影人次我們靠什麼恢複?2021 年相比疫情前,觀影人次下降了三分之一。結果我們 2022 年相比 2021 年又減少了将近三分之一,這太誇張了。
當然你可以把原因歸結為疫情影響,也可以歸結為我們本身就不是一個觀影頻次非常高的國家。但我們要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觀影人次是一條必經之路。
往大了說,我們有一萬多家影院,全球 3D 銀幕數量最多。我們有這麼好的基礎設施,結果隻有 1% 的國人看過,有 99% 的人壓根沒有機會體驗。對于這麼好,具有技術革命意義的大片,我們都沒體驗過,這難道不是遺憾嗎?
目前,我們票房最高的電影是《長津湖》,全球也是 9 億美金的大片。但是我們的觀影人次是 1.25 億,不到總人口的十分之一。2017 年票價沒那麼貴的時候,《戰狼 2》的總觀影人次是 1.6 億,勉強超過了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但這已經是極限了。我們消極的看我們最好的電影也隻能做這十分之一裡面的生意,但我們積極的看我們還有 90% 的市場是可以開發的。
而且我們隔壁的韓國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 demo。但我依然想不通怎麼韓國就成為了東方文化打入好萊塢的一個标尺?韓國比我們的流媒體滲透率還要高,移動互聯網、手機、遊戲都很厲害,但是他們的電影觀影人次占總人口的比例居然是我們的 10 倍,這是很恐怖的。
如果隻是看總量,我們依然可以洋洋自得。但是看質量,實際上我們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從《江南 style》紅遍 YouTube 到《寄生蟲》橫掃全球各大電影節再到《鱿魚遊戲》在 Netflix 上線在 92 個國家爆紅,從實地的洛杉矶做音樂節、飛機上的韓餐,韓國文化在西方社會的影響力是空前的,而且我們移動電影院北美版數據最好的電影,一半都是韓國電影。但你看它的總人口,裡裡外外沒幾個人。
所以,從國人自身對于優秀作品的體驗再到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韓國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在電影上來說,韓國一直都是以觀影人次做 KPI,其實換算一下你也能算出來它的平均票價是多少,畢竟有全球票房統計。
今天的中國早就結束了物質豐富的階段,現在是精神愉悅的階段。精神愉悅很重要的一塊就是電影。但就像《我不是藥神》對中國醫藥改革有幫助,短視頻或者說單純的娛樂内容是幹不了這個事的,隻有電影這樣的工具才可以。
所以,我們在看我們的電影市場,比 300 億總票房更重要的就是我們的觀影人次下跌的如此嚴重。究竟什麼時候可以恢複,什麼時候可以增長,占總人口比例能到多少,這才是最關鍵的。
觀影人次才是解開行業之痛的 " 扣 "
按照今天這樣做,8 萬塊銀幕沒戲。
其實做電影和做酒店邏輯是一樣的。今天有人住你就掙錢,沒人住你就不掙錢。這和你定多少錢的價格沒關系,隻要沒人就不掙錢。電影其實也是一樣,我們這兩年電影的票價越來越貴,平均票價 2020 年到 2022 年從 37 元漲到了 40.3 元又漲到了 42.1 元,但是我們的上座率從 8.1% 下跌到了 7.9% 又跌到了 5.8%。
票價上漲從商業邏輯上是沒錯的,我管你做的是熟客還是新客,隻要總價在就行。但是如果我們的産品沒辦法支持票價上漲,這個熟客生意就會有問題。今天我們先不講内容方面的問題,這個問題太複雜了,不是靠講可以解決。
我們電影産業如果形容成一個桌子的話,那坐在這個桌子上的一共是四個角。一個是主管部門,因為電影是宣傳工具。一個是出品方,是給電影投錢并且要通過電影掙錢的生意人。一個是導演,它的生殺大權在主管部門手裡,它的錢來自于出品方,但又要進行自己的自我表達,并且想要從觀衆手裡掙錢。最後一個就是觀衆,花錢買票的人。
對于主管部門,電影的定位是宣傳工具,這個工具有人用才是工具,沒有人用那就不是工具。所以一個幾百億的市場,票房可以沒有,但是觀影人次不能沒有。沒有人用這個工具,它的功能就喪失了。至于你是一塊錢還是一百塊錢,其實是看你的能力,對他來說不是很重要的事。
對于觀衆來說,我們業内人常常說内容為王。好内容掙錢,爛内容不掙錢。我們先抛開大環境,觀衆其實對電影的評價标準就一個:好看還是不好看。好看,我就花錢,不好看我就不花錢,很簡單的邏輯。但是長期不好看的内容一旦讓觀衆失去了繼續坐在這張桌子上的耐心,那我們想把觀衆重新請回來的代價可就太大了,這可不是票價高幾塊錢和低幾塊錢的事情。
所以,我覺得電影院首先得通過快銷品先活過來。我們每一張票要分成幾份,影院能拿到一半多一點。但是觀影人次少了意味着買票的人少了,那分的自然就少了。可如果我們不痛下決心做出改變,還指望着明年票房是 300 億還是 400 億,那 8 萬塊銀幕想要活下來基本沒戲。
從方法上來說有一點是值得探讨的,就是如何能夠保障大規模的上座率。之前我提出過 " 超級影院 " 這個概念,先看電影後付費,希望電影院可以改革自己的會員制。你要覺得電影好看,你本來也應該買票,你就買。你要覺得不好,那你可不可以給一半。你要是覺得特别不好,浪費我倆小時,你出來以後寫兩段真實感受,你可以不給錢。
前提是你得是電影院的會員,首先是影院對于你過去觀影行為有一個基本了解,其次是如果你連續三次都是搗亂,你就拿不到票了。現在的 AI 系統管理這些問題,實在是太容易了。這樣是我認為可以保障觀影人次達到最大化的方式,我在 AMC 不離開我就敢這麼幹。
但在國内, 目前首先是體制不支撐,其次是行業膽量不支撐。但是如果我們電影行業已經到了一個谷底,那麼不破不立可能就是唯一選擇。對于我們業内來說,幹與不幹不是選擇,幹的好與不好才是選擇。
我記得之前有一次去看電影,全場就我一個人,我還拍了一段視頻給同事。我隔壁的女孩更絕,她買的票是下一場的,來早了就和門口的人商量說能不能看這一場。檢票的說:可以,隻要你不坐他腿上,坐哪都行。
我們電影有如此好的基礎設施,一個人看和五十個人一起看,它的邊際成本是零。我們何必這麼空着呢?
- END -「幕後」發現大文化産業新價值長按二維碼加入幕後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