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譽爲「特斯拉」最大對手的美國造車新勢力 Fisker,最近日子不太好過,收到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不合規通知,其股價已連續 30 個交易日平均收盤價低于 1 美元 / 股。
按照紐約交易所的規定,若接下來 6 個月緩沖期内,Fisker 交易日股價均低于每股 1 美元,将會被強制退市。美國股票行業,每股低于 1 美元的股票基本無法引起炒股人士和投資者的注意,那麽 Fisker 很可能隻有最後一條路能走——反向股權分割(合股)。
反向股權分割即将若幹股票合爲 1 股,便可提高每股價值,股東持有的股票數量減少,但總價值并未減少。每合股一次,便可續命 6 個月,法拉第未來便是采用反向股權分割方案,才能堅持到現在。
隻是對 Fisker 來說,反向股權分割所能做的,可能也隻有續命了。而且不僅是 Fisker,絕大多數海外新勢力,都面臨同樣的窘境,部分車企已先于 Fisker 通過反向股權分割續命。
新能源時代到來後,全球湧現了大量造車新勢力,國人所熟知的蔚來、小鵬、理想等車企,均誕生于 2015 年前後。一将功成萬骨枯,能夠堅持到最後的車企總歸是少數,大多數新勢力的命運注定是破産倒閉被收購,國内威馬、漢騰、奇點等車企,均已倒下。
然而若與海外車企對比,我們就會發現,國内新勢力的「成活率」簡直高出天際,海外新勢力們「哀鴻遍野」。
美國電動卡車初創公司 Nikola,曾經揚言要超越特斯拉,上市之初市值一度突破 300 億美元,比福特和通用兩大汽車巨頭更高,結果如今市值僅有 8.75 億美元,市值暴跌超過 97%。去年第二季度,Nikola 汽車銷量僅 31 輛,平均每個月交付 10 輛。
收到退市警告後,Nikola 不得不選擇反向股權分割,以避免被強行退市。但如今 Nikola 的股價僅爲 0.737 美元 / 股,或許不久後又要反向股權分割一次,再度續命。
專注于高端市場的新勢力 Lucid,情況稍微好一點點,2023 年累計交付 6001 輛汽車,同比增長 37%,目前股票也穩定在 3.710 美元 / 股,沒有退市風險。但考慮到今年是 2024 年,不是 2014 年,這點銷量哪裏夠看?2 月 16 日,Lucid 宣布旗下幾款産品集體降價,而且降幅均在 5 萬元人民币左右,希望借此吸引消費者。
可以說 Lucid 情況稍好,但也到了降價求生階段,之前爲了減少支出,該公司已多次裁員,可節流隻能減少虧損,唯有開源才能向前發展。
當初海外紅極一時的新勢力中, 隻有 Rivian 日子舒坦一些,至少目前股票高達 16.305 美元 / 股。不過一周前巴克萊銀行發布公告稱,将 Rivian 股價預期調整至 9 美元 / 股,看來投資者也不看好 Rivian 未來的發展。
好消息是,去年第三季度 Rivian 淨虧損僅爲 13.7 億美元,虧損同比下降 20%,而且第三季度産量超出預期,預計 2023 年全年交付量可達 5.4 萬輛,比原定目标高 2000 輛。
說完了美國的造車新勢力,再來談談一度市值高達 860 億美元,成爲全球第五大車企的越南新勢力 VinFast。如今股票下降至 5.460 美元 / 股,市值也下降到 127.64 億美元,情況同樣不容樂觀,2022 年全年銷量僅 2.2 萬輛。
歐洲新勢力的情況比美國新勢力更差,荷蘭的 lightyear 宣布太陽能汽車停産,負責生産的子公司破産倒閉;英國 Arrival 裁員 50%,CEO 跑路;德國的 Sono Motors 放棄太陽能汽車研發,裁員 73%。歐洲新勢力偏愛太陽能汽車,但太陽能充電的功率隻能說聊勝于無、徒增成本。
除了特斯拉,海外新勢力們表現普遍不佳,并不完全是車企的問題,沒有适合新能源汽車生長的土壤也是主要原因。2023 年,Fisker 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決定向最适合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市場中國進軍,可惜留給 Fisker 的時間不多了。
海外新勢力們集體瀕臨破産,自身與市場都存在問題。
國内新勢力誕生後,部分車企沖擊高端,如高合汽車,直接面向 50 萬元以上市場,部分選擇中高端,如理想、問界,還有一部分則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場,如零跑、哪吒。上述海外新勢力,美國的也好,越南的也好,全部定位高端。
買得起豪車的消費者始終是少數,集體沖擊高端,産品無法走量,又如何平攤成本扭虧爲盈呢?而且新勢力的産品質量也有缺陷,降價後依然 50 萬元起步的 Lucid Air,居然存在後排座椅加熱溫度過高碳化問題,因可能将乘客燒傷被迫召回産品。
海外新勢力普遍沖擊高端,或許并不是他們不想做低端車,而是環境所緻,簡單來說就是成本降不下來。
爲什麽蔚小理可以順利發展起來,爲什麽特斯拉進入中國後迅速起死回生?秘訣就在于中國市場的獨特情況。
再厲害的車企也不可能獨自生産所有零部件,能夠做好整合商也不容易,美國去工業化後,汽車許多零部件需要采購,而中國被稱爲「世界工廠」,各類産品非常豐富,能夠滿足車企各種需求,生産成本天然比海外市場低。再加上完善的基建與便利的交通,運輸成本相對較低,非常适合新能源汽車生産。
特斯拉、大衆、豐田等全球各大車企,均在國内設有工廠,生産新能源汽車出口到海外。之前德國經銷商便從中國進口 ID.6 運送到德國買,哪怕加上各種稅務,利潤依然高于本土向大衆進車。
更關鍵的是,中國已連續 15 年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每年三分之一新車在中國銷售。新能源汽車領域,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透露, 2023 年 1-12 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全球新能源乘用車 63.5%,其中 12 月占比高達 68%。
占全球約 17.85% 的人口,購買了全球 60% 以上新能源汽車,可見國人對于新能源汽車接受程度之高,而且國内高消費群體數量多,能夠撐得起豪車市場。
生産成本、運輸成本低,擁有龐大的潛在消費群體,說中國是全球最适合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國家并不誇張。當初特斯拉量産成難題,處于破産邊緣,也是中國取消合資比例要求,幫助特斯拉在上海建廠,迅速拉升産能,特斯拉才得以成爲全球市值最高車企。
海外新勢力們情況堪憂,僅存的生機,或許就在中國。
2023 年,Fisker 創始人亨利克 · 菲斯克(Henrik Fisker)帶着一衆高管拜訪中國,還特地前往上海臨港新區走訪,并參加了座談峰會。要知道,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就在臨港新區,Fisker 目的不言而喻。
去年 6 月,Fisker 宣布正式進軍中國市場。小通認爲,Fisker 很可能計劃采用類似特斯拉的方案,在上海建設獨資工廠,将汽車的生産、銷售、售後等流程全部搬到中國。
遺憾的是,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車企财政不容樂觀,汽車工廠建設、引進生産設備、招募工人、銷售渠道建設,都需要不少成本,Fisker 大概率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他們遷往中國。
即便真的搬來中國,汽車順利生産并銷售,也不見得就能賣得出多少。國内汽車市場自主品牌份額屢創新高,2023 年已達 52%,新能源汽車市場自主品牌的對手僅有大衆和特斯拉。中國汽車市場已不再是用市場換技術的時代,甚至超越了日德成爲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大國,引得歐洲針對中國車企開展反壟斷調查。
國内新能源汽車競争也較爲激烈,汽車價格一降再降,新一年剛剛開工,比亞迪就推出了 7.98 萬元的秦 PLUS DM-i 榮耀版,五菱星光、長安起源等品牌也紛紛降價促銷。海外新勢力很難拿出誠意足夠的價格,與國内車企競争。
但,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龐大的消費群體,以及較低的生産、銷售成本,都令中國依然是目前最适合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市場。這些海外造車新勢力留在美國,大概率隻能慢慢等死,前往中國,搏一搏單車變摩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