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奧平/ 文 本文十大重點:
1、此次會議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命名(此前名爲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體現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2、總目标:建設金融強國,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範化解風險;
3、" 金融強國 " 在黨的二十大後首次被提出,體現金融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4、貨币金融環境:金融資源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以及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五篇 " 大文章 ";
5、加強金融對創新驅動及高質量發展的支持,推動中國經濟從 " 房地産—地方政府(基建投資)—金融 " 的舊三角循環,逐步過渡到 " 科技—産業—金融 " 新三角循環;
6、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
7、金融高水平開放: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
8、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促進金融與房地産良性循環;
9、外彙市場:保持人民币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10、當前金融工作重點:加大政策實施和工作推進力度,活躍資本市場,更好支持擴大内需。
10 月 30 日至 31 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全面分析金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部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
時隔 6 年再次召開全國性的金融工作會議,且此次會議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命名,體現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此前名爲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會議基本上每五年召開一次,在 1997 年、2002 年、2007 年、2012 年、2017 年共召開過五次。曆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都對未來幾年的金融工作方向作出了細化部署)。
一、總目标:建設金融強國,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範化解風險
首先,會議明确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金融工作的總目标。會議強調,"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争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範化解風險,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
筆者認爲," 金融強國 " 在黨的二十大後首次被提出,體現金融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黨的二十大報告曾提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制造強國、農業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等概念,但并未提及 " 金融強國 ",而此次會議三次提出,分别是 "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争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 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爲目标 ""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
其次,對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工作的成績講足,以及當前面臨的問題講透:
關于過往的成績,會議指出," 金融系統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作出了重要貢獻 "。
關于當前的問題,會議指出," 同時要清醒看到,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隐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 "。
最後,會議清晰指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金融工作的目标、主題、主線、支撐及重點:
1、目标:" 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爲目标 ";
2、主題:" 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爲主題 ";
3、主線:" 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 ";
4、支撐:" 以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鬥力爲重要支撐 ";
5、重點:" 以全面加強監管、防範化解風險爲重點 "。
二、貨币金融環境:金融資源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以及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五篇 " 大文章 "
會議在 " 金融要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 " 部分指出 " 三大着力 ",并對每一項作出細化部署," 三大着力 " 分别是:
1、" 要着力營造良好的貨币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2、" 要着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 ";
3、" 要着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确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 "。
筆者下文對 " 三大着力 " 及其細化部署分别重點解讀。
對于貨币金融環境的工作部署,會議首先指出," 要着力營造良好的貨币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始終保持貨币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币政策工具箱 "。
關于政策跨周期調節,2020 年 7 月 30 日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跨周期調節," 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關于政策逆周期調節,重點則是應對短期經濟波動,實現充分就業,維持物價穩定等。
其次,對于貨币政策及優化資金供給結構部署,會議指出," 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确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 "。
通稿後文則對貨币政策強調," 要完善金融宏觀調控,準确把握貨币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加強貨币供應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 "。
最後,對于金融資源使用上,會議指出," 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
筆者認爲,上文中的 " 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 便指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這将是結構性貨币政策支持實體經濟所重點聚焦的方向。金融對制造業企業實現數字化技改,以及低碳綠色化技改支持力度将不斷加大。" 重大戰略 " 則是創新驅動與區域協調發展兩大戰略。
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這五篇 " 大文章 ",實質上也是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增長方式轉型的重點方向,故必然會有更多的金融資源傾斜。
整體來看,通過加強金融對創新驅動及高質量發展的支持,推動中國經濟從 " 房地産—地方政府(基建投資)—金融 " 的舊三角循環,逐步過渡到 " 科技—産業—金融 " 新三角循環。
三、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
對于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的工作部署,會議首先指出," 要着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 "。
對于資本市場,會議指出," 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促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 "。
筆者認爲,全面注冊制改革将繼續深化,重點則是通過多元化股權融資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同時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在全面注冊制下,資本市場将實現 " 有進有出、良性循環 " 的高質量發展。
對于國有大型金融機構,會議指出," 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 "。對于中小金融機構,會議指出," 嚴格中小金融機構準入标準和監管要求,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 "。
筆者認爲,未來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的工作重點是作爲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提供服務,繼續做優做強;而中小金融機構則要更加 " 精耕細作 ",立足當地資源禀賦,實現差異化發展。
對于政策性金融機構及保險業,會議指出," 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 "。
在市場規則和法人治理方面,會議分别指出," 強化市場規則,打造規則統一、監管協同的金融市場,促進長期資本形成 "" 健全法人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拓寬銀行資本金補充渠道,做好産融風險隔離 "。
四、金融高水平開放: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
對于金融高水平開放的工作部署,會議首先指出," 要着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确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 "。可見,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是金融開放的前提與關鍵,
其次,會議指出,"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 "。
筆者認爲,金融領域關鍵制度型開放将進一步實現突破,其着力點是跨境投融資,落腳點則是要吸引更多外資機構及資本來華投資發展,共同參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最後,在金融高水平開放的區域布局上,會議指出," 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争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
五、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促進金融與房地産良性循環
對于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會議首先明确防風險總基調,會議強調," 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爲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格執法、敢于亮劍,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
其次,會議分别對中小金融機構、地方債務、房地産市場、金融市場(外彙市場)四大方向防風險作出細化部署:
第一,對于中小金融機構,會議指出," 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 "。
第二,對于地方債務,會議指出," 建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适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 "。
2023 年 7 月 24 日政治局會議提出," 要有效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 "。2023 年 10 月以來,地方政府再次通過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啓動新一輪化債工作(此前曾有過兩輪發行高峰,此次預計規模 1.5 萬億元左右)。
特殊再融資債券雖可解開地方政府短期因債務風險制約基建投資發力的手腳,但特殊再融資債券化債 " 治标不治本 ",本質是通過債務置換和隐性債務顯性化,避免債務到期引發的流動性風險。此外,因特殊再融資債券用于置換隐性債務,則會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發行規模受到區域債務限額的限制。
筆者認爲,造成地方債務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中央和地方之間财權事權不匹配,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則更加凸顯。
從 " 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 " 來看,2023 年四季度超預期增發 1 萬億元國債的政策舉措則是一種體現。在地方政府加杠杆受制于 " 土地财政 " 銳減帶來的财政緊平衡,以及新一輪化債的影響下,中央政府積極加杠杆,打破赤字率 3% 的 " 約束 ",1 萬億元國債全部資金通過轉移支付給地方使用,無需地方償還。這一理念層面的顯著突破,或将對财政政策實現逆周期調節穩增長帶來深遠影響。
第三,對于房地産市場,會議指出," 促進金融與房地産良性循環,健全房地産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産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 " 三大工程 " 建設,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 "。
筆者認爲,長期以來,房地産市場調控的三大主要目标爲:第一。防風險;第二,滿足剛性和改善性需求;第三,保持房地産市場的平穩發展,以防拖累經濟。
基于三大目标,會議指出 " 健全房地産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 " 則表示,将轉變房企高周轉、高負債、高風險的經營模式;" 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合理融資需求 ",意味着短期要加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房地産行業的支持力度,緩解重點房企信用風險。
而 " 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 " 則是未來房地産新發展模式的重點,也是金融投向房地産的主要領域。" 三大工程 " 則包括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平急兩用基礎設施。
第四,對于金融市場,會議指出," 維護金融市場穩健運行,規範金融市場發行和交易行爲,合理引導預期,防範風險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遞共振 "。對于外彙市場,會議指出," 加強外彙市場管理,保持人民币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
六、當前金融工作重點:加大政策實施和工作推進力度,活躍資本市場,更好支持擴大内需
會議除對上述 " 金融提供高質量服務 ",以及 " 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 兩大長期關鍵作出工作部署以外,還對 " 着力做好當前金融領域重點工作 " 作出部署,有以下五大重點:
1、加大政策實施和工作推進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融資成本持續下降;
2、活躍資本市場;
3、更好支持擴大内需;
4、促進穩外貿穩外資;
5、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從當前經濟現實來看,經濟恢複基礎不牢固,需求不足矛盾凸顯,外需延續走弱。10 月 PMI 錄得數據爲 49.5%,繼 9 月份重回擴張區間後再次降至收縮區間,顯示當前經濟恢複基礎不牢固。10 月 PMI 新訂單指數爲 49.5%,比上月下降 1.0 個百分點,再次降至收縮區間,需求不足矛盾凸顯。10 月新出口訂單指數較 9 月的 47.8% 下降 1.0 個百分點至 46.8%,外需延續走弱。
故以上五點當前金融工作部署則是針對需求不足、預期不穩的經濟現實所提出,同時兼顧經濟高質量發展。
筆者認爲,在政策面加力銜接今明兩年穩增長的情況下,未來經濟整體活力将好于今年二、三季度,市場主體也應更加樂觀一些,積極布局遠期機遇。
(作者張奧平系經濟學家,經觀未來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