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uy or not to buy?這是擺在 2023 年打算買車的消費者面前的問題,像極了莎翁筆下哈姆雷特王子的境遇,而這種境遇源自今年年初車企從漲價到降價的瞬間反轉。
從去年年底開始吆喝 " 鎖單保補貼,年後漲價 ",就當完成新年倒數,車企陸續發布漲價海報後,特斯拉官宣降價的石頭,直接激起了千層浪,剛宣布漲價的車企轉眼又曬出降價的海報,而且比之前補貼後還便宜。甚至,在教授正思考這篇文章的時候,作爲動力電池的龍頭,甯德時代也宣布加入戰鬥。
所以問題來了,2023 年,買新能源車是趁現在降價早下手,還是做等等黨享受最終的勝利?不管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今年都會更便宜嗎?
提到價格戰,必定是一場群體行爲,所以自特斯拉打響了降價的第一槍,算是拉開這場價格戰的序幕,接着便是各品牌的 " 一呼百應 ",也顧不了新年前才剛宣布完漲價。
其中,AITO 問界 M5 EV 和 M7 的最高優惠幅度達 3 萬元,也是繼特斯拉後首個降價的自主新能源汽車;零跑 C01 推出 5000 元抵 30000 元的折扣活動;小鵬宣布了最高 3.6 萬元的優惠政策;極氪則是通過送車漆、補貼保險以及空氣懸架降價實現 " 降價 ";豐田 bZ4X 和日産 ARIYA 更是直接優惠 6 萬,相當于打了個 7 折和 8 折 ...
顯然,前期這場價格戰主要發生在 20-30 萬元市場區間,因爲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Y 的售價就處于這個價位區間。
但随着比亞迪秦 PLUS DM-i 2023 年冠軍版喊出 9.98 萬起售;換上增程混動後的零跑 C11 變爲 15.98 萬起;吉利帝豪 L Hi · P 最高降價 3 萬,這場價格戰已經蔓延到 10-20 萬市場區間,正在完成對主流消費者 10-30 萬購車預算的覆蓋。
雖然目前很多車企給出的話術是 " 限時優惠 " 和 " 變相降價 ",但大多數并沒有給出期限,換句話說,大家都在有意實現同級别車型的 " 油電同價 "。
或許有人會說:電動車電池成本那麽高,占到整車成本 30%~50%,除了特斯拉和比亞迪,其他車企基本是賣一台虧一台,價格很難與燃油車看齊。
但教授想說,别忘了提升銷量也是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更何況甯德時代已經在近日宣布加入到這場價格戰。
作爲動力電池龍頭企業,甯德時代 2022 年在國内的市場占有率将近 50%,意味去年的過半的新能源車都是搭載甯德時代的動力電池。這時候,甯德時代推出了一個叫 " 锂礦返利 " 的計劃,簽了這個計劃的車企,甯德時代賣給它們的部分碳酸锂價格将以 20 萬元 / 噸結算,以目前碳酸锂大概 44 萬元 / 噸來看,相當于腰斬一半還不止,這也讓新能源車有了更大的利潤空間。
并且,一邊是電池廠的産能在瘋狂擴張,另一邊是車企自建電池産能,但 2023 年新能源銷量卻受各種原因影響放緩,這必然會出現 " 供大于求 " 的情況,電池價格也将回落。具體表現爲,去年年底碳酸锂報價爲 59 萬元 / 噸,如今變爲 44 萬元 / 噸,下降超 25%。
因此,可以預見,從 2023 年開始,新能源車的價格會迎來下降。雖然目前大多數新能源車是爲了份額而戰,但随着動力電池成本明顯下降,新能源車和燃油車的價格也會逐漸趨于相同,甚至比燃油車還要低。
那麽,屆時這場價格戰是否會蔓延到燃油車領域呢?教授認爲,大概率是避免不了的。
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當新能源車和燃油車實現同價之後,危險的隻會是合資、豪華品牌的傳統燃油車。
過去已經有多次例證。2022 年,憑借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高歌猛進,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是一路攻城略地,達到超 47%,反觀主流合資市場份額已經滑落至 40% 以下,豪華品牌亦是如此,除了穩定的 BBA,二線豪華品牌出現大面積下滑。
還有今年發生的,在特斯拉使出降價大招後,有消息稱,特斯拉中國 3 天内收獲 3 萬輛訂單,同時 Model Y 後輪驅動版及長續航版的交付時長也延長到 2-5 周;秦 PLUS DM-i 2023 冠軍版亦如此,官方表示上市七天訂單達 32058 輛。
這些都是因爲,合資、豪華品牌曾經的品牌溢價,是建立在過去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曆史積澱上的,這種積澱既包括各種靈魂人物和經典車型的加持,也包括了它們多年來在傳統燃油車的技術積累和口碑積累。
但如今切換到新能源賽道,主力購車人群也逐漸切換爲年輕人,他們不再是唯品牌論,而是更加理性、客觀。換句話說,大家都是站在 " 同一條起跑線 " 上,那消費者便會更強調橫向對比,也很自然會偏向性價比更高的産品,或者是率先在新能源領域建立起品牌壁壘的産品。
合資、豪華品牌的基本盤将會受到沖擊,它們也來到市場和利潤的十字路口,保份額還是要利潤,成了它們今年的必選題。
在教授看來,大多數車企都會選擇 " 要份額不要利潤 ",畢竟在一個淘汰賽打響的市場,份額一定比利潤更重要。所以,2023 年的價格戰,不僅發生在新能源車市場,還會蔓延到燃油車市場。
當然,以上還是教授的猜測, 是否會實現油電同價,合資和豪華品牌是否會以價換量都,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2023 年新能源和燃油車會更便宜,或者說優惠更大。
至于要不要做等等黨,教授還是那句話:早買早享受,晚買有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