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哥布林。
前幾天,家中長輩詢問我是否計劃回家慶祝中秋節。我本打算回家一趟,但不幸的是,房東突然通知我,租住的房子即将出售,要求我盡快搬離。因此,在這個充滿團圓氣息的節日裏,我将不得不獨自一人在外地整理行囊,離開這個我好不容易才适應的 " 家 ",前往另一個 " 異鄉 "。
長輩們還順便催促我找對象,這讓我不禁泛起一絲苦笑。對我這樣一個生活軌迹僅限于公司和出租屋兩點一線,缺乏線下社交的 " 寫稿哥布林 " 來說,找對象又談何容易。這不禁讓我托着下巴開始幻想:" 會不會下次去公司,突然有個 160cm,45kg,喜歡打遊戲的美少女同事,被安排到我隔壁工位,散發着淡淡香水味,紅着臉對我說:‘前輩你真帥,文章還寫得好,所以請和我交往吧!’ "
當看到這段仿佛癡人呓語的定型文後,你腦海裏或許已經浮現出那張梗圖:哥布林一隻手托下巴,一隻眼睛微眯,眉頭緊鎖作思考狀。
最近,這隻托腮哥布林和這段定型文經常綁定出現在各個平台上,廣大網友借用它來表達自己對未來的各種 " 幻想時刻 "。
你可以看到,眼神清澈的 " 大學生哥布林 " 在頻繁刷到純愛番後,開始幻想開學後,是否會有傲嬌黑長直少女對他展開愛的告白。
你也可以看到,喜歡運動的 " 健身哥布林 " 幻想着有相同運動愛好的高冷甜妹,能眼閃淚花聲帶哭腔地向他表露自己長久以來的戀慕之情。
你甚至還能看到正在打标高的 " 土木哥布林 ",期待着公司能下派一個 " 土木聖女 " 到自己的工作地,請求和自己交往。
而這張梗圖,最初源自畫師 @B9WWWW 在 X 上發布的一系列哥布林肖像。由于畫中角色的身份,與前段時間開始流行的 " 哥布林文學 " 中角色的身份一緻,再加之其托腮沉思的表情極具魔性,因此它被網友單獨截取出來,并結合 " 哥布林文學 " 進行了一波二創。
而 " 哥布林文學 " 這個概念,相信對大多數人來說并不陌生。簡而言之,由于衆多正經或不正經文化作品的貢獻,哥布林如今在公衆心目中的形象,已經成了 " 醜陋 "" 弱小 "" 邪惡 " 等負面詞彙的代名詞。而 " 哥布林 " 也因此成爲那些長相平平、缺乏社交活動、缺乏伴侶陪伴的人,用于自嘲的稱謂。
所以在 " 哥布林文學 " 中,大部分網友都是用它來表達對自我的貶低。比如在抖音的各種美女秀自拍的評論區中,你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把自己比作哥布林,并帶入其第一人稱視角發言:" 你隻是想把我騙出洞穴,好殺掉我升級 "。
盡管在這一輪新式 " 哥布林文學 " 的潮流中,人們除了用它來表達自嘲外,還增添了一層似乎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幻想元素,可當人們自比爲 " 哥布林 " 時,實際上已經在最初就默認了對自我的矮化。
要知道,雖然這些梗圖的配文,在表面上好像描繪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但其中所蘊含的詳盡而脫離現實的幻想,幾乎等同于不可能實現的空中樓閣。他們内心深處也深知,這些願望實現的可能性幾乎爲零,更像是 " 吃國潮外賣前被膨脹神券炸死 " 的幻想,這反而從側面體現出了 " 哥布林們 " 對未來的悲觀态度。
" 哥布林 " 式的自我矮化,作爲一種由廣大網友集體創作并傳播的形象,它反映了大衆對所承受壓力的釋放,成了當代大衆生活體驗的言語表達。當向外宣洩情緒變得無濟于事時,我們消解壓力的唯一途徑,似乎就是對自我進行矮化,降低所有人(包括自己)對自我的期待——我醜陋、我自卑、我放棄,因爲我隻是一隻哥布林。無論我努力與否,我始終隻能是哥布林。
這種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讓哥布林們在成爲 " 哥布林 " 的那一刻起,就認爲自己的上限,已被不可改變的命運所限制。他們已經跳過了努力的過程,爲自己預設了一個注定失敗的結局。
哥布林身上的所有缺點,似乎都變得理所當然。他們不再嘗試去改變現狀,不再努力去突破自己的極限,而是心甘情願地接受 " 命運 ",任由自己陷入一種消極的循環。而個體将自我意識融入其中時,也同樣讓自己處于 " 哥布林 " 這個集體意識的庇護之下。在哥布林巢穴中,哥布林們才得以抱團取暖,讓一直承受着生活壓力的心靈獲得片刻放松。
實際上," 哥布林 " 并非憑空出現。如果追溯互聯網的曆史記錄,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具有類似于 " 哥布林 " 功能的代稱。近年來,有 " 骷髅 " 和 " 帕魯 ",前幾年則有 " 嗎喽 " 和 " 鼠鼠 ",而如果你繼續向前探索,甚至還能發現如今逐漸淡出人們記憶的 " 屌絲 "。
但 " 鼠鼠 " 也好、" 帕魯 " 也好," 哥布林 " 也罷,他們都是年輕人爲消解壓力而通過自嘲進行釋放的窗口。雖然人們自嘲的稱謂雖然随着時間一直在變,但不變的是在生活重壓下,那一個個難以喘息的靈魂。
而他們無處宣洩的群體性焦慮,最終隻能吞入各自肚中,通過自我貶損将其消化。
但在 " 哥布林 " 不斷蔓延的族群中,也有一些 " 僞哥布林 " 混迹其中。
你會發現,抖音上使用 " 哥布林文學 " 發自拍的,往往并非真正的哥布林,而是一個個 " 勇者 " 和 " 聖女 "。雖然他們同樣使用着 " 哥布林 " 進行自嘲,但自拍中的 " 勇者 " 們一個個玉樹臨風," 聖女 " 們一個個閉月羞花。
而一衆本想找同族抱團取暖的真 " 哥布林 " 們,在遭到文案詐騙後點入了視頻。當他們目睹 " 勇者 " 和 " 聖女 " 們的真容後,隻能在評論區再度破防,大呼上當。
這些 " 勇者 " 和 " 聖女 " 的初衷,可能并非有意通過 " 釣魚 ",再次傷害哥布林們本就脆弱的内心。他們中的一些人,或許是單純地爲了追求網絡上的流量和關注度,或許是因爲過度的自謙和謙卑,又或許是因爲他們内心深處渴望在哥布林族群中找到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于是他們也選擇将自己稱爲 " 哥布林 "。
然而,這種行爲無疑擠壓了真哥布林們在互聯網上的生存空間。" 勇者 " 們所擁有的 " 主角光環 ",在陰暗的哥布林巢穴中顯得格外耀眼,足以刺痛那些早已适應黑暗的哥布林們的眼睛。
原本," 哥布林 " 隻是失意者通過自我貶低而尋求歸屬感的集體避風港,但随着普通人乃至 " 勇者 " 和 " 聖女 " 都開始自我滑坡,将自己稱爲 " 哥布林 ",并紛紛湧入哥布林巢穴時,這個稱謂便不再适合真正的哥布林。這時," 哥布林 " 已經演變成類似 " 青春傷痛文學 " 般的存在,成了一種衆人跟風追逐的流行符号——就算是現充,也能借 " 哥布林文學 " 進行一番無病呻吟。
可當 " 哥布林巢穴 " 被 " 勇者 " 和 " 聖女 " 鸠占鵲巢時,真正的 " 哥布林 " 們又該何去何從?
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