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一份新的報告顯示,2022 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較上年下降 12%。報告還預測,國際商業和跨境投資的全球環境仍具挑戰。
今年上半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整體情況同比下降了 2.7%。不過,城叔發現,有的城市卻給出了比較好的成績單。
單看上半年的同比增長情況,無錫 34.1%,南京 12.2%,蘇州 7.3%,這三城放在 24 座萬億城市中也是優等生。
巧的是,它們都來自江蘇省。作爲我國的 " 外資第一大省 ",在 " 穩外資、促轉型 " 這件事上有什麽特别之處?
有個詞叫:鼓勵外商利潤再投資。
7000 億利潤
吸引外資,通常瞄準的是增量,那些第一次來我國、到某省市的外商投資。
經營生産會産生利潤,若企業沒有彙出,留在我國境内,就會形成未分配的利潤。鼓勵外商将這部分利潤拿出來追加投資,是我國目前挖掘存量穩外資的方向之一,以期形成 " 一投再投 " 的态勢。
" 鼓勵 " 的方式,主要是出台稅收優惠政策。
我國首次出台針對外資利潤再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始于 1991 年,後來暫停了一段時間。2017 年重啓,以分配利潤直接投資,暫免預提所得稅;2018 年擴大了優惠範圍," 所有非禁止外商投資的項目和領域 " 都能享受。
今年 8 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其中提到要 " 落實外國投資者境内取得利潤再投資暫不征收預提所得稅政策,加大宣傳輔導力度 ",并 " 做好具體實施工作 "。
重啓,擴大優惠,強調落實,這幾年國家對這部分利潤越來越強調。顯而易見的是,其體量正逐年走高。
2020 年,國家稅務總局廈門市稅務局對未分配利潤金額超過 5000 萬元的外資企業進行摸底時,有 "200 多戶 "。
江蘇外企留存利潤,在 2021 年底時超過了 7000 億人民币。對比同年該省 288.5 億美元的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按當時彙率計算,累積的留存利潤大約是後者的 3.7 倍。
據《蘇州日報》報道,全市外企年利潤總額自 2017 年度邁上千億級台階後穩居高位。截至 2020 年底,外企累計利潤留存 4000 億元,到 2022 年底,這一數據增長到超 5000 億元。
" 逐年增長的外企未分配利潤是‘穩外資、促轉型’中的一座可以花大力氣挖掘金山銀礦 ",說這話的是南京大學長江産業經濟研究院的院長劉志彪和研究員逯建。
去年他們發表了一篇《穩外資、促轉型:關于推進外資利潤再投資的調研與建議》,其中提到," 在外資工作中,除了要繼續保持新增外資的全球地位,我國還應更多關注存量外資 ",推動萬億級利潤向投資轉化,推動外資由存量向增量的轉換。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也認爲," 當前國際資本變化很快,我們要從多個方面發力穩外資。鼓勵外資留存利潤再投資,是以存量外資争取增量外資 "。
持續 " 加倉 "
挖掘這座 " 金山銀礦 ",江蘇近年來的起色比較明顯。
據媒體報道,江蘇外資企業利潤再投資規模,2022 年增長了 232.1%。
今年實際使用外資增速異軍突起的無錫,其中利潤再投資部分占比達到了 20.7%。
還有蘇州,用于再投資的利潤分配金額從 2018 年的 46.57 億元增長到 2022 年的 137 億元,外資持續 " 加倉 "。
爲了争取更多留存利潤再投資,政府的行動也在 " 加碼 "。
去年 2 月,江蘇率先探路,專門發布了鼓勵利潤再投資的三年行動計劃。
蘇州随即跟進,在《蘇州市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再投資的政策措施(試行)》中明确,要在 " 三年(注:到 2025 年)實現全市外企通過利潤再投資實際使用外資比重超 25%。"
近日在出席中國質量(成都)大會期間,蘇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唐曉東,更是在現場直接邀請在場外資企業加大在蘇州的利潤再投資力度,并稱蘇州 " 還有比較大的投資空間 "。
其實,有所行動的也不隻是江蘇。城叔發現,今年山東亦出台措施,把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境内再投資作爲山東穩外資工作的重要着力點。東莞拿出真金白銀,提出 " 對通過利潤再投資的外資企業,可給予最高 1 億元獎勵 "。
在逯建看來,如果缺少政策加持,外企的留存利潤會加大彙出的可能性。
一位在西部城市工作的稅務局人士就提到,今年對整體環境最大的感受是由于人民币對美元的彙率波動,企業向境外股東分紅的頻率和金額較往年都有一些增長。
祿建同樣發現,沿海地區一些大型和成立超過 15 年的外資企業還呈現了大規模集中彙出留存利潤的現象," 這個傾向值得高度重視 ",會沖擊我國貨币系統的穩健性。
站在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的背景下,對于外資利用水平較高、外資體量積累有一定量級的城市而言,若能更好地促進外國投資者境内取得利潤再投資,當地實際利用外資能整體保持比較平穩的發展勢頭。
促進經濟發展
推動外資以利潤再投資,除了肩負 " 穩外資 " 的重任,還實踐着 " 促轉型 " 的期待。
有媒體梳理,江蘇未分配利潤再投資的主要投資方向是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光伏、特種船舶、汽車制造、電子器件制造等行業。這些投向的增資,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制造業的轉型發展。
對于外企自身而言,通過利用利潤再投資,也幫助企業擴大了市場、提升了水平。
比如,多家外資企業的在無錫、蘇州等城市的生産制造基地成爲了 " 燈塔工廠 ",被視爲江蘇制造業企業的标杆,成爲當地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榜樣。
在白明看來,激活外資躺在賬上的利潤,還有一個便利之處,在于 " 比起從國外招新商、引新資而言,那些形成了投資利潤的外資,對當地營商環境是熟悉的,再投資時就省去了重新認識、磨合的過程,也能避免部分土地受限、環境審批等影響投資落地的困擾 "。
" 當外資體量積累到一定量級後,促進存量外資轉化比拉增量外資,有特定的意義。" 逯建告訴城叔,比如新增一個 50 億元的外資項目,對于實際利用外資基數比較小的中西部省份比較有顯示度,但對于沿海外資大省而言,他們更有迫切的發展動力和安全考量去系統性思考怎麽撬動整個富礦。
" 當然,中西部地區發展也很快,指不定過兩年外資利潤規模就成‘金山銀礦’了呢。" 逯建稱,所以,沿海地區先探路、先激活,打好推進存留利潤再投資政策與服務的組合拳,交一份 " 穩外資、促轉型 " 的特色答卷。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