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 | 若風 排版 | 五月
第 7846 篇深度好文:2824字 | 7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最近,網上有個話題很火:人總不能一直工作吧?
放眼當下,加班,考核,常态化 "007" ……對很多人而言,工作幾乎成了生活的全部:
早出晚歸,連軸運轉,記不起多久沒陪孩子睡覺;交際應酬,維系客戶,忘了家裏飯菜什麽味。
網友們紛紛感慨:" 忙到麻木 "" 好想什麽都不管不顧,狠狠睡一覺 " ……
爲了更好的生活、家人的生計,我們總是不敢停下、不敢掉隊,可也正是這樣的勞碌拼殺,讓人身心俱疲。
成年人的世界,前狼後虎固然是難逃的定局。
但就像弦繃緊了會斷,人的精神和身體也不是鐵打的機器。
不透支自己,才是你最大的遠見和清醒。
一、職業倦怠,正在消耗你
你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感受:
一想到周一就滿身抗拒,坐在工位上無精打采,開會時腦子一團漿糊……
如果有,那你可能患上了 " 職業倦怠 "。
前兩天,申工社刊登了一篇《2022 職業倦怠狀況調查》。
内容顯示:很多人都感受到職業倦怠加重;更紮心的是,九成受訪者正處于倦怠之中。
所謂職業倦怠,是指人在工作重壓下産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态:總覺得心累、提不起勁。
網友 @春瘦曾感慨:" 每天都有新的治愈,每天也都有新的倦怠,周而複始。"
另一位網友 @袁如故也談到:" 總是在努力工作和退休之間來回橫跳,内心疲憊、甚至有些堕落感。"
世人慌慌張張,隻爲碎銀幾兩。但又因這碎銀幾兩,惹上萬千惆怅。
表姐是資深 HR,就職于某頭部電商公司,表面談笑自若,意氣風發。
可隻有身邊人知道,看似輕松的她,也正在 " 職場倦怠 " 的泥沼裏苦苦掙紮。
爲了完成 KPI,她常常下班到深夜。至于周末,年假,完全是天方夜譚。
接二連三的會議、方案、報告,更是讓她整個人長期處于緊繃狀态。
而長期的超負荷工作,也讓她的生活幸福感直線下滑。
曾有一度,她因熬夜導緻内分泌失調,屢屢生病。
因爲長期沒有休息,她的脾氣也變得越來越古怪,一點點小事,就會崩潰大哭。
聊起這些,她苦笑道:
" 活得越來越像《西遊記》,悟空的壓力,八戒的身材,沙僧的發型,唐僧的唠叨,不知道何時是個頭。"
可不得不承認,這種狀态,也是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爲了生活,我們每天像陀螺一樣不停打轉,好像永遠有忙不完的事情:
發不完的郵件,寫不完的方案,跑不完的客戶,接不完的電話……
我們總想把自己逼上梁山,可往往才到半路,就被各種疾病、麻煩纏得寸步難行。
有句話這樣說:"廢掉一個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讓他一直忙。"
每個人的身體和意志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一個人隻顧向前,很容易後繼無力,早早敗下陣來。
可以努力,但不要竭力。可以盡責,但不要硬扛。
畢竟,沒有一份工作,值得你以命去拼。
二、最好的活法,是懂得透氣
知乎上有人提問:" 如何渡過疲倦期,對生活和工作保持持久的熱情?"
高贊回答說:" 學會适當給自己放個假。"
這其實也是 " 幸福總量理論 " 的内涵:" 人類所感知的幸福,是在不同維度累加獲得的,而不是一個單一指标。"
幸福感不是單靠工作就可以達成的,我們還要同時對生活發力。
作家章岩曾分享過朋友馬先生的經曆。
馬先生在傳媒公司工作,一直以來,生活還算滋潤。
可不想,由于市場衰退,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職業危機。
爲了扭轉局勢,他殚精竭慮,開啓了近乎 24 小時不停的 " 瘋忙 " 狀态:
白天拓展客戶,聯絡合作,經常連飯都顧不上吃;晚上焦思苦慮,打磨方案,多數時候都徹夜不眠。
本以爲憑着這種 " 死磕 ",總能找到一線生機。
可不想還沒看到曙光,他自己先倒了下去。
由于身心勞累過度,馬先生被嚴重的抑郁症纏身。
最後,還是心理醫生的一句話點醒了他:如果總是這樣緊繃和焦灼,即便掙了錢,又能怎麽樣呢?
幡然醒悟後,他開始放緩腳步,調整自己:
根據自己的時間,将工作進行了合理規劃,不再盲目較勁;
會抽空到鄉下散心,看看風景,吃點美食,釋放壓力。
随着工作節奏的改變,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好,工作的 " 死局 ",也被漸漸盤活。
《聖經》記載上帝創造世界的經過時,寫道:到了第七天,上帝把他的工作都完成了,就停下來休息。
一個人長時間保持高強度的工作,很容易陷入低效的内耗。
隻有時不時将自己抽離出來,才能不被掏空。
所以,如果覺得效率低下,心情煩悶,不妨停下來透口氣,事情或許就有轉機。
工作若是陷入僵局,沒有思路,不妨吃頓美食,換換腦子,反倒容易想出好主意。
每個人都想讓工作更順,讓生活更好。但這一切的前提,都取決你自己的狀态。
很多時候," 逼死 " 一個人的不是領導,不是工作,而是自己的執念。
關注自己,調節自己,偶爾給日子來點 " 輕斷食 ",工作才更遊刃有餘。
三、學會休息,讓人生更高效
綜藝《十三邀》中,何多苓老師談到:
" 人一輩子都在和松弛感鬥争,得有這個‘緊’的階段,然後‘松’下來。"
在壓力漸增的今天,太多人不是需要更努力,而是要學會休息。
不僅僅是生活,工作也需要一種 " 松弛感 "。
試試這三點,将工作的節奏慢慢放緩:
1. 告訴自己:休息無罪
很多人不允許自己停下來,借口是經濟壓力,人才輩出等等。
但就算是機器,也有需要停下來充電的時候,更何況人。
那些一天工作 20 小時,還能容光煥發的 " 神 ",畢竟隻是少數。
不要嫌棄需要休息的自己,也不要太和自己較勁。
這世上有人能替你工作,但沒人能替你生病,更沒人能爲你的生命而買單。
适時的停下,是爲了更好的出發。
2. 減少平躺,動态休息
心理學家謝切諾夫曾做過一個疲勞測試實驗。
他用兩種方式,來緩解右手的疲勞:一種是讓左右手靜止休息,另一種是右手靜止,左手活動。
研究發現:在左手活動的情況下,右手的疲勞消除得更快。
比起刷劇、睡覺、葛優躺," 動起來 " 的休息方式更加有效。
伏案工作後,起身動一動;頭腦混亂時,出去跑兩圈;身心俱疲時,抽空旅個遊。
讓多巴胺激發出身體的快感,休息效果也會随之倍增。
3. 交叉休息,多樣選擇
總是重複一種休息方式,時間久了,就會厭倦。
想得到高效的放松,盡量多嘗試一些不同的休閑活動,試着讓時間交叉組合起來。
主持人周濤就曾分享過自己的減壓辦法:插花、閱讀、撸貓等等。
看膩了天台的風景,不妨去其他地方逛一逛;久坐看書無趣,就起身去廚房,捯饬自己喜歡的美食。
多樣化的休息,不僅更有利于我們的身心放松,還能爲生活增添意想不到的樂趣。
四、結語
有這樣一個寓言:
一群人着急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
旁邊的人不解:" 爲什麽不走了?"
這人笑了笑:" 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成年人的世界裏,多的是讓你拼命往前走的聲音和理由。
但人生不是一場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
一個人懂得停下來,才能夠更好地出發。
我們所有的辛苦,都是爲了能見識這個世界的美好,所以千萬不能提前退場。
覺得累了,就歇歇腳。撐不住了,就停一停。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