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 " 暴雷 " 前夕,騰越建築科技集團的法務,起訴了自家公司。
從網傳案件終本信息看,法院在今年 9 月主持了調解,該員工之前墊付了一萬餘元差旅雜費,最終隻拿回了 3000 多元。
法務部門最了解公司的實際情況,法務員工的倒戈,意味着公司的經營問題已十分嚴重。再不去要,這筆錢可能就真的要不回來了。
實際上,早在 2022 年 7 月,騰越建築就 5 次被列爲被執行人,被執行标的總計 375.5 萬元。今年 5 月,騰越建築的前法人,現總經理楊寶堅還曾被 " 限高 "。
公開資料中鮮有楊寶堅的背景資料,但結合騰越的曆史以及楊寶堅的姓氏不難推斷,其與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家族或關系密切。
騰越建築成立于 1997 年,前身是北滘建築工程公司,後者于 1993 年被楊國強聯合楊貳珠出資 3395 萬元收購。換言之,這家工程公司是楊國強 " 包工頭 " 時期的主陣地,是碧桂園夢開始的地方。
但随着碧桂園跌落神壇,騰越也開始顯露頹勢,廣東騰越 2022 年度審計報告顯示,其去年的營收 379.83 億元,同比下滑 35.79%;歸母淨利潤虧損 3.91 億元,同比下滑 265.68%;總負債 597.81 億元,同比增加 26.3%。
與此同時,訴訟如雪片般飛來,目前該公司身爲被告涉案金額 5463.86 萬元。員工、供應商、合作夥伴,各路人馬都在找騰越要錢。但頹勢之中的騰越,又要去哪找錢呢?
當然,這 5000 萬的涉訴金額,以及公司 500 億的債務,隻是碧桂園整個債務鏈條上的小小一環。
碧桂園的債務問題,是按了葫蘆起了瓢。上個月,碧桂園剛剛完成上百億元的境内債展期,并在寬限期末尾還上了美元債利息,這個月又遇上了新問題。
10 月 11 日,碧桂園 12 年老将,碧桂園服務總裁李長江宣布辭職,又給碧桂園前景增添一抹疑雲。碧桂園暴雷前,李長江曾大幅減持手中碧桂園服務股票。
10 月 10 日早間,碧桂園公告稱,公司尚未支付某債務項下本金 4.7 億港元的到期款項,預期無法如期或在相關寬限期内,履行所有境外債務款項的償付義務。目前,碧桂園已聘請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有限公司、華利安諾基(中國)有限公司擔任财務顧問,以及盛德律師事務所擔任法律顧問,協助評價其資本結構及流動性狀況,并制定整體的解決方案。
這意味着,境内債務的火剛被撲滅,楊國強又要馬不停蹄解決境外債問題。而債務重組也隻是個開始,楊國強将面臨和楊寶堅一樣的問題——頹勢中的碧桂園,又要去哪找錢呢?
一
在今年下半年以前,市場一直将碧桂園視爲房企中的 " 優等生 "。
去年底,證監會 " 三箭齊發 ",碧桂園作爲示範性民營房企的代表,獲得了多家大行的支持,授信總額度超 3000 億元。
财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碧桂園交付房屋 27.8 萬套,高居行業榜首,遙遙領先融創、萬科等同行。
直到 8 月 8 日,兩筆美元債票息未付,碧桂園承認 " 出現了階段性流動壓力 "," 優等生 " 的泡泡才被戳破,外界開始重新審視碧桂園的經營狀況。
雖然今年上半年交付遠超同行,但碧桂園的盈利能力在持續下滑。去年上半年,碧桂園毛利還是 172 億元,到了今年上半年變成了毛虧 242 億元。
2022 年也并不好過,去年全年,碧桂園收入同比大降 18%,淨虧損 60 億元,錄得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此外,随着房企融資環境惡化,2020-2022 年,碧桂園籌資活動現金流連續三年呈大幅流出狀态,流出額分别爲 541.36 億、129.04 億和 586.88 億。
今年 6 月,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将碧桂園評級從 "Baa3" 調降至 "Ba1",理由是 " 碧桂園在中國房地産行業充滿挑戰的經營環境下,房地産銷售下滑和财務指标惡化,以及長期融資渠道的削弱。"
穆迪看穿了碧桂園 " 優等生 " 外衣下,流動性捉襟見肘的實質,在艱難發行了幾期中票融資得到幾十億後,楊國強應該也讀懂了銀行授信支持前面 " 意向性 " 三個字并非虛詞。
銷售遇冷、融資艱難,在外面拿不到錢的楊國強,不得不揮刀 " 割肉 " 籌資。
楊國強的第一刀 " 砍 " 向了員工。截至今年 6 月底,碧桂園員工降至 5.8 萬人,半年内裁掉 1.18 萬人。
這一動作早在去年就已開始,去年 3 月,碧桂園将原來的 58 個大區精簡到了 29 個;目前,裁員仍在持續,就在國慶前,碧桂園下屬博意建築設計院被爆整體解散。
楊國強的第二刀,砍向了旗下的項目。8 月 25 日,其宣布将持有廣州亞運城項目的 26.67% 股權賣給中海,總代價約 12.9 億元。交易完成後,中海将成爲 100% 持股股東。
亞運城曾是廣州首個 " 百億神盤 ",項目多次易主,富力、雅居樂等紛紛退出,碧桂園卻始終視若珍寶,不離不棄。
楊國強的第三刀砍向了股權。8 月 30 日,碧桂園宣布将發行 3.51 億股新股,售價 0.77 港元,總價爲 2.7 億港元,這筆錢将用于抵消付款金額。該筆股權認購人是港股上市公司建滔集團的全資子公司,碧桂園曾在 2012 年底向其借貸。
認購事項完成後,碧桂園仍欠該公司 15.98 億港元。這意味着碧桂園拿不到一分錢,建滔則低成本成爲了碧桂園的股東。
二
毫無疑問,2023 年是楊國強 " 找錢 " 最艱難的一年,上一次他四處找錢還是 1993 年,那已經是三十年前。
1993 年,楊國強還是 " 包工頭 ",在廣州給順德三和墊資蓋了 4000 套别墅。這一樓盤由于地處順德碧江與三桂管理區的交界地帶,因此稱作 " 碧桂園 "。
房子蓋好正趕上海南地産泡沫破裂,順德三和拿不出工程款,就讓楊國強賣房,以銷售收入核銷建築成本。
地産哀鴻遍野,誰願意買房?楊國強焦頭爛額之際,新華社記者楊志綱找到他,給他出了個主意——學區房。
沒有學區怎麽辦?那就造學校,把項目變成學區房,楊國強聯系了北京景山學校廣東分校品牌合作辦學。
當時廣東的有錢人一坐上出租車,就能聽見交通台的廣告:" 你爺爺是誰?你在哪裏讀書?北京景山學校 ...... 北京景山學校廣東碧桂園學校,讓父母高枕無憂,讓後代再創成功 "。
碧桂園學校向每名學生收取 30 萬元教育儲備金,并規定學生在畢業後才能取回。1995 年,通過教育儲備金,碧桂園獲取了約 4 億元現金。
此前,農民楊國強明白 " 土地就是财富 ";項目成功後,碧桂園楊國強認識到,知識能放大土地帶來的财富。此後," 囤地 " 和 " 招賢 " 成爲碧桂園身上的标簽。
當時的楊國強應該沒想到,這 4 個億隻是起點,十多年後,碧桂園從銀行的借款就有 40 億;二十多年後,碧桂園的賬本上,躺着上千億人民币的借款,還有數不盡的外币債券。
" 我與縣委書記的交流最順暢。" 楊國強曾表示。這位農民出身的地産大亨最明白縣城市場的生态,也最明白縣委書記們的願望。他們想把 " 生地 " 變成 " 熟地 ",卻缺乏能力,而碧桂園恰好有這樣的能力和意願。
五星級酒店、公路、水電廠都由開發商投資,在區域價值提升後再開發住宅。投桃報李,開發商碧桂園拿地的成本也十分低廉,隻有總成本的 10% 左右。
這套模式下,碧桂園土儲快速擴張,到 2007 年 1 月底,碧桂園坐擁 1900 萬平方米土儲,在全國開發商中排名第四。
與此同時,碧桂園債務也飛速擴張,2006 年底,碧桂園總負債 138.36 億元,淨負債對股本比爲 160.1%。爲了減輕債務壓力,并向全國擴張,2007 年 4 月 30 日,碧桂園在港股挂牌上市,當天股價上漲 30%,當時年僅 25 歲的楊惠妍身價飙漲至 692 億港元,成爲内地首富。
雖然 " 首富 " 的神話很快被金融危機戳破,碧桂園也在與美林的一場對賭中損失慘重,但随着 4 萬億救市讓房地産重回擴張軌道,碧桂園也恢複元氣,開始向全國擴張。
三
在向全國擴張過程中,管理半徑也開始擴大," 知識 " 成爲了楊國強撬動碧桂園千億銷售額的杠杆。
2015 年,萬科郁亮曾帶隊前往順德,碧桂園總部用以接待他的會議室屏幕上,打出了楊國強的 12 個夢想,第一條就寫着 " 這裏是社會精英雲集的公司。"
郁亮問楊國強:" 您是怎樣管理企業的呢?"
楊國強看了一眼身邊的職業經理人團隊,用順德口音的普通話回答:" 把他們當兄弟,要讓優秀人才創造财富。"
地産圈裏,萬科王石是職業經理人文化的忠實信徒和踐行者,楊國強則取了一個平衡,把職業經理人團隊作爲攻城略地的利器。
萬科郁亮曾開過一個玩笑:" 楊國強喜歡文武雙全的人。" 暗指碧桂園高管團隊中的 " 三斌 "。2010 年,楊國強從中建五局挖來莫斌,後者在碧桂園工作至今;2013 年楊國強又從富力挖來清華畢業的朱榮斌,2014 年,吳建斌從中海轉投碧桂園任 CFO。
碧桂園上市前,公司内部事務楊國強事必躬親,王石曾私下對楊國強的 " 一言堂 " 表達過擔憂。
通過港股上市,碧桂園募集了 129.12 億元,上市當年,碧桂園總資産從上一年末的 153 億飙升至 386 億,負債也翻了一倍;到了 2010 年,其總資産又翻了一番,達到 800 億。
楊國強的目标,是要把碧桂園做到世界第一去的,未來的盤子隻會更大,自己當然管不過來," 三斌 " 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加入碧桂園。
據莫斌說,到碧桂園的第一天,楊國強就把公司的财權、人權,甚至秘書和助理都給了他,受此信任的莫斌,把中建 24 小時不關機管理 1200 個項目的工作狂精神延續到了碧桂園,三年時間将公司銷售額推到了千億。
除了高管團隊,楊國強也願意花重金招攬中層幹部,2013 年,楊國強對時任碧桂園人力資源總經理彭志斌說:" 我給你 30 個億,你去給我找 300 個人來。" 彭志斌拟定了 " 全球 30% 碩士、70% 博士 " 的新招聘計劃。
當然,所有人才裏,楊國強最倚重的還是女兒楊惠妍,碧桂園于是形成了高中畢業的楊國強和本科畢業的楊惠妍,帶着研究生畢業的莫斌,領着成百上千的博士碩士高材生,在全球攻城略地的體系。
正是靠着這個體系,楊氏父女的管理半徑擴大到全國和海外部分項目,公司巅峰時期銷售額近萬億。
四
随着商業版圖擴大,碧桂園這塊金字招牌也在資本市場上呼風喚雨。2006 年碧桂園 100 多億負債便引來外界擔憂,而乘着棚改貨币化東風,2019 年碧桂園總負債攀升至 1.69 萬億,13 年時間翻了上百倍。
但外界似乎并不十分擔憂,萬億銷售額的碧桂園,理所當然配得上萬億的債務。實際上,大部分時間裏,碧桂園都是資本市場偏愛的對象,楊國強的朋友也經常來 " 送錢 "。
2007 年上市之際,一長串認購名單裏,李兆基、鄭裕彤的名字格外矚目,兩人祖籍順德,位列香港四大富豪,是楊國強的同鄉和好友。
尤其是李兆基,在碧桂園上市時私人認購了 10 億港元,又在 2017 年買了碧桂園 2.5 億美元的債券。2008 年楊國強曾打算籌資 100 億收購邵氏的 TVB,李兆基爽快地答應借給楊國強 30 億港元 " 做做生意 "。該收購最終無疾而終,但兩人關系匪淺可見一斑。
在幫楊國強站台的同時,李兆基還投資了中國平安,後者創始人馬明哲與楊國強也多有來往。2015 年,平安人壽斥資 63 億港元收購碧桂園 9.9% 的股權,成爲碧桂園第二大股東。
這些财富故事發生在地産業烈火烹油,碧桂園鮮花着錦的年頭,直到行業黃金時代終結,不愁找錢的楊國強出手仍十分闊綽。
從 TVB 收購傳聞開始,楊國強似乎就對 100 億這個數字情有獨鍾。2021 年 9 月 16 日,碧桂園投資萬達商管,金額 15 億美元,按當時彙率計算,投資額近 100 億元;不到一周,9 月 20 日,碧桂園服務又宣布以不超過 100 億元代價收購富力旗下的富良全球。
一周時間裏,碧桂園連向兩位同行發起了 " 百億補貼 ",寒冬裏的地産商說:" 要有錢。" 無所不能的楊國強便帶來了錢。
當然,上面的幾十上百億投資僅僅是碧桂園的冰山一角,更多的錢通過借貸、債券、可轉債等金融工具在市場體系内流動,最終體現爲碧桂園财務報表上的一串串數字。
而按照其他房企的 " 慣例 ",冰山之下還隐藏着表外負債。
碧桂園打着 " 全産業鏈 " 旗号,包攬工程開發、設計、綠化等各個環節,關聯交易的規模和細節财報難以完全體現。另外,不少在股權結構上與碧桂園有千絲萬縷聯系的公司,曾借地産項目發行信托,而部分公司并沒有出現在碧桂園年報的 " 主要附屬公司 " 部分,并表與否不得而知。
關聯交易之外,2016 年,碧桂園還成立了 " 碧有信 ",對外兜售理财。該公司官網介紹其爲 " 碧桂園核心聯盟企業之一 "。
該公司高管曾公開表示," 碧桂園業主數量有望在今年年底達到 500 萬,大量業主都将成爲潛在用戶 "。
碧桂園這些表外融資,規模有多大呢?根據 2021 年摩根大通一份研報的估算,碧桂園當時淨負債率 50%,但考慮到表外負債,實際數字可能達到 76%。
但兩年過後,不論是表内還是表外,房企的融資渠道被死死卡住,楊國強再也沒法随手掏出 100 億了,按照最新的公告,剛剛到期的 4.7 億港币款項,碧桂園還未支付。
8 月 16 日,碧桂園 " 暴雷 " 一周後,王石曾錄制視頻聲援楊國強," 相信老楊會積極面對困難。"
此次房地産危機與 2008 年不同," 房住不炒 " 底線下,政策始終在 " 保交樓 " 和需求端發力,對救助房企的動作始終保持克制。在市場低迷,政策克制,融資艱難的情況下,楊國強能得到的,可能也隻剩下聲援了。
市場普遍認爲,眼下的債務重組隻能解燃眉之急,碧桂園想挺過危機,還是要保交付、保運營,等市場銷售端回暖。換句話說,楊國強想 " 找錢 ",最終還得靠碧桂園的 " 五星級 " 業主和準業主,其中不少都是楊國強的農民兄弟們。
不知楊國強是否還記得與郁亮的那次會面,有人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麽。楊國強答:" 安得廣廈千萬間。"
但如今的楊國強,要去哪找錢,才能完成碧桂園 3000 多個在建項目呢?
參考資料:
《碧桂園 " 藏身術 ":起底 " 冰山 " 下的關聯交易》财熵
《碧桂園在港上市的台前幕後》房地産導刊
《碧桂園融資 9 億美元備戰 " 二次創業 "》第一财經日報
《地産大亨楊國強要接邵逸夫的班》環球人物
《平安入股碧桂園成二股東 楊國強想要更保險些》界 / 面新聞
《萬科走訪碧桂園 與楊國強、莫斌等高層進行交流》萬科周刊
《楊國強的老本行虧了》房财經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盒飯财經(ID:daxiongfan),作者:劉星志,編輯: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