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趨勢下,經濟創新發展正值重要周期窗口,獨角獸企業的創新先鋒與産業引領價值愈發受到關注。根據近日發布的《中國獨角獸企業成長路徑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目前中國有 523 家獨角獸企業,即估值 10 億美元的非上市公司,924 家潛在獨角獸企業。數據顯示,美國在 2014 — 2022 年平均每年誕生約 55 家獨角獸企業,在中國這一數據爲 38 家。中國誕生獨角獸企業數量最多的年份是 2021 年,當年新增 105 家;其次是 2018 年,有 95 家。面對不斷變化的國際國内經濟形勢,獨角獸企業更多依賴資本注入的傳統成長模式遭遇挑戰。新經濟形勢下,獨角獸企業如何跨越發展瓶頸?什麽是助力中國獨角獸企業健康成長的更好模式及路徑?
從模式創新到技術創新
2013 年,美國一家名爲 cowboy 的基金裏,一個合夥人提出了獨角獸的概念,主要指估值 10 億美元的非上市公司。那時移動互聯網序幕剛剛拉開,字節跳動、滴滴等後來成長爲獨角獸的科技企業就誕生于這個階段。
數據顯示,美國在 2014 — 2022 年平均每年誕生約 55 家獨角獸企業,在中國這一數據爲 38 家。此外,中國 2015 年成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最多,達 100 家,其次是 2016 年,2022 年和 2023 年成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最少。
2024 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新質生産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爲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爲核心标志。
多年來,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新質生産力是支撐和帶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中國獨角獸企業正從模式創新爲主導轉向技術創新引領。
數據顯示,獨角獸企業引領新領域、新賽道發展,集成電路、清潔能源、人工智能賽道成爲主要市場。在 GPU(圖形處理器)芯片、半導體材料、氫能、大模型等科技細分領域,獨角獸企業有新的突破。
根據白皮書,上述 523 家獨角獸企業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領域的企業家 50 家,占比 9.6%;其他科技推廣服務業領域的企業 43 家,占比 8.2%;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領域 28 家,占比 5.4%。這是獨角獸分布最多的三種行業,也基本屬于代表新質生産力的新興産業。
從資本賦能到資源賦能
獨角獸企業生于創新,長于資本,成于市場。
根據智本社金融研究院最新數據,以比亞迪、華爲、聯想爲代表的龍頭企業,通過産投結合的方式扶持中小企業成長壯大。截至 2023 年的數據顯示,前 10 家龍頭企業 CVC(中國風險投資有限公司)機構中,有 5 家機構投資孵化了超過 50 家獨角獸類企業,分别爲聯想創投、百度、阿裏、小米集團、騰訊投資。值得注意的是,投資企業數量(投資規模)最大是 BAT,但是投資獨角獸成功率(投資質量)最高的是比亞迪、聯想創投、華爲旗下的哈勃投資,分别是 31.3%、27.7%、27.1%。
一直以來,能否成功上市被認爲是獨角獸企業發展面臨的難題之一。《白皮書》認爲獨角獸企業面臨逐漸變化的海内外融資和上市環境挑戰:海外上市不确定性、不穩定性增強、企業出海上市壁壘略高。
《白皮書》指出,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局勢和宏觀經濟形勢,依賴資本注入的傳統成長模式正遭遇挑戰,過去 " 講好商業故事——融資——燒錢換用戶——境外上市 " 的标準路徑,需要換個思路。
在和北京商報記者交流時,中國開發區協會制造委産業研究部主任謝良兵提到了天九共享的 " 第二曲線 " 模式。
天九企服董事長兼 CEO 戈峻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獨角獸企業增長第二曲線’模式,是指平台不再是單一資本思維的信奉者,更是資源整合者和價值創造者,通過全方位的資源共享和綜合服務、創新布局支持,來突破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市場、人才、技術、管理、數據、合作夥伴等各種瓶頸 "。
" 這一模式說明,市場化的平台不僅關注短期的企業增長、即時效益,而且在探索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非常需要成熟的平台,用先進的模式、敢于嘗試的精神,來幫助其獲取資源,補齊成長短闆,加速創新并實現市場擴張。中國需要更多的獨角獸企業去競争國際創新的優勢權。" 謝良兵說。
從區域産業到全域發展
梳理完創新和資本,市場和區域發展與獨角獸企業也是外界的關注重點。
《白皮書》顯示,中國獨角獸企業的分布具有産業集聚效應,523 家獨角獸企業分布在全國 22 個省市自治區(含香港特區)的 61 個城市。以省級單位來看,高居前三名的是上海、江蘇和北京,分别有 94 家、85 家、82 家;廣東、浙江、山東分别有 74 家、71 家、22 家。從全國範圍來看,創新浪潮正持續擴散,中西部地區覆蓋和滲透開始加劇。
值得一提的是,在地方的創新能力、創業生态、産業布局逐步得以兌現的同時,各地爲了培育獨角獸企業均建立了 " 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硬科技企業—獨角獸企業—上市高新技術企業 " 梯次培育體系。這讓更多企業成爲獨角獸企業的後備軍,不斷推動創新資源向産業彙聚,成爲各城市産業高質量發展的硬核支撐。
同時,爲培育獨角獸企業,各地方政府還遴選了所謂的潛在獨角獸企業,以大力支持其發展壯大—— 924 家潛在獨角獸企業分布在全國 23 個省市區的 63 個城市。其分布大體與獨角獸企業一緻。以省份分布來看,江蘇以 306 家高居榜首,上海 148 家位居第二,北京、廣東分别以 140 家和 109 家緊随其後;數量超過 10 家的僅有 10 個省市。以城市來看,上海、北京分居前兩位,蘇州和南京分别有 135 家和 101 家。
科技創新的比重亦在提升。從所屬行業來看,有 140 家潛在獨角獸企業屬于其他科技推廣服務業領域,占比達到 15.2%;105 家潛在獨角獸企業屬于研究和試驗發展領域;77 家潛在獨角獸企業屬于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領域。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同樣是誕生潛在獨角獸企業的主力領域。
北京商報記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