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李馨婷 葉曼至
近日,兩家市值超 500 億元人民币的公司,創始人均把權杖交給了子女。
3 月 1 日,碧桂園在港交所發布公告,公司主席及執行董事楊國強因年齡原因提出辭去董事局主席及執行董事職務,其女楊惠妍接任。
截至 3 月 1 日收盤,碧桂園報 2.60 港元 / 股,總市值 718.58 億港元(折合人民币約 628.9 億元)。
無獨有偶,旗下擁有 " 連花清瘟膠囊 " 産品的以嶺藥業,也迎來了重大人事變更。2 月 27 日,以嶺藥業董事長、現年 74 歲的吳以嶺選擇退居二線,其子吳相君接班當選爲新任董事長并兼任總經理。
白手起家的 " 創一代 " 們,陸續到了退休、傳位、放權的年齡,企業二代自然而然從幕後走向台前,開始代際傳承。
不過,從現實問題來看," 創一代 " 們對交班仍存在擔心與顧慮。一方面,企業家們往往希望企業傳統的優勢得到延續,甚至說,希望個人曾經制定的戰略得到傳承,但由于閱曆、年代的不同,創二代的風格也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不少企業已經到了守業的關鍵時刻,急需通過拓展業務、創新品牌增加活力,但年輕的企業二代缺少經驗,未必能運籌帷幄。眼下,什麽時候交班、如何交班、誰來交班,成了不少中國富豪最頭疼的事。
企業二代的不同風格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經商也一樣,自小,楊惠妍便是楊國強的 " 重點栽培對象 "。據此前媒體報道,楊惠妍在 13 歲時便已開始旁聽碧桂園董事會會議。
2005 年,24 歲的楊惠妍正式加入碧桂園,并先後在投資策劃中心、采購部、人力資源管理中心、數字化管理中心等業務部門工作并任職。7 年後,楊惠妍晉升爲碧桂園副主席,并在次年的 12 月被委任執行董事一職。
2018 年 3 月,楊惠妍獲委任爲碧桂園服務董事局主席及非執行董事,同年 12 月,她由碧桂園副主席調任爲聯席主席。自此,楊惠妍與楊國強共同管理碧桂園的日常工作,一直到今天,楊國強退居二線,楊惠妍才真正成爲碧桂園的 " 一把手 "。
從任職履曆梳理來看,楊惠妍無疑是不少企業家心中難得的企業二代楷模。不僅願意按部就班地走上 " 打怪升級 " 的接班道路,在業内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2021 年,碧桂園服務總市值首次超越母公司碧桂園。
但其實,企業二代順利接班并非易事。美國家族企業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僅 30% 企業可以成功由第一代傳承到第二代,接着僅有 12% 傳位到第三代,更僅剩下 3% 成功傳承至第四代之後。
圖源:圖蟲創意
放眼望去,不願接班、觀念沖突、接不好班成爲企業二代接班的三大難題。
萬達集團創始人王健林的接班問題,一直是大衆關注的焦點。針對其子王思聰接班事宜,王健林曾公開向媒體表示,如果大家認可他,他自己有信心,那就接班;如果說他自己信心很足,大家又不完全認可,就找職業經理人。
最終,王思聰依舊選擇跳出接班人身份。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2022 年 8 月,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王思聰已退出董事職務。同月,王健林向媒體表示,王思聰退出接班人行列,最終由職業經理人團隊接班。
" 娃哈哈公主 " 宗馥莉,也曾和父親宗慶後發生觀念沖突。2013 年,宗馥莉曾在接受媒體報道稱,對于宗慶後親自力推的零售業務,宗馥莉評價:" 我不知道他爲什麽開這個,跟我一點關系都沒有,我其實不支持他這麽做。"
如今,經過 10 年磨合,宗馥莉已幾乎全盤接手企業,但不放心的宗慶後,依舊沒有完全退出企業管理。
接班了的創二代,也存在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碎的情況,争議最大的莫過于山西海鑫集團原董事長李兆會。
2003 年 1 月,李兆會從父親李海倉手裏接受公司,借着當時鋼鐵行業的東風,李兆會曾帶領海鑫集團風光一時,并在 2005 年,創下營收超 80 億元、淨利潤超 4 億元的業績盛況。
然而好景不長。在多方面的壓力下,李兆會采取大膽激進的投資戰略,這一鋼鐵商業帝國最終崩塌。2021 年 9 月,上海法院發布關于李兆會的執行懸賞公告,内容爲一筆 2.16 億的欠款和利息,并在公告中設下舉報人獎勵機制," 舉報人最高可獲得 2162 萬元 "。富貴終如草上霜,一代山西首富最終敗局。
如何把企業交給子女
如何解決創二代接班難問題?目前較順利進行了權力棒交替的企業,大抵遵循了兩大路徑。
不願接班的創二代雖多,但仍有部分公司成功實現了 " 子承父業 " 式的家族經營。
1994 年,陳凱旋與陳凱臣兩兄弟成立立白品牌。此後,憑借商業模式創新,立白科技集團成爲中國日化企業巨頭。近年來,原本由陳氏兄弟掌控的 " 立白系 ",逐漸呈現出家族二代集體接班的狀态。
2019 年,陳凱旋長子陳澤濱接任了立白科技集團總裁的位置,而陳凱臣的長女陳丹霞,則自 2016 年便開始掌管集團内部的超威事業部,并将事業部發展爲朝雲集團。2021 年,朝雲集團登陸港交所,成爲立白系第一家上市公司。與此同時,更多立白家族二代也已先後負責把控 " 立白系 " 旗下企業的經營管理。
爲建立成熟的家族傳承管理機制,立白陳氏兄弟家族還成立了家族理事會、家族委員會和傳承委員會,并設立了家族憲法,建立了嚴格的晉升機制。在家族憲法中,講求 " 家大業大責任大 "。陳氏家族的二代們自小便被培養要 " 早接班、肯接班、會接班。"
圖源:圖蟲創意
總部位于廣東順德的格蘭仕,則實現了 " 三代接力 " 式發展。
1978 年,41 歲的梁慶德創業,靠微波爐業務推動格蘭仕發展。45 年來,格蘭仕的管理經曆了梁慶德、梁昭賢、梁惠強祖孫三代的接力,公司業務也曆經三次重心調整。梁慶德時期專注于微波爐,梁昭賢時期開啓了家電産業多元化,如今 95 後梁惠強,則推動格蘭仕産業轉型升級,進軍芯片設計、邊緣計算等。
去家族化、實現職業經理人制度,則是解決接班問題的另一路徑。
2022 年 10 月 28 日,龍湖集團發布公告,公司創始人吳亞軍因年齡及身體的原因,辭任龍湖集團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董事會主席将由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官陳序平出任。
吳亞軍出生于 1964 年。而新任董事長陳序平則是位 80 後,畢業于清華大學,是龍湖集團 2008 屆 " 仕官生 ",屬于龍湖内部造血的職業經理人。在工程師、工程經理、項目總、投資發展部負責人等職位的曆練後,陳序平于 2016 年底出任成都公司總經理,2021 年 7 月被任命爲集團 COO 和地産航道總經理,2022 年 2 月被任命爲龍湖第三任 CEO。
美的集團是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的另一個典型。
早在 1997 年,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就開始了放權試驗,在美的全面實施職業經理人制度。
2004 年,在外界都以爲何享健會選擇其子何劍鋒成爲美的接班人時,何享健宣布将美的所有産業分爲兩個集團公司,并分别由張河川和方洪波擔任 CEO。2012 年,70 歲的何享健正式卸任美的集團董事長,由職業經理人方洪波接棒。調整後的美的集團管理層,除何劍峰外,均爲職業經理人。而何劍峰僅擔任美的董事,并不參與美的日常經營管理。
圖源:圖蟲創意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不參與接班,選擇自立門戶的創二代們,商業擴張時也多少會依附于父輩的事業版圖。
何劍鋒便是典型例子。1997 年,美的上市後,何劍鋒成立了廣東盈科電子,專門生産小家電的集成電路闆和控制器,而美的則是盈科電子的最大客戶。2002 年,何劍鋒成立廣東盈峰集團,把旗下的幾家公司都注入到集團公司。兩年後,何劍鋒将旗下兩家公司賣給美的電器等公司,套現了過億現金,完成了原始積累。
2006 年,美的集團和中山市佳域投資有限公司,又将 ST 上風(後更名爲盈峰環境)部分股權,平價轉讓給了何劍鋒。自此,何劍鋒擁有了第一個上市平台盈峰控股,專注于投資。到了 2018 年,何劍鋒則通過盈峰集團和關聯公司,斥資 18 億元,以 34.1% 的總持股數,入主老牌影視公司華錄百納。這一年,何劍鋒已經和父親何享健,共同出現在國内富豪榜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