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顧 韓
編輯 | 李春晖
2022 年,《夢華錄》的成功印證了 85 生花回流古偶的潛力,卻未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當事人之一陳曉的選擇與星路。
當年 9 月,改編自嚴肅文學 IP 的《人生 · 路遙》剛殺青,陳曉又馬不停蹄地進了年代懸疑劇《塵封十三載》的組。真就如網友調侃的—— " 每演好一個古裝美男,就獎勵自己一部糙漢 "。
說良心話,按照資源合理配置的邏輯,陳曉演正劇還不如演古偶更能造福觀衆。從英年早婚、錯過流量時代到後來一心轉型沖正劇,陳曉的事業選擇堪稱任性。
這份任性在貴圈倒并非孤例,往近裏說,陳星旭就是一個。
陳星旭《星落凝成糖》劇照
舉鐵過度的健壯身形與 " 水牛哞哞 " 的原聲台詞在《星落凝成糖》開播之初趕跑了不少仙俠古偶受衆,一人分飾多角的努力最終隻有粉絲與願意破而後立的劇粉欣賞到。其實若早期聽取群衆呼聲,這兩點完全都能規避。最後演變至此,怎不令人扼腕歎息。
二人年紀不同、經曆不同、性格不同,但又屬于同一個群體——中戲小生。誠然,用院校、特别是大學院校給人分類略顯武斷。不過,中戲人在硬件條件、事業選擇乃至言行做派上又确實存在着統一的畫風,使其成爲三大科班裏最好辨認的一群。
Alpha 軍團
中戲、北電、上戲作爲人民心中的三大科班,難免常被橫向對比,比着比着自然有許多刻闆印象流傳下來。其中有兩種說法比較有名,一是早有的 " 中戲出演員,北電出明星 ",二是時髦的 " 中戲 Alpha,上戲 Omega"。
前一個說法據說出自兩校兩個 96 級明星班的對比:章子怡劉烨秦昊 VS 趙薇陳坤黃曉明。後者則更像是孫紅雷、胡軍、靳東等知名校友貢獻的特定标簽。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将其作爲對中戲人硬件特征的一種基本概括:實力派的臉,外加氣場強大、根紅苗正。
這首先是媒介帶來的區别。北電培養的是影視演員,需要經得起鏡頭、特别是大銀幕考驗的小頭小臉與美顔。而中戲理論上是面向戲劇舞台培養人才,讓觀衆看得清楚最重要,因此不介意臉盤大一點、最好身形長一點。早年就算是作爲憂郁美少年出名的劉烨也身高 186,腦袋不小。
其次,這可能也是地域造成的區别。中戲與上戲一北一南,一個厚重端正,一個風流輕盈。就像都是清高,中戲人的清高裏帶着使命感,上戲人的清高則更近似才子的放浪形骸。上戲過去貢獻了許多偶像小生,如嚴寬沈曉海、陸毅保劍鋒、胡歌袁弘,近年則貢獻了于和偉、郭京飛、雷佳音這些亦莊亦諧的寶藏老男孩。
反觀中戲人,其五官不一定精緻但多半大氣端正,與偶像劇兼容度不高,但與正劇、年代劇特别契合,直到 90 後的白宇、95 後的陳星旭都是如此。
2015 年,B 站有一支曾經登上全站排行第一的 " 中戲男團 " 混剪,許多素材都出自熱播諜戰劇。一個個穿着西裝或制服爲國家出生入死的角色,自然也給演員戴上了男神濾鏡。
戲劇表演容錯率低,需要一氣呵成演下來,不僅不能配音,通常還需要聲音能夠穿透整個場館,對演員各項業務能力要求更高。因此除了顔值與氣場,聲線與台詞也是中戲人的優勢。王凱走紅時的一個标簽就是 " 低音炮 "。女演員裏,痛斥渣男盡顯台詞功力的毛曉彤,還有《二十不惑 2》名場面出圈的蔔冠今,也都出身中戲。
當然,這種優勢不是絕對的,也不是中戲專屬。陳曉當年在《神雕俠侶》裏啓用原聲也曾引發大量争議,更别說有 " 中戲之恥 " 之稱的唐嫣。當年《香蜜沉沉燼如霜》靠演員原聲打開局面、獲得贊許,三位主演一個出身北電,兩個出身上戲。
真論起來,上戲可以與北電拼星光、可以與中戲拼專業,但可能就是因爲商業氣息與學術氛圍都沾邊,給人的印象才不夠鮮明。
轉型狂魔
中戲老師劉天池曾在采訪中透露,随着話劇的人才需求量減少,影視劇的人才需求量提升,中戲選人也開始更多考慮到影視劇标準。這就是市場對供給的反向影響與塑造。
與之類似的情況還包括,大緻進入 10 年代之後,偶像劇的産量與影響力都越來越大,超過正劇、年代劇。以至于年輕一些的中戲小生無法複制前輩的路徑,通常要靠偶像劇混出頭與讨生活。
換句話說,在更年輕一輩的演員中,三大科班的外型與戲路區别是在縮小的,更能體現院校特質的是事業選擇。可能是出于學院派演員的自我追求,很多中戲小生都會試圖再從偶像劇轉回正劇。對他們來說,轉型除了外在的輿論壓力,還有内在的自我驅動。
陳曉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上面提到的那支混剪視頻中他也有出鏡,可相對于那批老男神來說,陳曉顯然還是過于青春俊俏了。這樣的他也果不其然,最後是在于正劇中作爲古偶美男走紅。
按說紅都紅了,他卻在此後展現出強烈的撤離決心。先是英年早婚,完全錯過流量 IP 時代;然後一步步轉換戲路,從塑料古偶轉向丁黑執導、搭檔孫俪的《那年花開月正圓》;離開于正後更是放手嘗試,合作康洪雷、毛衛甯、傅東育等正劇名導,拍攝現代的軍旅劇、警匪劇,在反腐劇《突圍》中也有參演。
早在 2014 年的《智取威虎山》裏,陳曉就嘗試過塗黑粉扮糙
然而由于古偶标簽過重、說實話演技在正劇裏也不算突出,他的轉型之路走得并不順暢。以至于盡管陳曉婚後其實沒少播劇,《夢華錄》播出時,很多年輕人卻覺得他和劉亦菲一樣已經久别熒幕。
相比之下,白宇與秦俊傑的轉型要更順利一些。白宇屬于古典主義的中戲長相,要說争議那還是演偶像劇的時候争議大一些,放進迷霧劇場與正午劇裏則沒什麽違和感,黑一點糙一點都如魚得水。隻是苦了粉絲,被他在耽改劇裏意氣風發的樣子 " 騙 " 進坑,之後卻要看他在現實題材裏各種受虐。
秦俊傑在歡瑞期間被喂了六七部古偶劇,也在古早言情 IP《泡沫之夏》的新版裏挑戰過霸總,不過始終沒能在流量江湖裏占據一席之地。但這倒也方便了他暗中轉換戲路,近幾年他的作品大多爲諜戰、懸疑、武俠這樣的直男戲。
内娛活人
如今情況又有不同。首先,影視寒冬加上資源固化,一部分演員有戲拍就不錯了,取得對自己事業的掌控權難上加難。
與此同時,正劇、年代劇又在大大升值,已經成爲年輕演員表紅心、賺口碑的好餅。比方說,周也拍《我們的西南聯大》與《啊搖籃》顯然不能叫流量花轉型,應該叫精心設計演藝道路、搶占熱點賽道。
如此一來,最能凸顯中戲小生特質的也不再是事業選擇。曾經被視爲 95 生績優股的中戲小生張新成、陳星旭,照樣都加入了耽改 101 大軍。
張新成《光淵》劇照
那如今中戲小生最突出的特征是什麽呢?從個人生活到營業風格,他們都流露出強烈的與飯圈風氣的對抗。這也就注定了,他們很難擁有多麽長情的粉絲,很難成爲多麽頂級的流量。互聯網的産品經理大概會說,他們缺乏用戶思維,沒有産品意識,還屬于上一個媒介時代。
原本在影視誕生之後,戲劇就偏向高雅藝術。而中戲又是一所曆史悠久、學術氛圍濃厚的院校。中戲人在這裏學習到的顯然不止有表演技巧,還有理論與理念。我們經常能夠從中戲人的采訪中聽到 " 學藝先做人 "、" 演員爲角色服務 " 等金句,可謂言之有物。
生活中,他們也将演員的神秘感吸煙刻肺,拒絕加入這個明星随時随地都在真人秀的時代。不管是混電影圈的劉昊然,在劇圈轉型成功的白宇,還是仍是歡瑞打工人的劉學義,以及事業起步不久、剛有一部非童星代表作的陳星旭與胡先煦,都是無一例外的不拍戲就處于神隐狀态,社交媒體更新以周計或者月計,還不一定會露臉。
他們對演員工作還保持着比較傳統的認知,比較傾向于成爲、或者證明自己是靠本事而不靠粉絲吃飯的人。陳曉大方公布婚訊、不怕掉粉,成毅是内娛暴力拆 CP 第一人,陳星旭解散了自己的粉絲後援會,在舉鐵方面也相當于逆風而行。
這些特質對于一部分人來說,很能帶來粉演員的優越感。尤其是在《狂飙》令叔圈崛起、" 絕望的文盲 " 也互相攻讦嘲笑了一輪之後,大衆越來越重視科班與專業的價值,對科班生的好奇心與包容度都在提升,甚至容易對藝人戴上科班濾鏡。
但放在整個内娛輿論場,上述許多做派也容易被理解爲 " 沒有事業心 " 的趕粉操作。郭德綱說藝人賺的錢,有一半是挨罵的錢。我們群衆倒也不是非要罵誰,可爲什麽今天的藝人比起前互聯網時代收入暴增?就是因爲他們如今不光是演員,更是社交媒體裏流量、話題的聚合器。如果隻是戲中人,誰值這麽多。
說到底,近些年短視頻的興起、愛豆與網紅的跨界不僅帶來了不同的演員審美,也帶來了不同的粉絲文化,更是将營業内卷推向一個新高度。對于新式演員粉來說," 堅持一個月遠離喧嚣不發微博 " 與 " 每次營業都發十幾張 live 圖 ",可能還是後者的努力更值得欣賞。
同時,由于市場的混亂、合作夥伴拉胯或者自身能力不足,其實并非每個中戲小生都有足夠的成績撐起正統演員式的言行做派。很多時候更像是長了反骨,而不是一身風骨。
眼下,《人生 · 路遙》已更名爲《人生之路》播出一周。好消息是,槽點有,但不在陳曉身上;壞消息是,它暫時也沒什麽正面的出圈點,在同期新劇中存在感稀薄。執着轉型的陳曉總算拿出了與正劇相匹配的表現,卻沒有多少人見證。那這轉型究竟算成功,還是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