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國内金融監管部門高管和全球頂級投資機構大佬,就市場風險相關熱點相繼發聲。
11 月 8 日,央行行長潘功勝指出,将對債務負擔相對較重地區政府提供應急流動性支持;房地産市場調整對金融體系的外溢影響總體可控。
同一天,央行副行長宣昌能在談及金融風險演變趨勢時表示,盡管全球面臨的不确定性和挑戰增多,但中國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仍将名列前茅,繼續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穩定力量。
央行 11 月 9 日發布《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23)》指出,央行将适應房地産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适時調整優化房地産政策,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展望 2023 年,随着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的全面落地見效,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能将持續釋放,各地區經濟韌性将進一步彰顯。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頂級投資機構近期也對市場風險發聲。
高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David Soloman 表示,當過去 18 個月出現了重大的市場調整,市場往往需要一段時間來恢複,曆史經驗表明這通常需要至少半年時間。
橋水聯席首席投資官Bob Prince 表示,目前 27% 美國國債由外資持有,而美聯儲也會因應貨币政策變化調整持債比重,要對美國國債被出售的風險保持警惕。
// 央行行長談地方債和樓市 //
(圖片來自海洛)
據券商中國報道,11 月 8 日在 2023 金融街論壇年會上,央行行長潘功勝指出,總的看,我國政府的債務水平在國際上處于中遊偏下水平。今年以來,金融部門已會同有關部門采取多項措施,積極支持地方政府穩妥化解債務風險。
具體來說:
一是嚴肅财經紀律,推動地方政府和融資平台通過盤活或出售資産等方式,籌措資源償還債務。
二是對于債務負擔相對較重的地區,嚴格控制新增政府投資項目。
三是引導金融機構通過展期、借新還舊、置換等方式,分類施策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嚴控增量債務,并建立常态化的融資平台金融債務監測機制。必要時,人民銀行還将對債務負擔相對較重地區提供應急流動性支持。
四是支持地方政府通過并購重組、注入資産等方式,逐步剝離融資平台政府融資功能,轉型成爲不依賴政府信用、财務自主可持續的市場化企業。
潘功勝在演講中就房地産相關問題指出,我國房地産市場經過 20 多年的長周期繁榮,正在進行重大轉型并尋找新的均衡點。住房需求的中樞水平、住房市場交易結構以及業務模式都面臨深刻變化,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房地産市場轉型帶來了一定挑戰,同時也蘊含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國城鎮化仍處于發展階段,新市民規模較大,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很大潛力,房地産市場長期穩定發展具有堅實基礎。
目前,房地産相關貸款占銀行貸款餘額的 23%,其中約 80% 爲個人住房貸款,一直以來,我們實行非常審慎的個人住房貸款政策,房地産市場調整對金融體系的外溢影響總體可控。
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将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做好金融支持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弱化房地産市場風險水平,防範房地産市場風險外溢。引導金融機構保持房地産信貸、債券等重點融資渠道穩定,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合理融資需求。爲保障性住房等 " 三大工程 " 建設提供中長期低成本資金支持,完善住房租賃金融政策體系,推動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
// 央行副行長談金融風險演變趨勢 //
據證券時報報道,11 月 8 日,在 2023 金融街論壇年會上,央行副行長宣昌能指出,當前,世界經濟處于深刻調整期,增長緩慢且不均衡,流動性持續收緊、地緣政治沖突的影響值得密切關注。
會上,宣昌能分别總結概括了當前中國與世界的經濟金融形勢。
宣昌能指出,今年以來,随着宏觀調控組合政策發力見效,中國主要經濟指标企穩回升态勢明顯,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在積累,亮點在增多,預期在好轉。國際收支穩健性提升。經常賬戶順差規模合理,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更加活躍。預計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 5% 左右的增長,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仍将名列前茅,繼續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穩定力量。
宣昌能指出, 當前,全球面臨的不确定性和挑戰多,地緣沖突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普遍擡頭,高通脹、高利率、高債務的特征突出。
展望未來,從增長看,世界經濟複蘇乏力。國際貨币基金組織 10 月份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顯示,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将從去年的 3.5%,放緩至今年的 3% 和明年的 2.9%。主要發達經濟體緊縮性貨币政策對通脹起到抑制作用,整體通脹回落,但也對其投資和消費帶來負面影響。新興經濟體增長分化,全球流動性收緊,增加了高債務經濟體經濟增長的不确定性。
從金融風險演變趨勢看,随着各國通脹壓力緩解、經濟衰退風險上升,主要央行将适時結束加息,緊縮性貨币政策對各國貨币彙率、股市和跨境資本流動的邊際影響或将減弱,但其累積效應也将逐步顯現,一些經濟體和部分領域的風險依然值得高度關注。
從地緣政治風險看,全球地緣政治風險處于高位,繼續影響國際貿易環境的穩定和産業鏈供應鏈的安全,也對大宗商品價格形成沖擊,增加國際宏觀政策協調難度。
從綠色複蘇進展看,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各國用于 " 綠色複蘇 " 的支出未達前期承諾水平。全球綠色支出不足以應對持續發生的環境危機,包括氣候變化、自然破壞和污染等。
// 高盛董事長、橋水首席投資官等集體發聲 //
在 11 月 7 日 -8 日舉行的全球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多位全球知名機構人士表達了對于市場風險的看法。
據證券市場周刊披露,對于宏觀經濟中存在的風險,高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David Soloman 表示,當過去 18 個月出現了重大的市場調整,市場往往需要一段時間來恢複,曆史經驗表明這通常需要至少半年時間。
今年 9 月,美國的新股活動有少許複蘇情況就是這樣的曆史軌迹的印證。未來我們會見到更有彈性和獲利的市場。
Andrew Schlossberg 對于非銀行業是否會遇到崩潰的風險指出," 我認爲,人口結構在未來 20 年間,與過去 40 年間很不一樣。加上通脹和地緣政治風險,我們需要更加謹慎地做出應對。"
橋水(Bridgewater)聯席首席投資官 Bob Prince 表示,疫情期間債務由私營企業轉移至政府身上,使得美國财政部債務占 GDP 比重由 70% 升至 120%。目前 27% 美國國債由外資持有,18% 由美聯儲持有,外資會因自身情況及地緣政治風險去調整持債水平,而美聯儲也會因應貨币政策變化調整持債比重,因此要對美國國債被出售的風險保持警惕。
(本文 Wind 綜合券商中國、證券時報、第一财經、證券市場周刊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