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3 年疫情,讓我們對日趨複雜和不确定的外在環境感受更深刻。焦慮顯然是最不能解決問題的,中國經濟已經快速增長了 40 年左右,突然慢下來大家當然不習慣。經濟繁榮之後我們結束了狂奔,此時正是一個拐今天林語嫣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疫情後的未來:企業最大的本錢是将能力建立在組織上,歡迎閱讀~
編者按:
3 年疫情,讓我們對日趨複雜和不确定的外在環境感受更深刻。焦慮顯然是最不能解決問題的,中國經濟已經快速增長了 40 年左右,突然慢下來大家當然不習慣。經濟繁榮之後我們結束了狂奔,此時正是一個拐點。企業過去所依仗的機會主義和老闆個人能力前行的時代暫時告一段落,拐點的下一個行程,需要企業真正将能力建立在組織上,打造出真正強有力的組織。彭老師反複強調的 " 做好自己,練好内功 " 無疑指向了這個組織的終極命題。2 年前彭老師在接受采訪時對組織能力的一些關鍵性闡述,重新會引發我們新的思考。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尤其出現下面兩種問題和瓶頸時,企業家應該會特别開始關注組織能力。
一是組織不能提供支撐戰略,此時,企業家們将組織能力等同于 " 落地能力 "。再深一層推斷,要麼是組織結構不合理,要麼組織資源不給力,要麼就是沒有執行力。
二是老闆能力無法做大企業的問題,此時,企業家們直覺是組織的 " 系統 " 出了問題,沒有協同,形不成合力,不能放大個人能力。
大家羨慕美的的何享健,打球、跑步,閑庭信步就能把企業做得很好。還有就是任正非,打造了一個不完全依賴于他個人的組織,有團隊為他擔責,他從來不為日常事務所陷,隻是定方向,出思想。
一個華為的小夥子可能看上去很不起眼,但打單的時候很有戰鬥力,因為他身後有很強大的組織賦能。反過來說,大家去挖華為的人,但挖到自己的企業就沒用了,因為是他們出來後沒有空中支持,沒有好的槍支彈藥,沒有充足的糧草,打仗時是孤軍作戰。
1
通過 5 個要素從不同維度理解組織能力
一是基于價值觀的團隊領導力,大家目标一緻,有共識,能凝聚。就像任正非說自己隻是個 " 漿糊 ",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文化價值觀統一,戰略一緻,才能形成團隊智慧。
二是企業的核心能力,獨特的核心能力是依靠組織資源的獲取和投入,依靠長期的積累。組織能力一定是長期主義,摒棄機會主義。要學美國企業,加大對技術與人才的投入;也要學日本企業,點滴做起,持續改善。
三是通過組織結構的變革調整,激發組織面向市場的敏捷度,激發價值創造的活力。組織結構過于僵化,過于官本位,就會不敏捷。
四是要構架賦能平台,要上升組織資源的配置力,提高賦能能力,要下沉一線的集成綜合作戰力。一方面,總部要有綜合的賦能能力,很多企業建設中央研究院、集成供應鍊等總部部門,都是在做這個方面的努力。
現在很多新事業發展不起來,就是因為沒有根 , 老事業平台不能為新事業賦能。另一方面,要培養有企業家精神的個人,這樣才能引領新事業的發展。
五是創新組織運行的機制,提供組織内外部的協同。現在很多組織還是靠行政權威來協同,不能基于流程,不能基于數字化,來形成供應鍊、研、産、銷的協同。
從大的産業生态上看,中國的企業也是缺乏協同的,産業組織能力和産業協同能力很弱。相比起來,韓日等國的企業因為長期沉澱核心技術,就有這兩方面的能力。
2
強的組織能力一定轉化為好業績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老闆認識到,業績好不一定組織能力強,初創期企業擁有個别強人或獨特資源,也可能業績亮眼。過去是機會主義時代,有大把機會。可能隻要老闆能抓機會,勇于商業模式創新,敢于尋租,企業照樣能大把掙錢。
但在互聯網數字化時代,如果缺乏組織能力,好業績不可持續。有的企業,做到二三十個億就做不大了,背後還是組織能力的問題,你說他業績好不好,也不錯,但就是做不大。
但是組織能力強業績一定強。因為,組織能力如果不能帶來企業的高成長,就肯定不夠強。組織能力一定是導緻 1+1>2,讓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讓牛人創造與衆不同的業績,其最終的結果一定是組織績效與競争力。
那怎麼才算組織能力強呢,我覺得有以下具體表征:
第一個表現就是持續成長和發展,能否把大的好機會轉化為業績,能否抗風險,逆周期成長。
第二是個人的能力能否在組織中被放大,離開組織後能力就減弱,加入組織後就能幹很大的事業。
第三是看老闆是否成為救火隊隊長,老闆離開企業後企業能不能運轉下去。有的老闆一來商學院上課,就不停走出教室打電話,這肯定就是沒有組織能力。
第四是組織被能人綁架,能力不受組織約束,那也是沒有組織能力,說明不是靠機制制度去用人。組織需要理性,而組織理性必須靠制度來形成。任正非寫《華為基本法》首先就是為了約束自己,怕自己犯不理性的錯誤。
第五是組織能力還要體現為與時俱進,不斷調整,不能出現組織智障,要自我批判,持續學習。第六是體現在人均效能上。
3
數字化時代的模式讓組織能力的走向發生改變
目前,我們面對的是數字化、智能化時代,企業的戰略思路要發生變化,從連續性走向非連續性,平台化 + 分布式是必然趨勢,要麼是融入平台,要麼是自建平台,要麼是超越平台(靠技術和産品跨生态合作)。
平台 + 自主經營體 + 超級個體,這是一個主流模式,這對于組織機制的協同有重要影響,組織能力的打造要走向不同的地方。我覺得主要體現這幾個方面:
讓組織能力從封閉走向開放,從 " 關注内 " 走向 " 内外結合 ";
讓組織能力跨界融合,不再是單一能力,而是既要有多種能力的綜合,要有自己的長闆,這樣才能吸引合作者的 " 連接 ";
讓個體具備複合能力和集成作戰能力,現在一個網紅就能賣幾十個億,當然他們離不開平台;
讓組織具有數字化的運營能力,這是時代的需要,數字化的智慧業務流程和傳統的業務流程完全不一樣。
4
企業組織能力建設中不同的方向和誤區
不同企業追求的組織能力應該是不同的: 一是企業發展階段不同,組織能力建設的方向不同。創業成長階段,主要是團隊建設;機會成長階段,主要是市場能力建設;系統成長階段,主要是建設中後台能力;分蘖成長階段,主要是新事業的發展,需要中後台賦能和企業家團隊;整合成長階段,主要靠資本的力量,收購兼并産業整合,新的戰略洞察能力。
二是不同的産業競争要點不同,組織能力建設的方向不同。制造企業必須有産品技術創新,但有的企業就是靠供應鍊的管理。
三是企業家的領導風格不同,組織能力建設的方向也不同。有的老闆喜歡民主一點,我就喜歡放權,有的老闆喜歡專權。其實都沒有錯,隻不過建設的節奏、技術路線不同。
組織能力建設中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很多老闆認為組織能力是别人的事,實際上是他自己的事。組織能力是個人被組織放大,那麼,個人首先要受到組織約束,包括老闆,再偉大的老闆應該如此。
如果能人和老闆都不受到組織約束,就沒有組織能力。所以,老闆不改變皇權作風,不自我批判,是不可能建立組織能力。
中國的老闆喜歡約束别人,而自已不受約束,不受組織約束,不受客戶約束,不受政府約束……任正非有時也很霸道,但他很智慧,他嘴上可能比較硬,但他比較接受真理,他會自我批判。
中國企業已經開始認識到組織能力很重要,但基本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除了上面說的老闆不自我改變,還有兩個突出誤區:一是組織能力建設要投入資源、投入時間,但大多企業都喜歡短期行為,等不及,希望組織能力能夠一夜之間建立起來。 二是找不到抓手,感覺組織能力什麼都包括了,又什麼都不包括。
5
未來是 " 企業家 + 組織能力 " 的時代
組織能力的标杆實踐方面傳統企業還是推崇華為。華為牛,牛在組織能力。任正非偉大,偉大在他打造了一個不完全依賴于他個人的偉大組織。這個組織具有 "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 的凝聚力和超強的戰略執行力;這個組織能讓平凡人做不平凡的事,能讓天才的潛能得到超乎想象的極緻發揮。
平安集團也不錯,這是個很低調的企業,我認為他們是非常強的。基于數字化的平台,基于平台的生态戰略。在中國,如果稱世界級企業,我認為除了華為,就是平安。
美的的改革也值得關注,方洪波推動的改革也卓有成效。何享健時代是完全事業部制,而中後台能力不夠強,現在通過方洪波主導的 789 組織變革工程,美的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高成長階段,還是因為打造了強大的中後台。
阿裡還是做得不錯的,有組織部,有政委,強調價值觀認同和管理。在互聯網企業裡是比較強的。彭蕾等第一代将領,在阿裡的平台上能成就一番偉業,就是一個證明。 但有些人會提到那些被阿裡收入麾下的企業,在管理層被阿裡系替換掉之後,好像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競争力。
所以我說阿裡的思想是大一統,還是要走向百花齊放,容忍文化的多樣性。海爾以前可以把文化完全帶去被收購的企業,但現在就不能這樣做了,要開始尊重文化的多元性。
互聯網時代,一是靠商業模式創新,二是靠組織能力建設,兩者缺一不可。
現在的時代,經營模式發生變化:過去經營産品,現在經營用戶;過去經營市場,現在經營數據,需要算力、算法、數據;過去經營企業,現在經營生态。
企業家及高層團隊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進行認知與思維革命,對企業的發展要進行新一輪的頂層設計與戰略思維重構;其次,要加大組織變革與人才機制創新,尤其要抓幹部隊伍的使命、責任與能力建設;最後,打造新組織能力,對人才、技術、管理、數字化等軟性組織要素要舍得投、長期投。
組織能力是結構性的質量提升,是一個長期積累過程。過去是 " 機會主義 + 企業家精神 " 的時代,未來是 " 企業家 + 組織能力 " 的時代。(完)
關于疫情後的未來:企業最大的本錢是将能力建立在組織上就介紹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林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