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找你的,你不在!" 走在路上,有顧客和徐雲龍打招呼。半年前,80 後的他在揚州西區開了一家面積隻有 3 平方米的咖啡店,和方圓一兩公裏内的不少咖啡愛好者結成了朋友。小店并沒有固定營業時間,想喝咖啡了,顧客們就會發個消息給徐雲龍,口味、配送時間均可定制。
用徐雲龍的話說,這是一間社區咖啡店。20 年走南闖北,讓他有着一本與衆不同的 " 生意經 "。3 月 29 日,現代快報記者對他進行了采訪。
他說:" 店面就要找小的!"
這個 3 平方米的小店坐落于一處綜合體的金街中,店面呈楔形,最窄的地方隻有 50 厘米左右,最寬也隻有 1.2 米,裏面沒有座位,操作空間也隻能站下一個人。别看空間不大,裏面卻 " 五髒俱全 "。各種隔層分布,放了咖啡機、磨豆機、打包物料、3 台小冰箱、一台制冰機、一台烘豆機。從咖啡師到服務員,也由徐雲龍一個人 " 包圓 "。
2000 年,徐雲龍前往國外求學,學的是電子信息化專業。畢業後,他做過攝影師、幹過石油行業," 做過七八個工作。" 國外求學創業 20 年,徐雲龍前後接觸了多個行業。他有一個本事,能把自己的愛好轉變成職業。喜歡喝咖啡,他就考取了 SCAA 烘豆師證。
一年多前,他來到了妻子的家鄉揚州,開始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種走法。" 到底是做攝影行業還是做咖啡行業,我是有考量的。" 最終,他選擇了咖啡。一開始,徐雲龍在後備廂集市中擺攤賣手作咖啡,後來決定開個店,将社區咖啡的理念用上。
徐雲龍所說的社區,是一個廣義詞,包含了居住區、商圈、寫字樓等。在揚州西區,年輕人多,對咖啡的需求量也大,在這裏開咖啡店,更加精準。
2022 年下半年,徐雲龍就開始尋找店面,既然是社區咖啡,那麽就不用太大面積。" 店面就是要找小的!" 最終,這個 3 平方米的、沒有被人使用過的鋪子進入了他的視線。一番裝修後,這個僅投資 5 萬元左右的咖啡店正式營業了。南洋咖啡、私人手作,徐雲龍的咖啡有着獨特的風味,很快在客人們的口口相傳中流行了起來。
客人沒有地方坐着喝咖啡怎麽辦?每每遇到有這樣需求的顧客,徐雲龍都建議他們在門外的大堂裏品嘗。基于此,他給這個咖啡店起了個名字:大堂小咖。
他說:" 做咖啡看心情!"
開這個店,徐雲龍是自由的。廣交朋友的他半年之内已經有了數以百計的忠實客戶。什麽時候開門,做什麽口味,什麽時候送,甚至收不收錢,都看心情。這并不是 " 拽 ",而是他把客戶當作朋友相處的一種模式,用流行的話來說,叫 " 私人訂制 "。
這是徐雲龍特有的 " 生意經 "。早在國外做攝影師的時候,他就結識了世界各地的好朋友,這也給他帶來了許多機會。這個理念也被他用在了咖啡店的經營中。每到下午茶時間,周邊的客戶都會溜達到店裏買上一杯咖啡,如果徐雲龍不在,那就打電話、發消息訂制。這已經超越了老闆與顧客的關系,而是變成了朋友之間的相處模式。
" 我每天都要喝一杯黑咖啡,想喝了,就發消息給老闆。" 明女士是在附近上班的一名展櫃設計師,大堂小咖的開業,讓她這個咖啡愛好者的需求得到了滿足。買上一杯咖啡,站在店門口和徐雲龍聊聊天,是她每天放松的方式之一。
而這也是徐雲龍的目的:社區咖啡定位是爲方圓一到兩公裏内的客戶服務的,對于在這個範圍内的顧客來說,這裏就是他們的茶水間。
" 我選擇的市口,就是靠近路的,很多客人開車過來買上一杯咖啡,車都不用停。" 徐雲龍說,在自己的店裏喝咖啡,不限交通工具,不限人群,這也是他對自由的另一種诠釋。
他說:" 小店面、專業化是發展方向!"
咖啡行業揚州的發展速度如何?徐雲龍有着自己的見解。
這些年來,揚州大大小小的咖啡店開滿了大街小巷,這在徐雲龍看來是一件好事情。" 一開始大家隻是到店裏打卡拍照,順帶喝上一杯,但喝得多了,自然會提升對口味的要求。" 這樣一來,不少咖啡店就會向小店面、專業化方向良性發展。
現在的徐雲龍,已經嘗到了這種發展的 " 紅利 "。目前,有 7 家咖啡店聘請他爲顧問,負責咖啡選材、烘焙方面的把關和培訓。
作爲揚州社區咖啡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徐雲龍很看好這種經營模式。采訪中,他也向現代快報記者表達了這種想法:" 我的這種模式,可以給想開咖啡店的年輕人一種方向。" 低成本投入,以方便便宜健康爲理念專心服務區域内客戶,并用咖啡引流帶動其他的業務發展,不失爲現在年輕人創業的一條好賽道。
現代快報 + 記者 莊劍翔 文 / 攝
(編輯 範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