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林昀肖 上海、北京報道 多年過去,外資獨立經營醫院的趨勢經曆了多次調整。而到了今年,這一趨勢似乎已經确立。
9 月 8 日,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藥監局發布《關于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拟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具體而言:拟在北京、上海、廣東三地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從事人體幹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以用于産品注冊上市和生産。所有經過注冊上市和批準生産的産品,可在全國範圍使用;拟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中醫類除外,不含并購公立醫院)。
此次," 允許外商獨資辦醫療機構 ",也被業内人士認爲是政策層面對外資辦醫的一次較大突破。
對此,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過去,國家規定醫療機構僅限合資企業,未對外商完全開放。這可能也遵循了一種國際慣例,許多國家認爲生命權不應完全交由外國人掌握。例如,在一些國家,醫生的就業機會僅限于擁有綠卡或本國國籍的人士,非本國國籍者無法在本國行醫。這也可能涉及對等原則的問題,因此并未完全對外商開放。此外,外國投資者在投資環境方面也是被考量的因素。
" 如今,‘允許外商獨資辦醫療機構’的舉措可能向外界釋放出我們吸引外資、優化投資環境的積極信号。我認爲,此舉不僅展示了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開放姿态,而且有助于提升整體醫療水平、改善就醫環境,同時引進國外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這樣的措施将有助于改善投資環境,爲外國人在中國就醫提供便利。" 金春林說。
受此消息影響,9 月 9 日開盤民營醫院概念逆勢拉升,皓宸醫療、澳洋健康漲停,盈康生命、濟民健康、國際醫學、新裏程等跟漲。截至午間收盤,皓宸醫療漲 9.86%,澳洋健康漲 9.91%,國際醫學漲 9.98%,新裏程漲 9.88%,濟民健康漲停,盈康生命漲 19.94%。
風向已明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數據,截至 2021 年,我國外商投資的醫療機構數量已增至 302 家,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然而,與全國超過 107 萬個醫療衛生機構的總數相比,外商投資醫療機構所占市場份額仍然較小。這些機構主要以輕資産模式運營的診所和門診部爲主(188 家,占 62.25%),而醫院數量相對較少(114 家,占 37.75%)。
随着對外資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放寬,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的設立最終獲得了允許。實際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将放寬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此外,三部門聯合發文正式鼓勵外商獨資辦醫院,這從政策層面推動了外資辦醫的發展。
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治研究與創新轉化中心主任鄧勇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舉措是中國醫療領域開放的重要一步,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一方面,它可以促進市場競争并提升服務水平。引入外商獨資醫院将增加醫療市場的競争主體,促使現有醫療機構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爲患者提供更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選擇,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另一方面,它可以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與經驗。國外醫療機構在某些領域可能擁有先進的醫療技術、管理理念和服務模式,通過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可以引進這些優勢資源,促進國内醫療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提升我國醫療行業的整體水平。
外商獨資醫院的建設和運營也将帶來一定的投資和就業機會,對當地經濟産生拉動作用,并有助于完善城市的醫療服務配套設施,提升城市的綜合競争力。鄧勇表示,希望借助外資的力量推動國内醫療産業的升級和發展,鼓勵創新,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促進醫療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CIC 灼識咨詢董事總經理劉立鶴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也指出,此次通知的發布進一步表明了政府進一步開放醫療領域的決心。對于計劃獨立投資中國醫院的機構而言,這是一個重大的利好消息,特别是可以吸引相關人才以及引進全球領先的醫療資源和技術全面進入中國。例如,2024 年 6 月,全球頂級醫療機構梅奧診所已在中國設立了首個辦事處。
" 該通知也表明中國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已經開始考慮協調不同國家的監管标準以及國際臨床試驗數據庫的建立,具體實施細則的落地還有待觀察。" 劉立鶴說,在新政策的推動下,長期可以認爲民營醫療機構,高端健康體檢中心,幹細胞治療,基因診斷及治療行業将會有快速的發展期。但是依然還要等到政策細則出台,特别是生物安全相關的監管細則的出台,才能評判是否外商投資醫院可以在短期内進行現實可行的快速落地。
緣何此時?
近年來,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的政策環境持續放寬。據醫學界分析,2014 年,外資獨資設立醫療機構的限制在部分地區被突破。原國家衛計委和商務部聯合發布通知,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新設或并購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福建、廣東、海南這 7 個省市設立外資獨資醫院。
2015 年,政策出現轉變。同年 3 月 13 日,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修訂并發布了《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将醫療機構列入限制類。2017 年,國務院進一步明确,醫療機構的參與形式僅限于合資或合作。
然而,2023 年 11 月,政策再次放寬。國務院批準了《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外籍及港澳台醫生在北京開設診所。北京商務局随後出台的實施方案中,還承諾将在職稱評審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在比較此次政策與以往的改進時,劉立鶴指出,盡管 2014 年實施了類似措施,但後期由于主管部門的擔憂,收緊了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的政策試點。他們擔心這些機構可能難以納入我國現行的食品藥品監管體系,甚至可能引發胚胎移植、器官克隆等醫療倫理問題。
過去幾年的實踐中,相關主管單位通過加強日常監管,明确了外資醫療機構的注冊資本和從業年限,以及外籍醫生的從業資質和信用記錄,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監管風險和法律糾紛。
劉立鶴認爲,與 2014 年的早期政策相比,這次的新政預計将加強風險防範和控制。在對新設立的外商獨資醫療機構進行謹慎、嚴格審批的基礎上,将圍繞藥品使用和醫療倫理等事項加強定期檢查和審核。
鄧勇也分析指出,與以往的政策相比,此次新政有三個方面的差異:首先,開放範圍更廣。此次拟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院的城市不僅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還涵蓋了天津、南京、蘇州、福州和海南全島等更多地區,開放的地域範圍更廣泛,能夠讓更多地方受益于外資醫療資源的引入;
其次,政策更加明确具體。此次通知不僅明确了試點地區,還對允許外商投資的領域進行了細分,例如在北京、上海、廣東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從事人體幹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等,政策内容更加具體詳細,更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配套措施可能更加完善。此次擴大開放試點工作中,相關部門可能會在配套措施方面準備得更加充分,例如在審批流程優化、監管機制完善、與國内醫療體系的融合對接等方面可能會有更成熟的考慮和安排,以保障試點工作的順利推進和取得實效。
" 與 2014 年相比,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居民醫療消費需求、醫療技術發展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此次政策的出台是基于當前市場環境和發展需求的新舉措,更能适應現階段醫療領域開放的要求,也更有利于吸引外資進入并發揮其積極作用。" 鄧勇說。
打破壁壘
建立外商獨資醫療機構并非易事。
中信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盡管民營醫院在床位數量、衛生技術人員、診療人次以及入院人次等衛生資源指标上所占比例較低,但自 2010 年以來,這些指标一直在穩步提升,預示着巨大的發展空間。然而,在醫療領域,單憑資本并不能保證順利推進。關鍵在于如何利用資本在經營管理、市場運營、人才培養和資本運作等方面的優勢,推動醫療服務的持續發展。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民營醫院負責人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民營醫療行業充滿挑戰,對行業了解不深的投資者在進入市場後容易遇到困難。" 近年來,尤其是那些追求高端市場的民營醫院,盈利變得越來越難。"
這主要是因爲,在國内市場上辦好一家民營醫院面臨許多障礙,需要克服。劉立鶴指出,外商投資醫院最受關注的問題包括生物信息安全以及人類遺傳資源的保護與監管。此外,如何使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已獲批的藥品與醫療器械在中國快速審批上市,并在這些外商投資醫院中得到應用,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醫療戰略咨詢公司 Latitude Health 的創始人趙衡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鼓勵外商獨資辦醫院的具體細則尚未出台,因此難以判斷其對市場是利好還是挑戰。" 盡管外商獨資模式讓投資方在醫院運營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并且在引入國外管理和運營理念上具有優勢,但在中國市場打開局面卻相當困難。最核心的問題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人才獲取,二是如何定位、定價,并明确支付方。"
趙衡認爲,外資醫院将面臨招募醫生的挑戰,特别是在專科醫生這一門檻較高的領域,醫生的稀缺性問題尤爲突出。同時,如何在保持國外理念的同時運營醫院,并主要依靠提供價值型服務作爲收入的主要來源,避免走中國本土醫院依賴藥品盈利的老路,同時又不至于定價過高吓跑大部分用戶,這是外資投資方面臨的最大挑戰。
這也意味着,在外資投資醫院領域,存在一些需要協調的環節。金春林也提出,醫療技術審批的标準、大型醫療設備配置的限額,以及醫療執業醫生和護士的具體條件,這些是否需要進一步優化?" 我們還需考慮如何處理國外的醫療事故和醫療标準的具體規則。《通知》中提到,需要另行制定這些具體規則。同時,我們還必須确保對隐私和倫理保護問題給予充分關注。"
金春林強調,在政策的推動下,一些國外的技術未來可能會被引入國内。技術層面上,國外技術可能涉及倫理和規則問題,需要考慮是否允許這些技術在中國實施。此外,可能會有一些人利用外商投資作爲跳闆,更便捷地前往國外就醫,這将有助于打通國外就醫的渠道,這一點也值得關注。這可能産生所謂的 " 鲶魚效應 ",使得收入較高的群體從縣級公立醫院轉向外商投資的醫院,這也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