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一個十分有重量的名字。
他的文學作品影響了無數人。
導演賈樟柯就曾表示過,路遙的那本《人生》對他有很大啓發。
" 它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
《人生》是路遙的成名作。
早在 1984 年,就曾被翻拍成電影。
還拿到了當年的百花将與金雞獎。
并讓飾演男主高加林的周裏京一舉爆紅。
39 年後,這部經典之作再度被改編搬上熒幕。
隻是這次播出後大家對它卻褒貶不一。
有人說這部是良心之作,還原的同時爲原著故事續寫了新的可能。
質量可以對标《人世間》。
有人批評: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
這部電視劇根本和原著《人生》沒有一點關系!
所以《人生之路》到底怎麽樣?
今天派爺就來聊一聊——
本次的導演是曾指導《于處無聲》《中國地》《趙氏孤兒案》的閻建鋼。
手握華鼎、飛天和金鷹獎,三次提名白玉蘭。
編劇之一的未夕是《喬家的女兒》的原著作者,還參與了《山海情》的編劇工作。
配角陣容也十分強大,老戲骨開大會。
林永健、李光複、何賽飛、黃梅瑩、劉威 ...
演技個頂個的紮實。
主演陳曉 + 李沁,也都不是沒有演技的青年演員。
據導演閻建剛所說,他爲了能拍這部《人生》,做了四十年的準備。
最後還把拍攝地選在了路遙的家鄉清澗縣。
不可謂不用心。
按理說拿出這樣的班底,完全就是奔着年度口碑之作去的。
那麽問題到底出在那裏了呢?
失真。
這是很多人看完後最大的感受。
《人生之路》的故事沿襲原著,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陝北農村。
和很多年代劇一樣,本劇也花了大功夫想要還原 " 年代感 "。
隻是這味道,有點 " 正 ",但又不完全正。
上一秒鏡頭裏還在播放着一片 " 面朝黃土背朝天 " 的小人物與大命運。
下一秒主角就騎着二八大杠開始和小夥伴上演《狂飙》了?
且不說在那個年代的陝北農村,二八大杠有沒有普及到人手一輛。
這個鏡頭拍的也是太現代感了一點吧?
好幾次都想退出去再确認一遍,打開的是不是《速度與激情》。
然後到了學校,男主高加林(陳曉飾)一個刹車直接撞倒了旁邊一排的自行車,輪胎都給人撞飛。
還完全不心疼地把自己的車也往地上一摔,仿佛這些都不要錢。
而這麽做的目的,是爲了趕在打鈴前最後一秒跑進教室。
怎麽說呢 ...
就算想突出高加林這個人物 " 熱愛學習 " 的品質。
也用不着拍這樣一個槽點爆炸的情節來凸顯吧 ...
而且恍惚中,派爺貌似還看到了山區裏嶄新平整的柏油馬路。
連兩旁的白線都有用心畫好。
同樣,另一邊女主劉巧珍(李沁飾)的财力也不容小觑。
出門通勤全靠拖一輛拉機。
似乎在用四個輪子展示自己已領先一步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而且這幾個學生孩子,吃飯居然還舍得下館子吃。
有主食,有小菜,再一人來一瓶汽水飲料。
就兩個字:潇灑。
但一轉眼回到家,又對着殺雞慶祝自己預考通過的父母盡孝。
" 你們不吃,我也不吃!"
本來該有感動的。
都因爲前面的那些鋪墊,變得出戲了。
這樣令人恍神的細節劇裏還有不少。
比如嶄新的機打橫幅——
不要錢一樣的蠟燭——
以及劉巧珍那一口讓人移不開眼的 " 大白牙 " ——
當然不是說 " 農村形象 " 與 " 白牙 " 是矛盾的。
而是稍有點用力過猛。
咱可以看看電影版《人生》中吳玉芳飾演的劉巧珍。
她有一種更飽滿更自然的美感。
李沁爲了塑造好角色,自願扮醜塗黑,值得肯定。
可美黑了之後,再加上劇中燈光等影響。
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讓 " 努力 " 變得過于 " 刻意 " 了,太可惜。
同樣的還有張嘉倪飾演的黃亞萍。
在背景中她來自大城市上海,需要在角色上與劉巧珍有對比。
但劇中黃亞萍的洋氣,從穿着到儀态,各方面都顯得過于和這個陝北農村格格不入。
依舊再看回電影版《人生》,最大的感覺還是精氣神上的差别。
影版黃亞萍你能感受到她知識分子身份帶來的不同。
可她又能很好融入人群,不會太突兀顯眼。
說到這裏,其實都還隻是畫面表達上的一些争議。
本劇被人吐槽更多的,是它對于劇情的改編。
其實在片頭,導演有用一行小字注明——
" 本劇部分取材于路遙中篇小說《人生》。"
隻是 " 部分取材 "。
路遙創作《人生》,有着很現實的時代背景。
書中的高加林是一位民辦小學的教師,卻無奈被有權勢的書記兒子頂替,回到了土地。
他遇到了全心愛他的劉巧珍,可他不願被困在這一畝三分地中。
結果在強烈願望下,高加林動了歪心思,走關系得到了一份城裏的工作。
在向往的大城市,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黃亞萍,一番思想鬥争後,他最終放棄了劉巧珍。
可紙包不住火,走後門的事還是被揭發了,高加林又回到了鄉土上。
而這時的劉巧珍,已嫁給了别人 ...
《人生》的底色是 " 悲 " 的。
在時代的沖擊下,青年們陷入對腳下土地與世界的強烈懷疑中。
在主動和被動中做着人生選擇,承擔着後果,但又找不到真正的答案。
所以作爲主角的高加林,是一個很複雜立體的人物。
他身上帶有屬于優秀青年的傳統美德。
可又不是無瑕的,他也會被欲望驅使。
于是在困惑中,撕扯出張力。
而劇版《人生之路》似乎有意放大高加林身上那些更美好的品質。
并且把頂替劇情,安排在了他們高考的時候——
高加林是全村唯一一個考上大學的人。
但上學資格卻被好兄弟兼村支書兒子的高雙星頂替。
随後高加林被村支書安排進了村裏的小學教書。
看起來似乎是殊途同歸的。
但當老師時的心态其實完全不一樣。
劇中的高加林很快轉變了心态,真心實意的在爲村子裏的小學想辦法。
找領導申請經費修補學校,努力爲學生創造更好的條件。
經費批不下來就準備自掏腰包,還找了供銷 . 社的朋友幫忙。
而原文中的高加林,更多的是把教師這個工作當做向上的跳闆。
以此爲自己尋求更好的資源和環境。
所以當教師的職位被頂替,自己又回歸 " 農民 " 身份後。
高加林曾對父母說:
" 你們一輩子沒出息,我的事,由我自己做主。"
在大街上賣馍時,看着過往的人潮。
高加林眼神裏帶着不甘,嫉妒,甚至是一些恨。
也正因此,後來他才會選擇走後門去城市,以及抛棄劉巧珍選擇黃亞萍。
動機邏輯行爲都十分完整合理。
但劇中的高加林,因爲少了這一層更深的動機。
導緻一切故事都看起來過于順利。
連挫折都變得順利了。
因爲他不會氣餒,不會放棄。
所以挫折通過他的努力一定能迎來轉機。
所以這真的是原著《人生》想要表達的東西嗎?
确實值得商榷。
" 部分取材 " 這個說法,真的蠻暧昧 。
本劇雖然保留了大部分人設。
但又通過改動了幾個關鍵劇情,完全改變了人物的命運走向。
而且主創團隊還對原著進行了續寫。
比如女主劉巧珍。
在預告片裏可以看到,她的故事沒有停在嫁人。
而是最終有了自己的事業。
同時還着重編寫了頂替男主機會的高雙星的故事。
他冒名頂替了高加林的名字,也理所應當要活在 " 高加林 " 的陰影中。
可在官博的宣傳文案裏。
" 高雙星改回了自己的名字成功發表文章,爲工友讨薪。"
" 他用真實的自我,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是不是聽起來蠻奇怪的。
他改回的自己名字,可終究偷了高加林的人生不是嗎?
高加林沒被打倒,還越活越好,這并不代表頂替資格是沒錯的。
于是到這裏派爺終于明白了這劇情奇怪在哪了。
《人生之路》的改編,似乎消除了許多人物選擇帶來的後果。
特别是帶有負罪感的那部分。
很明顯的就是對于高加林和黃亞萍感情的處理。
不同于原著兩人到城裏相遇才發生感情。
劇中的黃亞萍很早就生出了對于高加林的欣賞之情。
再加上劉巧珍結局的改動。
這大大削減了之後高加林在兩人之間做出選擇的糾結和負罪感。
柳青曾說:"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特别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這是對原著《人生》故事的一句很好的概括。
選擇之所以重要,因爲你要承擔你選擇的後果,并且這份後果你無法預知。
而對于《人生之路》來說。
導演想表達的可能是他借陳曉之口說出的那句:
" 我是好人,好人就有好運。"
很美,很好,很理想。
但或許,也真的太蒼白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