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爲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在《AI 手機,AIPC,是僞命題嗎?》一文中,我們談到在大模型時代,AI 終端有了新的用武之地:雲側大模型解決了深度智能的問題,端側大模型解決了及時智能的問題。随着功能的日趨強大,我們将有希望看到,AI 終端成爲用戶的智能助手和私人秘書,自動提供個性化的功能和建議。
随着蘋果 9 月發布會的召開,關注度最高被讨論最多的是 AI 手機,在《小米 OV 和榮耀,新戰事将從九月燃起》中也表達了我們内部的觀點。
今天,我們的研究對焦 AI 終端的第二大載體—— AIPC。
01
AIPC 是 AI 終端中第二大場景
不僅僅是我們關注,整個智能終端行業都太需要一個 " 噱頭 " 來給自己沖量,對借助 AI 的東風大賣電腦充滿了期待。
對于産業發展方向,我們對 AIPC 的趨勢是非常看好的,全球 PC 的銷量将重回增長達到 3 億台,主要基于以下兩點原因:
從需求側,我們判斷 AI 能夠幫助 PC 更好的理解用戶需求,提升辦公效率,滿足個性化需求。
從供給端,2024 年開始,AIPC 将迎來産品的爆發。AMD、英特爾、高通将密集推出新的 AIPC 用 CPU,微軟全新的 Windows12 也将集成大量的 AI 模型及應用程序,品牌廠如惠普、戴爾、聯想等都将密切配合。
根據外資機構 Counterpoint 預測,2028 年全球 AIPC 的滲透率超過 70%。而在這場堪稱革命的大潮中,中國廠商對于創新的訴求,甚至全球遙遙領先。根據 IDC 的統計,到 2025 年也就是明年,國内 AIPC 的滲透率将可能達到令人驚訝的 75%,比全球甚至早上三年。
圖:中國 AIPC 滲透預測資料來源:IDC,國泰君安
02
聯想迫不及待喝上 AIPC 這口熱湯
2023 年,聯想從智能這個理念中全面掉頭,轉向 AI 概念。
在告别品牌并購之後,不僅是聯想,整個行業都已經多年找不到讓電腦銷量重回增長的秘方。2018 年,聯想選擇押寶 " 智能化 " 方向,率先提出 " 智能 PC" 概念并推出全球首款智能 PC,在 2021 年還舉辦過智能電腦創新論壇。
一方面,聯想電腦的銷量完全跟随行業波動,份額難以再有明顯的突破。另外一方面,随着 2023 年 AI 異軍突起,也徹底宣告聯想智能化完全猜錯了方向。
不過聯想轉向極快,對于 AI 的熱點展現出了行業内最大的熱情。在 2023 年 10 月,聯想舉辦的 Tech World 大會上,聯想宣布率先擁抱全面 AI,提出 "AI for All" 的願景。
2024 年,追求唯快不破的聯想,開始了機海戰術。
不得不說,聯想的執行力是相當出色的,沒有讓 "AI for All" 停留在口号層面:在 2024 年 1 月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聯想集團直接明牌了機海戰術,一口氣推出 10 餘款 AI PC,絕大部分基于英特爾酷睿的 Ulra 系列 CPU,目标是覆蓋不同的人群和應用場景,包括有 Yoga 系列的 6 款産品、Thinkbook 的 3 款産品、1 款 Thinkpad 等。
比如賦能創作過程的 Yoga 系列,搭載最新的英特爾酷睿 Ultra 處理器和聯想 AI 芯片,專爲追求高标準的創作者設計,并配備 Copilot 按鍵與 YogaCreator Zone 生成式 AI 軟件,用戶僅需點擊 Copilot 按鍵即可一鍵訪問 AI 助手。
顯然,聯想是對 AIPC 寄予厚望的,在最新的業績電話會上,公司表示:展望下半年,公司将基于性能升級的 Intel、AMD 等廠商的新款端側 AI 芯片推出不同檔位産品,預計年底前國内市場 AIPC 滲透率将達到 10%。
爲了喝下這口熱湯,聯想拿起了快消品策略,将 AIPC 打造成 SKU 矩陣。
03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雖然看好 AIPC,也對每一個奮鬥在科技一線的企業抱有崇高的敬意,但是對于聯想的這種策略,我們在短周期内的期待是較爲謹慎的。
1. 打磨産品永遠是的第一要務,先紮根再散葉
對于想劃時代的科技創新類産品,我們的觀點鮮明且基于常識,那就是先得做出來一款殺手級的産品,用好産品定義好這個市場,如果獲得成功,第二步再去考慮産品多元化。
比如,蘋果通過 iPhone4 定義好了什麽是優秀的智能手機,才有後面的平闆、耳機、可穿戴和生态。特斯拉,通過 Model3 定義好了什麽是優秀的電動車,才有現在的 model q、人形機器人等的構想。
反面的典型我們也分析過,那就是索尼,從劃時代産品的定義者,在一言堂流毒中轉變爲多元化公司,最終痛失科技龍頭的寶座。(詳見《一千億美元的教訓:索尼如何度過漫長的冬季?》)。
AIPC,看似很新潮,甚至大家對其的定義都沒能達成統一。但作爲改變人類使用習慣的産品,那必定要遵循一個樸素的準則:産品力必須要能打。
而聯想,思考的重點從來都隻是卡住身位。何以見得?
在一個産品還不成熟的時候,就推出超過 10 款 SKU,除了讓消費者眼花缭亂之外,更多的是體現公司底層的不自信,害怕錯過任何一個機會,好像隻要推出不同梯隊的産品,跟每一個産業鏈上遊合作,就能把握住所有方向。
除此之外,通過 AIPC 的産品定義,我們不難知道這個産品的核心是靠模型和芯片驅動的,芯片可以外購,那端側的模型總得用自己的吧。在聯想迫不及待在 2024 年 1 月就發布 10 款 AIPC 之後,過了足足有三個月,在 4 月的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公司才發布端側大模型 " 聯想小天 "。典型的先上車、後補票的操作。
作爲正面案例,我們看看 wintel 聯盟之一的微軟,爲了防止 AI 時代公司失去在 PC 上的話語權,是如何思考 AIPC 的。
微軟第一目标是使這個産品更好用,在發布 AIPC 之前,我們看到微軟就做了至少 4 個方面的事情:
1)增強 Windows 系統,在今年年底推出的 12 中内嵌大量的 AI 模型和應用程序,從系統層面進行邏輯重構,防止生态系統被破壞;
2)在原生應用方面,以 Copilot 作爲抓手,讓用戶從最初的産品就能直觀感受到 AI 帶來的效率提升;
3)作爲端側 AI 算力基座的 NPU,目前性能仍有落後,微軟緊盯高通、英特爾和 AMD,以确保 AI 應用的流暢。今年 9 月,微軟和高通宣布,助力 OEM 推出 700-900 美元價格段的 Windows11 AI+ PC 産品,就是對落後者英特爾的敲打;
4)持續提升雲端大模型的能力,在北美互聯網企業中,微軟在 AI 領域的資本開支是最激進的達到 500 億美元,一方面支持旗下 OpenAI 的 GPT 通用大模型叠代,另一方面訓練屬于自己的大模型。
不管 AIPC 最終爆品會長什麽樣,可以看到微軟,從底層生态、上層應用、芯片和模型上,做了全方位的布局,而非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補丁戰術。
2. 量大不一定管飽,高價與産品力之間的鴻溝
最心急的聯想,雖然搶先發布 AIPC,拿下了第一,但市場反饋的評價并不讓人滿意。
比如,對于 YOGA 14s Air 骁龍元啓,有網友有如下評論:
聯想的 AIPC" 斬獲 " 這些評論絲毫不意外,确實會給人一種用 AI 之名行漲價之實的消費體驗。在年初推出的 10 餘款 AIPC 中,單價從 1000-2000 美元不等,根據業内人士估算,通過引入 AI 技術,聯想電腦的均價最高可以提升 3 成以上。
在投資者交流會上,公司也并不避諱的提到:2024 年開始,随着需求的增長和 AI 性能的提升,産品價格穩步上漲,進而提高消費級 PC 平均單價。
機海戰術,在發展的早期,看似是爲了不錯過風口,實則是一種戰略執行上的取巧。再借用 AI 的風口,把發力點落在價格而不是産品力,就屬于方向上的跑偏。
雖然同爲 OEM 的華碩、惠普和戴爾等公司,都在 AIPC 大潮中同樣表現的非常焦慮,但一開篇就祭出機海戰術的,還是顯得異常紮眼。
04
當前思路,難改盈利薄弱的宿命
1. 仍待打破的宿命論
如果從宿命論出發,我們不難理解聯想在 AIPC 的第一槍爲何這樣開。
90 年代,聯想發生過著名的 " 柳倪之争 ",被視爲市場派與技術派的決鬥。當時倪光南堅持 " 技工貿 " 路線,即以将研發作爲立身之本,用技術成果來推動生産和貿易。
最後在 1995 年以倪光南被掃地出門爲結局,推崇 " 貿工技 " 的市場派獲得了全面的勝利,強調先通過貿易實現原始積累,然後再談技術開發的事情。被柳傳志點名接班的楊元慶,也是由于其 " 銷售奇才 " 的功勞而上位。
整整 30 年過後,聯想還是掙紮在貿工技的困頓之中,以貿養技遲遲未能實現。公司營收近 5 年,圍繞在 4000 億元左右上下波動,大部分第二成長曲線的嘗試都難言成功,淨利潤也隻能是跟随行業周期往複。
在 AIPC 這麽大的主題之下,聯想至少從目前爲止的所有動作來看,都是從 " 如何做好生意 " 的貿工技的傳統思路出發,而非 " 如何做好産品 " 的技工貿思路起步。
2. 現在正是轉型的時候
個人電腦是一個萬億以上的大市場,聯想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 20% 以上,但聯想每年高達 4000 億的收入,僅僅隻能實現百億左右的利潤。
公司毛利率長期維持在 16% 左右,僅僅和專注于做代工的立訊精密是類似水平。淨利潤率更是在低個位數徘徊。
如果說傳統的電腦分工,格局已定,聯想在錯過 90 年代的做芯片的曆史機遇之後,現在明确了不做芯片和系統也無可厚非。
但 AIPC,這種明确的改變行業遊戲規則的拐點大機會,如果還是老思維、走老路,結局基本是注定的,别人吃肉你喝湯,不至于錯過但難有大作爲。
但如果走窄門向難而行,作爲 PC 領域國内的獨苗,聯想還有很多向上突破的機會。
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後者。
轉載開白 | 商務合作 | 内容交流
添加微信請備注姓名公司與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