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極客公園 GeekPark,作者 | 美漪,編輯 | 靖宇
現在,打開社交媒體,你就會發現「奇奇怪怪」的年輕人,有的搶小狗的「飛盤」玩、有的在 CBD 裏「陸沖」、還有的拿着啤酒「City Walk」。
而最近,你可能在公園裏,看到一群成年人,舉着手機,帶着手環,四處瘋跑。
但不用擔心,他們沒有「發瘋」,隻是在玩一種很新的「遊戲」——「躲貓貓」。
沒錯,就是童年回憶「躲貓貓」,但現如今的成人版本,要求所有玩家在遊戲過程中都要打開手機地圖「共享位置」,讓這場「貓鼠遊戲」變得更加「緊張刺激。」
事實上,這種利用「共享位置」結合傳統「躲貓貓」遊戲的新型社交活動,今年年初就在大學校園中開始流行。
短短幾個月,這個遊戲已經風靡超過 50 座城市。
各大社交平台上也出現了大量的「躲貓貓」相關的帖子,比如在小紅書,「躲貓貓」相關筆記就多達 25 萬篇。
遊戲重新流行的同時,也讓我們産生諸多疑問,線上版的「躲貓貓」究竟有什麽魅力,能讓這麽多年輕人趨之如骛?
01 成年人的「貓鼠遊戲」
本質上,成人版「躲貓貓」屬于基于實際地理位置展開的遊戲,也就是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遊戲的一種。
遊戲很簡單,一句話就是:「貓」在規定時間内抓到「鼠」,「鼠」則要躲避「貓」的追捕,大緻的玩法規則如下。
1. 玩家多通過社交媒體報名,然後報名的幾十人甚至幾百人,相聚在公園這種大型戶外場所。
2. 遊戲開始前,玩家需要下載高德地圖,并加入高德遊戲群組。高德地圖也「不負衆望」地添加了新功能:創建貓鼠遊戲群,以匹配這股「多貓貓」熱潮。
高德地圖應用專門開發了躲貓貓功能|高德
3. 之後,玩家通過抽簽确定「貓鼠」身份,并快速分組,領取發光手環和熒光棒,這些道具讓「貓鼠」都能清楚地識别對方,讓遊戲更加可視化和刺激。
線下玩家通過手環來區分角色|小紅書
4. 随即,所有玩家在群内開啓「位置共享」,全程在組内共享自己的位置,并統一更換指定頭像:「貓」換 Tom 的頭像,「鼠」換 Jerry 的頭像。
顧名思義的角色頭像(迪士尼警告,不是)|小紅書
5. 遊戲開始後,「鼠」有 3 分鍾的時間逃跑躲藏,但不能跑出公園,也不可以躲藏在廁所等封閉場所,但可以躲在人群中和樹上。3 分鍾後,「貓」開始出動抓「老鼠」!
成人版的「躲貓貓」沒有難度上限|小紅書
6. 遊戲的 40 分鍾裏,玩家不停保持跑動。
在重慶等海拔落差較大的城市中,跑步還會升級成爬山或爬樓梯。
7. 所有被抓到的「鼠」将會變成「貓」,并需要把熒光棒交給「貓」。
同時,還需要在高德群裏把頭像換成「貓」,加入「貓」的陣營一起抓「老鼠」。
8. 在規定時間内,「貓」抓到所有的「鼠」,即爲貓組勝利,否則爲老鼠組勝利。
9. 最終,遊戲的勝利者将成爲「貓王」,而最後幸存的「老鼠」則成爲「鼠王」。
聽到這,一定會有人要發出「靈魂質疑」了:「捉迷藏我懂,但爲啥要開着位置共享呢?位置都共享了還藏什麽呢?」
這個想法有點兒小瞧人的「主觀能動性」和遊戲的「難度」了。
事實上,玩家開啓「位置共享」之後,雙方都能看到對方的「實時位置」,「老鼠」就可以主動逃跑,不用躲在一個地方等待被找到,「貓」則可以更有目的地去抓捕,這都讓遊戲變得更刺激有趣。
此外,「位置共享」還常常帶來些意外的「驚喜。」 比如,玩家常常要經曆信号的「毒打」,面對着滿屏亂飛的「頭像」,位置共享了,但好像又沒共享。還有時,起猛了!發現定位在水裏???
可見,新版的「躲貓貓」通過地圖應用的「位置共享」和「群組功能」,讓參與者在緊張刺激的追逐和躲藏中體驗了「多巴胺」的「及時快樂。」
02 「多巴胺」社交熱潮
高德地圖産品經理告訴極客公園,其實團隊在上半年,已經發現用戶使用群組功能玩「躲貓貓」的數據開始上漲。
「年初的時候已經有數據表現,到 7 、 8 月份時候,上漲非常明顯。」
新版「躲貓貓」第一次廣爲人知,是在今年 2 月,抖音博主 @ 酸酸酸奶發布了一條「躲貓貓」的視頻,其中一些玩家躲在下水道裏、草叢中,視頻也因此在互聯網上熱傳,觀看量達到 3000 多萬。
躲貓貓早在年初已經出現|抖音
之後的半年中,遊戲玩法不斷叠代,從最初的 5 人遊戲,擴展到現在能讓數百個陌生人一起玩;從微信共享位置,到現在用地圖軟件共享位置,叠代出「貓鼠狗三角大作戰」、「反派鼠」、「隐身貓」等新玩法。
爲此,有的公司還研發了專門的 App 來服務「躲貓貓」玩家,設置了創建活動房間、設定活動範圍、自動分配陣營等功能。
伴随着「躲貓貓」熱度不斷增加,社交媒體平台也湧現出大量的遊戲組團帖、打卡照或遊戲視頻等,在抖音平台上,「# 貓鼠遊戲」的話題也已經有 8.7 億次播放。
不過,随着「躲貓貓」的興起,組織者也越來越多,在遊戲的道具和服務上「内卷」,收費則從最初的 9.9,漲到 29.9 甚至更高,收費标準的不一還引起了不少争議。
盡管如此,「躲貓貓」的「多巴胺」熱潮仍在席卷全國。
那麽,爲什麽共享位置「躲貓貓」會成爲熱潮?
有專家認爲,從個體上看,它的玩法創新、有趣、刺激,還能滿足玩家的社交需求;從社會動因上看,「躲貓貓」則得益于社交驅動和數字化的迅猛發展。
不論是個人需求還是社會動因,繞不開的都是「躲貓貓」的「社交」屬性。
遊戲過程中,玩家可以借助高德地圖的群組功能,發起群聊,并與其他成員進行實時交流,比如支持隊友,挑釁敵人,還可以享受到發布「彈幕」和語音消息的互動體驗。
一場遊戲下來,大家自然就打成一片,約着一起去吃頓夜宵,就像小時候玩遊戲總能認識一群小夥伴一樣,而且現實生活中你很難用其他方式參與和這麽多陌生人一起的遊戲活動。
還有參與者表示,「這種自發組織形成的陌生人團體,不同于生活中其他熟人集體,可以更放松,純粹地享受遊戲。」
還值得一提的是,「躲貓貓」甚至可以恰到好處地滿足「i 人(内向型人格)」的社交需求,畢竟在這個集體活動裏,這些「社恐者」可以全程一句話都不說,借助手機參加整場遊戲。
Niantic 公司推出的《Pokemon Go》在全球大熱|PokemonGoLive
可見,新型「躲貓貓」的玩法利用了高德地圖組隊模式的現有功能,給玩家帶來了全新的娛樂方式和社交體驗,滿足了玩家尋找新圈子、找到歸屬感的社交需求。
高德團隊産品經理告訴極客公園,在發現用戶的需求後,高德團隊也針對該遊戲推出了專欄,增添了一鍵分配角色等功能,方便用戶使用。同時,在安全層面,高德 App 也在對應的頁面,進行了提示,注意人身和個人隐私安全,且讓組織者可以「一鍵關閉所有人共享位置」,進一步保障用戶安全。
本來,「躲貓貓」使用的高德群組功能,是團隊爲了自駕遊組隊、公共活動交通指揮等目的創建的,但網友腦洞大開的用法,也讓團隊驚歎于用戶的創造力。
其實,随着衛星定位(GPS)在移動端的滲透,20 世紀初以來,出現了不少基于實際地理位置(LBS)展開的遊戲。
最早的一款應該就是,2000 年問世的 LBS 尋寶遊戲 Geocaching,尋寶者可以依靠位置信息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尋找其他玩家藏匿的「寶藏。」
而最火爆的當屬 2016 年的《Pokemon Go》(寶可夢 Go),玩家可以依據地理信息對現實世界中出現的寶可夢進行探索捕捉、戰鬥以及交換怪獸。直到現在,這款遊戲每年依然能爲 Niantic 公司進賬數億美元。
由這次「躲貓貓」的熱潮可以看出,依據 LBS 和地圖數據,對物理世界信息進行數字化,其實是有其發展空間的。不過需要一定創意和契機,才能真正引爆。
幸運的是,不僅互聯網,用戶們同樣是有記憶的,畢竟童年有那麽多遊戲和 IP,可以重新通過結合線上和線下,做成更有意思的遊戲和活動。畢竟,隻有在遊戲中的人,可能才會發現最純粹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