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李子霄 Author 李子霄
别人欺負你,你會怎麽做?
如果是同事拿捏你,你會反擊嗎?
如果是領導打壓你,你又會如何應對?
比如說,領導對你明升暗降,剝奪你手中的重要權力,這種情況下,你該如何與領導相處呢?
再比如,你爲同事求情,領導不僅不接受,不給你面子,甚至還要處罰你,面對這般狀況,你又該如何面對?
可以說,很多人的選擇就一個字:忍。
畢竟 "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學會忍耐,才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可以說," 忍 " 字訣,确實是取得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

就拿司馬遷來說,他因替好友李陵辯護,同時影射漢武帝用人不當,緻使對匈奴作戰失利,而李陵投降了匈奴也是被逼無奈,爲李陵狡辯。
漢武帝自然不會輕易放過司馬遷,對他施以宮刑。面對如此殘酷的遭遇,司馬遷選擇了忍辱負重。
此後,他發憤圖強,全力撰寫《史記》,終于在 55 歲那年完成了這部巨著,成就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 52 萬餘字,透過這些文字,司馬遷爲我們講述的不僅是故事,更是一個個截然不同的人生。
從這些人的人生中,我們能看出,不同的人在不同事情上會做出不同選擇。
就拿 " 忍 " 來說,我們都熟知的韓信,在其故鄉,司馬遷走訪鄰裏,搜集到許多故事,其中就有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
當時,韓信在兩個地痞流氓的逼迫下,從他們胯下爬過,這顯然不是好漢的行爲。
然而,韓信卻選擇無視他人的嘲笑與世人的評價,毅然選擇了 " 忍 "。
司馬遷深入刻畫了韓信的性格,也向我們揭示了爲何曆史選擇韓信助力劉邦對抗項羽,最終建立西漢——因爲韓信懂得 " 忍 ",深知 " 小不忍則亂大謀 "。
但是,善于忍耐的人,往往也有重大缺陷,那便是優柔寡斷。

在跟劉邦相處中,韓信正是因爲過于能忍、優柔寡斷,所以處處處于下風。
比如,項羽攻打成臯,劉邦帶着夏侯嬰從逃走,卻沒有連夜直奔韓信的軍營,而是在外面的客棧過了一晚上。第二天,不等天亮,劉邦直接假裝是漢王的使者闖入軍營,奪走了韓信的兵權。
這個時候的韓信,還在睡大覺,劉邦又毫不客氣地教訓了他一頓。
雖說韓信是劉邦的下屬,可這支兵馬從招募到訓練,韓信都付出了諸多心血。
然而劉邦卻毫不客氣地直接将兵權拿走,随後給了韓信一個虛職,讓他繼續招兵買馬去攻打齊國。
韓信好處沒撈到,權力卻變小了,軍權更是被搶走。
面對劉邦這種近乎無賴的行徑,韓信選擇了忍耐。他既沒有反擊,也沒有抗争,更沒有選擇離開,而是默默忍受。
同樣,在滅掉項羽之後,劉邦帶領軍隊返程,路過定陶時,徑直進入韓信的大營,将韓信在齊國苦心打造的、戰鬥力強大的軍隊帶走,隻給韓信留下了少量兵力。
面對如此明目張膽的剝削與壓榨,如此赤裸裸的奪權行爲,韓信依舊選擇了忍耐。
爲什麽要忍?爲什麽能忍?
在這一次次忍耐的背後,更多的是他的優柔寡斷,是他缺乏果斷翻臉的氣魄與勇氣。

你看,生活中那些能忍的人,他們固然有心機、能做事,但在面對壓迫、剝削與霸淩時,往往會選擇息事甯人,退一步海闊天空。
哪怕你将唾沫星子吐到他們臉上,他們也隻是用嘴巴譴責你。而當你稍微給他們道個歉、賠個禮,再給點好處,他們便又跟你和好如初,因爲他還沒做好跟你翻臉的準備。
或許,在這類人心裏,他們還想跟他人和睦相處,怕得罪人,甚至會這類人會一直忍耐下去。
爲什麽會這樣呢?這便是性格決定命運。
善良、老實,不願意惹事,或許有智謀、有城府,具備做事的能力。然而,他們存在一個重大的性格缺陷——優柔寡斷,缺乏魄力與勇氣,不敢與他人翻臉。
所以說,能忍、有城府、有心機,這是一個人成事的底層邏輯。
但是,這也常常會成爲一個人在關鍵時刻失敗的緣由,那就是優柔寡斷。韓信的故事,可以說就告訴了我們這個流血的曆史教訓。
在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或許你我都是這樣的人。
但是,我們要反思:到底什麽時候該忍,什麽時候不該忍?什麽時候又該果斷反擊,什麽果斷該翻臉?
這就要求我們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守住自身利益和底線,方能做到不惹事、不怕事,成爲一個有心機、有手腕、有手段,讓别人不敢招惹的人。
你覺得是這樣嗎?
讀史通謀略,有位又有爲。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謀略智慧。
更多《資治通鑒》深度解讀内容,歡迎訂閱我的專欄,爲你解讀《資治通鑒》中的領導智慧和成事之道。
見下方小程序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