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8 月 15 日訊(記者 肖斐歆)2020 年 8 月 24 日,首批創業闆注冊制企業上市,創業闆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平穩落地,至今馬上将迎來三周年。三年期間,創業闆注冊制發展迅速。截至 8 月 10 日,創業闆注冊制上市公司數達 492 家,成爲 IPO 發行家數最多的闆塊,募資總額達 4861.62 億元。
創業闆注冊制鼓勵成長型創新企業,聚焦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圍繞創新性和成長性兩個維度,從研發投入複合增長率、研發投入金額、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等方面,設置了符合準确把握創業闆定位實際需要的具體衡量指标,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做優做強。
創業闆注冊制 IPO 這三年的整體表現如何?作爲資本市場看門人,肩負着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職責,各家券商投行又是怎樣的表現?
已發行項目 " 三中一華一民 " 格局明顯
創業闆注冊制之下,作爲保薦機構,三年來保薦上市家數前十的券商爲中信證券(46 家)、中信建投(42 家)、華泰聯合(30 家)、民生證券(30 家)、國金證券(26 家)、國信證券(23 家)、海通證券(23 家)、國泰君安(21 家)、長江證券承銷保薦(20 家)、中金公司(18 家)。排名前十的券商投行共保薦項目數 279 個,占比接近六成。
實募資金總額上排名有些許變動,前十券商爲中信建投(712.73 億元)、中信證券(559.99 億元)、華泰聯合(323.48 億元)、中金公司(308.49 億元)、民生證券(249.59 億元)、國金證券(213.98 億元)、國泰君安(213.64 億元)、國信證券(195.82 億元)、東興證券(183.76 億元)、海通證券(174.47 億元)。
62 家券商參與保薦創業闆注冊制下的 IPO 項目,市場整體平均承銷費率爲 6.62%。各家券商創業闆注冊制的平均承銷費率高低不一,最低爲華龍證券的 2.59%,最高爲華西證券的 18.41%。但部分券商投行的 IPO 數量較少,數值易被極端放大或縮小。
爲了減少基數過小帶來的偏差,記者選取了在創業闆注冊制上市家數大于 10 家的券商,并統計它們的平均承銷費率。其中費率較低的有中信建投(4.92%)、中信證券(5.80%)、中金公司(6.17%)、國信證券(6.18%)、興業證券(6.29%);費率較高的有國金證券(8.92%)、民生證券(8.50%)、中原證券(7.97%)、東方承銷保薦(7.85%)、招商證券(7.82%)。" 三中 " 在保薦家數領跑的同時,也保持了較低的承銷費率。
不難發現,創業闆注冊制實施以來," 三中一華一民 " 的格局尤其明顯。在競争愈發激烈的情況下,行業格局未有大改變,頭部券商投行馬太效應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靠前券商的發行家數差距在不斷拉大。對比可見變化,截至 2021 年底,創業闆注冊制發行家數前五的券商爲中信證券(21 家)、中信建投(20 家)、民生證券(16 家)、國信證券(15 家)、國金證券(15 家);截至 2022 年底,發行家數前五的券商爲中信證券(38 家)、中信建投(33 家)、華泰聯合(25 家)、民生證券(24 家)、國金證券(23 家)。2023 年這一數值差進一步拉大,實募資金總額也呈現了這一趨勢。
儲備項目看中信、建投、海通居前
目前,市場上有 287 家公司正在排隊謀求創業闆上市,預計募集資金共 2494.52 億元。排隊保薦項目家數前十的券商分别爲中信證券(36 家)、中信建投(23 家)、海通證券(22 家)、民生證券(20 家)、中金公司(18 家)、華泰聯合(18 家)、國金證券(15 家)、安信證券(12 家)、國泰君安(11 家)、招商證券(10 家),排隊家數均在 10 家以上。
預計募集資金總額方面,共有 6 家券商的儲備項目預計募集超過百億元,分别爲中信證券(367.19 億元)、中金公司(296.88 億元)、海通證券(263.93 億元)、中信建投(224.30 億元)、華泰聯合(210.28 億元)、民生證券(141.46 億元)。
具體來看,預計募集資金總額均爲 60 億元的海康機器、沃得農機是排隊公司中募資額最大的兩大 IPO,保薦機構分别爲中信證券、海通證券。
各券商之間也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華寶證券、開源證券、中德證券等 18 家中小型券商,目前儲備的創業闆 IPO 排隊項目僅有 1 個,創業闆 IPO 排隊項目在 3 個以内的共有 31 家券商。
針對部分中小型券商投行所面臨的困境,銀河證券金融債組負責人于晶晶認爲,特色化的投行業務是中小券商的突圍機遇。在全面注冊制背景下,中小券商應立足屬地優勢,強化本地項目承攬,搶抓雙創闆、北交所機遇,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投行業務發展道路。
創業闆撤否數最多,IPO 申報數量也最多
自 2020 年 8 月 24 日以來,共有 763 家公司終止 IPO,大部分公司選擇主動撤回材料導緻 IPO 終止。從闆塊來看,創業闆終止 IPO 公司數最多,爲 362 家。被否數方面,有 74 家公司 IPO 被否,其中 32 家來自創業闆,超過四成。
從數量上看,創業闆撤否數最多,但該闆塊申請上市公司的數量同時也最多。近三年内有 660 家公司選擇在創業闆上市,科創闆、主闆、北交所分别爲 443 家、345 家、230 家。實際上,創業闆被否率爲 4.85%,遠低于深主闆的 9.29% 和滬主闆的 6.34%。
據 Wind 數據,創業闆注冊制上市家數前十的券商中,中信證券的撤否率最低,爲 21.82%,國信證券的撤否率最高,爲 42.31%。但記者留意到,國信證券在創業闆上的撤否率正逐年降低。
從參與券商的整體情況來看,創業闆注冊制撤否率較低的券商有中原證券(16.67%)、廣發證券(18.75%)、申港證券(20%)、五礦證券(20%)、天風證券(20%)、國元證券(20%)、華英證券(20%)、興業證券(21.05%)、申萬宏源承銷保薦(21.74%)、中信證券(21.82%)。部分中小券商由于保薦項目數較少,撤否率産生被過度放大或縮小的情況,數據顯示有 9 家券商的撤否率高達 100%,且無一例外僅保薦了 1 單項目。
在被否的企業中,上會時主要問詢問題有創業闆定位問題、持續盈利能力、相關内部控制制度、會計基礎工作是否規範、毛利率問題等。其中因闆塊定位問題折戟的企業居多,且有不斷上升趨勢。全面注冊制落地後,各闆塊的定位更爲清晰,審核關注的側重點也逐漸改變。
數據來源:易董、Wind、财聯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