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逃媽。
前幾天跑到家附近新修的圖書館取幾本我預定的書,順便轉了一圈,頗有些感慨。
新圖書館比老的大很多,乍一看像個大倉庫。
科普、科技感都更濃了,正中央一個大大的恐龍骨骼,俯瞰着渺小又好學的人類。
有很多自由閱讀的區域,孩子們可以端坐着讀,也可以和爸爸媽媽躲在這種小篷篷裏讀。
還有一些 STEAM 區、桌遊區、機器人區等等,讀累了可以小休息一下。
别看照片上人不算多,那可是我認真找了角度的。
我們這個小城總共也就十多萬人口吧,上學日的下午三點左右,本該是把娃從學校一接,奔赴各大課外班的時間,目測至少 2% 都在這兒了。
站在樓上往下看,看沙發上歪着,地上趴着,台階上坐着,沉浸在書的海洋裏的小朋友們,還有在一旁陪同,要不在對着電腦工作,要不也在讀書的家長們……
突然有種感慨,有什麽 " 雞娃 ",能比讓孩子每天有一大段時間,自由自在地待在書堆敞開閱讀盡情吸收,更高境界呢?
我順着兒童區轉了幾圈,看到很多熟悉的,逃逃小時候也讀過的書。也想起很多他讀小學時,在圖書館、在學校裏的閱讀經曆。
今天就索性和大家聊聊閱讀吧。
話說老美對閱讀真不是一般的重視,而且," 閱讀 " 還遠不僅僅是 " 讀 "。有蠻多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地方。
01
把一天中最好的時間留給閱讀
記得上小學時,逃逃每天早上 7:45 開始上課,下午 3:00 放學,除了美術、音樂、體育等每周一兩次的課程,其他時間大緻是這樣安排的:上午在語文老師的班上,學習拼寫、語法、閱讀;下午在數學老師班裏,學數學、科學、計算機等等。
有一次家長會上老師給我分享了更細緻的課堂安排表,我才發現,原來他們從早上一到學校,到 9 點一刻這頭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裏,全是閱讀。
跟我們通常所想象的 " 閱讀理解 " 課不同,在這段時間裏,并不是大家看同一篇文章,然後分析中心思想大意,讨論作者的思路想法什麽的,就是比較純粹的讀,而且,孩子們讀的并不是同一本書。
教室裏張貼着閱讀課的大緻時間安排,其中頂上的兩小塊,Share(相互分享),Mini-lesson(老師講解閱讀方法、策略等),這兩部分的占比都很小。
占大頭的是下面的 "Independent Reading"(獨立閱讀)部分。
老師曾經給家長們解釋過這樣安排的原因,即是要利用孩子們早晨精力充沛、思維活躍的寶貴時間來安靜閱讀、獨立思考。
雖然每個學校,每個孩子的時間安排不同,我覺得這個思路是完全可以參考的。在孩子自己可控的時間裏,優先把一天當中的 " 黃金時間 " 留給閱讀,先把閱讀時間占了,再排其他。
02
讀什麽書 , 大有講究
很多家長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喜歡把書分爲 Fiction(故事書)和 Non-fiction ( 非故事書 ) 兩類,平時也會注意讓孩子的選書在兩者之間平衡。
但其實這樣的分類還很粗糙,遠遠不夠。
每個學期開始,做閱讀計劃時,老師會給孩子們發一張書的分類卡,分得很細:
比如同樣是Fiction,有 Realistic Fiction 現實小說,Historical Fiction 曆史小說,Traditional Literature 傳統文學,Fantasy 幻想小說,Science Fiction 科幻小說等等;
而同樣是Non-Fiction,有 Biography/Autobiography 傳記,Memoir 自傳,Informational 科普信息類等等。
大家也可以對照着看一看,自測一下孩子平時的閱讀有沒做到 " 營養均衡 "?
Fiction 是不是讀了很多校園文學、曆史小說、名著,卻少了科幻小說?
Non-Fiction 是不是讀了很多科普,卻忽視了人物傳記、自傳?
逃逃的老師要求孩子們每個類型都要有涉獵,比如這是四年級一個學期的要求:
數了數這就已經有 22 本了。而且,四年級孩子的書不是那種圖多字少的繪本,教室圖書角的書目測已經有一定的厚度,想想如果每天不安排那麽多時間來閱讀的話,一年下來估計完成不了任務。
前面提到閱讀時間每個孩子讀的書都不相同,那究竟怎麽選書呢?
首先老師會在教室的圖書角裏放上适合孩子們的閱讀水平,并且涵蓋以上所有分類的書籍,并定期更新。
對孩子們來說,除了用我以前分享過的 "5 Finger Rule 五指選書法 " 來檢查難度之外,更重要是要切合自己的興趣,但是那麽厚的一本書,怎麽知道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感不感興趣呢?
五指選書法
翻開書随便讀一頁,
如有 1 個單詞不認識,說明這本書對你來說太簡單了。
如有 2-3 個單詞不認識,說明難度剛剛好,正合适。
如有 3-4 個單詞不認識,說明有點難度,但可以試試看。
如有 5 個以上的單詞不認識,說明太難了,留着以後來讀。
所以他們的閱讀課裏有個 "Share" 分享環節,在這個環節裏,每位孩子可以通過分享自己讀過的書,讓其他同學對它有所了解,作爲選擇參考,具體怎麽分享,我們馬上來詳細講講。
03
" 閱讀 " 最終是爲了 " 思考 "
" 閱讀最終是爲了思考 ",老師的這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爲了達到這個目标,閱讀課上老師用各種方法、工具來啓發和幫助孩子們獨立思考。
比如對于故事類的 Fiction 書籍,孩子們需要使用這樣的Story Map故事圖來整理閱讀思路,記錄這本書的标題、作者,故事發生的場景、主要角色、遇到什麽問題、發生什麽事情,問題最終怎麽解決,結論是什麽等等。
而對于 Non-Fiction 的非故事書籍,則要用各種各樣的思維導圖、概念圖來整理和分析書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
比如用樹形圖來整理整本書的段落提綱;用氣泡圖來分析角色的性格特點;用流程圖來理清事件的發展順序;用Venn 韋恩圖來分析事物的異同… ..
這些工具可以幫助孩子把自己的閱讀所得記錄、表示出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輕松地和同學、老師交流分享了。
分享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 Book Talk,就是準備一小段演講,告訴班上的其他同學這本書好在哪裏,爲什麽值得選擇,閱讀後你能收獲什麽,類似我們平時看電影的預告視頻一樣,給你看過的這本書做個廣告,看看有多少同學會爲之心動。
另一種是寫,給你的朋友、同學、老師寫一封信,同樣地,告訴他們你正在讀什麽書,感覺怎麽樣,如果覺得好,好在哪裏?是故事情節的曲折離奇,還是作者的寫作風格吸引了你,值不值得推薦給别人等等。
比如下面就是逃逃給他老師寫的一封信,大意是他正在讀《The Enemy Above》, 因爲朋友 Sai 強烈推薦給他,說是一個非常悲慘的故事(真是兩位喜歡虐心的小朋友 ~~), 然後他介紹了書中最重要角色 Anton 身上發生的故事,解釋了他爲什麽喜歡這本書……
你發現沒有,在這些實踐裏,老師已經把孩子們的 " 讀 "、" 說 "、" 寫 " 完全拉通了,是一個全方位綜合能力的培養。
記得老師還特别強調過,如果不把閱讀時的想法和思考表達出來,别人是沒法洞察,也沒法幫助孩子深挖提高的,所以,說和寫往往會和讀結合起來,因爲要說要寫,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更有動力去多思多想,也更有成就感。
不過話說回來,我覺得很多美國學校裏能做到的東西,跟他們的師生人數比有很大關系,逃逃讀小學時,班上不到 20 個孩子,所以老師能讓他們讀不同的書,跟他們一一讨論、或者讓孩子們之間交流讀書後的所思所想。如果換成 1 vs 30~40 個孩子,也許就很難做到。
這就得靠咱們的家庭教育來補了,隻要各位爸爸媽媽夠給力,借助一些閱讀教輔,效果肯定也不會差。如果大家對這方面感興趣,我下次來多挖挖細節。
EASTWEST
逃逃上了中學後功課非常忙,課外活動也多,已經很少有時間去圖書館了。
很懷念那些一天到晚不知幹啥好,就去泡圖書館的美好時光。
也很慶幸,其實孩子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培養,能由着自己的喜好暢讀群書的,也就小學那幾年。到了後面,各科學習緊張起來後,多少有些指哪打哪,考啥讀啥的 " 功利 " 因素在。
所以呀,有小學娃的家人們,如果想 " 雞 ",就多 " 雞 " 閱讀吧!
直播預告丨閱讀究竟該怎麽學?寫作又該怎麽學?怎麽樣把其中的玄妙搞懂,讓孩子學出不一樣的效果?快來直播間看看吧!
點擊下方按鈕即可預約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