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是真的強,接下來就看 Windows 了。
在剛剛結束的 2023 骁龍峰會上,高通正式發布了骁龍下一代移動計算平台——也就是小龍用于 Windows 電腦的全新芯片——骁龍 X Elite。從骁龍峰會中骁龍 X Elite 的演示機數量來看,高通對骁龍 X Elite 可以說充滿了自信。
其實從架構和測試性能來看,骁龍 X Elite 也确實擁有自信的本錢:在主題演講中,高通多次強調骁龍 X Elite 無論是能耗表現還是性能表現,均優于友商相同産品定位的芯片,比如其中的定制 Oryon CPU 可以用 M2 Max 芯片 70% 的能耗實現相同的單線程表現。
圖片來源:雷科技
和英特爾的 i9-13980HX 相比,相同單線峰值性能下能耗更是隻有前者的 30%。即使是即使 GPU 性能這一 ARM 陣營的常見短闆,骁龍 X Elite 的表現也都超越了 AMD R9-7940HS,可以說非常令人期待。
圖片來源:雷科技
而在骁龍峰會的最後一天,高通也爲我們安排了一場機會難得的 " 閉門會議 ",向在場的中文媒體披露了關于骁龍 X Elite 移動平台的更多消息。
01 沒有水份,全是大核
現階段骁龍 X 系列還隻有骁龍 X Elite 這一款芯片,但爲了應對不同的用戶需求,現階段高通也準備了兩種不同的骁龍 X Elite 展示機—— Model A 和 Model B。雖然說 A 款和 B 款在機身設計方面存在不少的差異,但真正決定兩款産品不同的其實是它們的功耗:Model A 我們可以理解爲骁龍 X Elite 的 " 标壓版 ",整機 TDP 最高可以達到 80W,而 Model B 的 TDP 則爲 23W,可以認爲是骁龍 X Elite 的 " 低壓版 "。
圖片來源:雷科技
兩者采用的相同的三叢集設計,配備 3 組共計 12 個 3.8GHz 的 CPU 核心,面對高負載時會将其中兩個核心超頻至 4.3GHz。不出意外的話,這個 " 超頻 " 設計會是 Model A 的專屬功能。
考慮到大多數用戶對 Windows on ARM 設備的性能抱有顧慮,高通也爲現場媒體準備了 " 跑分演示 " 環節:機器不能上手,現場工作人員代我們運行跑分程序。
從結果來看,高通确實沒有誇大骁龍 X Elite 的基準測試表現。在傳統 CPU 測試 Cinebench 2024 中,無論單線程還是多線程," 滿血版 " 骁龍 X Elite 的分數都超越了其他相同定位的對手。其中 CB2024 多線程測試中,骁龍 X Elite 相較于 i7-13800H 更是有着超過 22% 的分數提升。
圖片來源:雷科技
圖片來源:雷科技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使用的已經是 Cinebench 2024,但在系統信息中,無論是 Model A 還是 Model B,處理器詳情标記的都是 2.98GHz 而不是 3.8GHz。
圖片來源:雷科技
Geekbench 6.2 中,骁龍 X Elite Model A 也再一次領跑全場,而 Model B 則在多線程測試中落後于 i7-13800H。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其實并不令人意外,畢竟 13800H 的 TDP" 高達 "45W,幾乎是低壓版骁龍 X Elite 整機 TDP 的兩倍。
圖片來源:雷科技
圖片來源:雷科技
不過骁龍 X Elite 滿血版在 ST、MT 兩種測試下均超過了 13800H 這一點倒是有一點讓人意外,小雷這裏大膽猜測這個骁龍 X Elite 采用了 " 全大核 " 的方案有關:
在第 12 代酷睿處理器中,英特爾爲 Windows 平台帶來了 " 大小核 " 的架構。在設想中,P 核心(大核)與 E 核心(小核)可以在 Windows 和 ITD 的調度下,分别對應有不同性能需求的進程。但實際上,直到第 14 代酷睿,Windows 仍沒搞明白究竟該在什麽時候把進程交給哪一個核心,以至于英特爾直接推出了一款允許用戶手動分配核心的調度 App。
而作爲對比,骁龍 X Elite 直接準備了 12 個 " 大核 ",不管怎麽分配都不會出現小核滿占用、大核無占用的情況。不過話又說回來,高通并沒有詳細說明骁龍 X Elite 滿血版的 "4.3GHz" 超頻機制,是不是隻有固定核心可以獲得超頻?是骁龍 X Elite 主動超頻還是應用程序通過操作系統申請超頻?單獨超頻對其他核心有無影響?這些詳情還需要等高通的進一步分享。
但從這個 " 全大核 " 的組合與實際表現來看,如果說 " 英特爾更懂性能與能耗的平衡 ",那高通和骁龍 X Elite 可以說 " 看透了微軟 "。
圖片來源:雷科技
圖片來源:雷科技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 GPU 成績,在 3DMark Wildlife Extreme 和 GFX Aztec Ruins 測試中,骁龍 X Elite Model A 的平均 fps 再次排在首位。這裏其實還有一個小 " 彩蛋 ":
圖片來源:雷科技
主題活動中高通一直沒有公布骁龍 X Elite 中 GPU 的具體型号,隻标注這是一顆 "Adreno GPU",而在 Wildlife 測試輸出的報告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顆 GPU 的名字是 "Qualcomm Adreno 8cx Gen 4",沒錯,骁龍還是忘不了 8cx。
我明白,這裏一定會有人質疑說和移動 i7、R9 比 GPU 沒有意義,畢竟這些筆記本一般都會搭配獨立 GPU,而骁龍 X Elite 無論是 PCIe 拓展性還是對第三方 GPU 支持都存疑,萬一這是第二個 M2 Mac Pro 呢?
關于這一點,高通想的其實非常明白。
02 NPU 才是 AI 的未來
在被問及 " 骁龍 X Elite 是否會應用于 Windows 筆記本電腦之外産品 " 時,高通技術公司高級副總裁兼計算與遊戲業務總經理 Kedar Kondap 向在場媒體表示:
"雖然目前爲止有關骁龍 X Elite 的讨論主要集中在 Windows 系統的筆記本電腦,同時我們也提到在 2024 年高通 Oryon CPU 将應用于移動平台,未來也會擴展到汽車以及其他的領域。骁龍 X Elite 的強大性能可以應用于許多領域,但是我們暫時不會讨論這一點。"
此外,他也表示骁龍 X Elite 筆記本的主要競争對手并不是 Chromebook,且當前就主要聚焦在休閑遊戲而不是傳統 3A 大作上。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骁龍 X Elite 主要應用場景應該是 ThinkPad X1C、XPS 13Plus 等擁有出色 CPU 性能的輕薄筆記本。再說了,目前展示的兩個演示型号,整機 TDP 加在一起都摸不到移動端 RTX 4070 的平均功耗," 高性能遊戲本 " 應該不是骁龍 X Elite 的主戰場。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問題是,筆記本 GPU 的用處并不隻有遊戲,無論是視頻渲染還是現在流行的設備端 AI 大語言模型,都對 CUDA 性能有較高的要求,那骁龍 X Elite 又該如何填補這一短闆呢?
高通的答案也異常的直截了當:我直接加一顆 NPU 進去不就好了?
沒錯,在骁龍 X Elite 中,高通還專門準備了一個獨立的 NPU 以應對 AI 與神經網絡運算。盡管這顆 NPU 在性能檢測上隻體現出 1GB 内存,但其性能卻遠遠甩開 13800H、7940HS 等處理器——在 UL Procyon AI 測試中,骁龍 X Elite 的分數遙遙領先于其他兩款處理器。更重要的是,滿血的骁龍 X Elite Model A 和 " 低壓版 "Model B,在該測試中有着相同的分數。
圖片來源:雷科技
難能可貴的是,這顆 NPU 的性能并不隻體現在基準測試中。骁龍 X Elite 平台具備 75TOPS(CPU+GPU+NPU)的算力,且可應用在多種不同的生成式 AI 模型中。此外,在主題演講中,高通也攜手微軟提出了 " 本地 AI+ 雲端 AI" 的融合 AI 概念。
設備端的本地 AI 可以可以在離線或網絡連接不穩定的時候提供快速的 AI 響應,同時也可以将關鍵用戶信息保存在設備本地,從而保護用戶的個人數據或商業機密,而遠端 AI 可以利用強大的遠端算力提供更高 AI 準确度和專業程度,從而提高整體的 AI 體驗。
03 源自底層架構的獨家優勢
考慮到 Apple 在 10 月底發布了全新的 M3 芯片,搶先亮相的骁龍 X Elite 頁不可避免的要和 M3 正面對抗。沒錯,M3 确實采用了更激進的 3nm 支撐工藝(骁龍 X Elite 爲 4nm),但就像高通在主題演講和采訪中說到的那樣,骁龍 X Elite 也有着自己獨特的優勢。
首先,骁龍 X Elite 有着更好的無線通訊能力,這點相信大家都不會有異議,甚至在主題演講上,高通都不忘記 " 陰陽怪氣 ",說并不是所有品牌都有能力将無線信号做好。可能有人覺得無線信号對筆記本來說并不重要,這種觀點你放在 AI 時代之前确實沒有錯。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在強調筆記本 AI 性能,甚至是本地 + 雲端融合 AI 性能的 AI 時代,時刻在線(Always Online)将成爲筆記本的一大特性。其次,剛剛說過的全大核架構讓骁龍 X Elite 在多任務時有着更好的性能儲備。
但這是否就意味着骁龍 X Elite 面對 M3" 赢到家 " 了呢?
不要忘記 M3 統一内存的設計能讓數據更快地被 CPU、GPU 訪問,而且全面轉向 ARM 架構的 macOS 比起 " 腳踏兩條船 " 的 Windows 顯然有着更好的架構适配。如果 Windows 決定 " 夢回 8cx" 甚至是 Windows RT 時代,那骁龍 X Elite 又該怎麽辦呢?
考慮到 ARM 架構下 " 潛在 " 的應用生态問題,高通提出了一個 " 三步走 " 的策略:
第一,把應用程序移植到骁龍本上并在模拟模式下運行,如微軟的介紹所說,他們正在努力确保 Windows 的模拟模式具備優秀的性能;
第二,把原生應用程序移植到骁龍本上;
第三,在應用程序的開發和設計之初,充分利用骁龍的異構架構的優勢,比如充分利用專用的 CPU、GPU、NPU 和音頻、視頻等核心所具備的優勢,能夠使骁龍本以更低的功耗運行這些應用,給廣大消費者帶來更多優秀體驗。
圖片來源:雷科技
換句話說,當前雙方的工作目标其實和 Apple 的 Rosseta 2 有些類似:先想辦法提供應用轉譯效率,保證應用确實能運行,之後再利用骁龍 X Elite 平台的特性吸引開發者進行原生應用開發。
Kedar Kondap 還表示:
高通正在加大的投入,來确保整個生态系統已經準備就緒,這樣的投入包括針對軟件開發者、針對工具套件、針對 SDK,我們确保爲合作夥伴提供一個開發者平台以用于開發他們的應用程序。
除此之外,我們還與中國的許多生态系統合作夥伴進行合作,确保我們的應用程序也能夠支持中國特定的支付方式,并确保這些支付方式能夠與骁龍本兼容。我們正在與中國生态系統合作夥伴合作,以确保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能夠得到有效滿足。
04 爲什麽筆記本需要 AI?
盡管主題演講上 Windows 對與骁龍 X Elite 适配的承諾在我看來還有些許 " 畫餅 " 的味道,畢竟微軟出爾反爾的情況并不少見。但從個人筆記本電腦發展的大方向來看,NPU 與 AI 的加入确實爲沉悶的筆記本電腦市場帶來了不少活力。
很多時候,人們對 AI 技術的認知還停留在生成式 AI 的階段,認爲 AI 的作用也就是畫畫圖,聊聊天。但将 AI 用作實際的 " 生産工具 " 隻是對 AI 最初級的作用,AI 大語言模型擁有驚人的數據處理、學習能力,在未來 AI 的身份完全可以從 " 執行層 " 提升爲 " 決策層 "。
以 " 好萊塢編劇罷工 " 爲例子,編劇們擔心生成式 AI 用更快的創作速度與更低的錯誤成本取代了 " 人腦智能 " 編劇,這其實就是 AI 錯誤定位的結果。在合理的設想下,AI 的作用應該是分析過去電影和用戶評價、理解劇本、并爲編劇提供優秀的劇本方向。而不是像現在的生成式 AI 一樣,人工丢幾個關鍵詞進去,自動生成一個看起來像模像樣,其實邏輯不通的劇本。
圖片來源:雷科技
在過去,人工智能離不開 CUDA 和 GPU,所以我們無法在筆記本中使用高性能的 AI 工具。但在 NPU 的加入卻從根本解決了筆記本無 AI 的痛點。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還将有越來越多的移動處理器通過 NPU 的方式提供原生 AI 運算支持,而 AI 也将像電器革命中的洗衣機一樣,真正釋放人類無與倫比的創意和生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