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 i 黑馬 ,作者 i 黑馬
作者 | 夏驚鳴,華夏基石首席戰略與組織變革專家,産業領袖塾首席導師
來源 | i 黑馬,管理智慧
咨詢合作 | 13699120588
圖片來源于 pixabay
" 長期戰勝的謀略 "
我一直講,管理學是個變态的學科,沒有一個嚴謹一緻的定義。管理學對企業文化有上百種定義,戰略也有幾十種定義,大家會從不同角度解讀它。
我對戰略的定義是:" 長期戰勝的謀略 "。
" 謀略 " 是内容。謀略的内容包括什麽呢?公司做戰略,到底要想清楚什麽呢?這就是謀略。很多人做戰略,有時候,連戰略要想清楚什麽内容都是不清楚的。
" 長期 " 是特點。不是爲了今年,不是爲了明年,而是一個長期時間段的決策。核心是 " 戰勝 "。對企業來講,勝利意味着什麽?大家可能會說,賺到錢,赢得市場,赢過對手,赢過自己。這四種答案都是對的,這也許就是管理學奇妙的地方。
我給 " 戰勝 " 的定義是增長或持續增長。說一千道一萬,如果不增長,我們做戰略做什麽呢?包括盈利增長、客戶增長、規模增長。還有人說,現在是紅海市場,整個行業在下滑,你能保持存量,也是在增長。所以增長是個相對量,就看我們怎麽定義。
" 謀略 " 是内容。謀略的内容包括什麽呢?很多人做戰略,有時候連戰略要想清楚什麽内容都是不清楚的。
那麽,戰略管理本質上要回答哪些問題呢?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戰略方向,也就是你的持續增長點(增長空間、未來戰場)在哪裏。戰略方向的内容,包括業務選擇、業務組合、戰略意圖(願景、使命、戰略目标)等。
我們經常聽到,戰略是做什麽和不做什麽,爲什麽做這個業務或品類,将來還會做什麽,這就是業務(賽道)選擇、業務組合。想想你們企業裏的願景、使命,其實也是對增長的一種高度抽象定義。
我們的業務選擇、賽道選擇,坦率講很重要。我第一次接觸鍋圈老楊,也是在咱們黑馬營。當時鍋圈好像隻有 1-3 家店,正在做樣闆店。課後他就找我,介紹了自己的業務。他介紹完以後,我說了一句話," 你這個事一定能做成。"
爲什麽當時有這個判斷呢?
第一,賽道選擇很好。他做的是火鍋食材。這個火鍋食材,看似是生鮮品,其實是标品,像肉卷、蝦滑、蝦丸,都可以工業化,可複制性強。
第二,解決了痛點。它解決了消費者的消費難題,不需要廚藝。一個鍋和加點底料,把食材放進去,美味就出來了。但我當時沒想到他們發展那麽快。鍋圈三年 3000 家店,七八年時間就超過了 1 萬家店。
我也是百果園的常年顧問。鍋圈的商業邏輯跟百果園很像,但百果園的賽道要比鍋圈的賽道難得多。因爲百果園是真生鮮,且是水果生鮮,絕對的非标品,很難做。所以,百果園做了 20 多年才 6000 多家店。
第二個問題是戰略邏輯,也就是如何實現持續增長。
戰場裏不止你一個玩家,你看見了,别人也看見了,那憑什麽是你能把江山打下來呢?你赢(持續增長)的邏輯是什麽?赢的邏輯,包括定位與價值主張、核心競争力、競争與發展策略等。
定位和價值主張,就是在戰場中找到我們的差異化,和别人不一樣的東西。如果存在行業痛點,這個價值主張很容易成。
比如,鍋圈的定位是家庭餐桌綜合解決方案,鍋圈的價值主張是 " 好吃不貴 "。好吃不貴是個書面語,在初始階段,其實還不如老楊自己口頭講的—— " 用假貨的價格買到真品 " 更好。
第三個問題是戰略行動,也就是如何将增長的責任分解下去。包括目标分解、關鍵舉措部署、組織績效等。
把戰略邏輯回答清楚以後,就是戰略行動,把戰略責任分解下去。張三、李四、王麻子分别幹什麽。
簡單總結一下:戰略到底是什麽?我的定義是 " 長期戰勝的謀略 "。企業想梳理戰略,首先要定方向,選賽道;緊接着是赢的邏輯,如何創造更多、更獨特的客戶價值,讓客戶選擇你而不是競争對手,如何布局,實現更快發展、形成高壁壘競争力;最後是戰略行動,排兵布陣,把目前任務分解下去。
企業實現增長的四種戰略形态
戰略的核心是增長。增長的規律是什麽 ? 搞清楚增長的規律以後,對大家選擇業務、選擇市場、理清戰略會有一定的幫助。
從 1978 年到 2008 年,30 年時間裏,大家都有一個印象:生意很好做。延伸到 2019 年,生意依然好做。現在覺得生意難做了。什麽原因呢?我在 2014 年總結了增長規律。
2014 年,我去杭州講課,有家公司的老闆邀請我去交流一件事——爲什麽過去生意很好做,現在生意越來越難做?我當時沒回答,因爲沒思考過這個問題。我跟他講,晚上想一想,明天告訴你。我當天晚上琢磨了兩三個小時,把這個規律琢磨出來了。從 2014 年到現在,差不多十年過去了,經過驗證,似乎是對的,還沒有反例。
所謂增長,是來自于機會。沒有機會,哪來的增長呢?機會分增量機會和存量機會。
過去 40 年,基本是增量機會,現在大部分是存量機會。有了機會,抓住機會,可以歸結爲一個詞叫 " 創新 "。創新分兩種,戰略型創新和戰術型創新,兩者區别是程度不同。
如果将增量機會和存量機會作爲橫軸,戰略型創新和戰術型創新作爲縱軸,企業實現增長的四種戰略形态就出來了。
第一種,風口鷹戰略。
重大技術創新是自己造風,索尼造出了錄音機市場;IBM 做成了電腦行業。這種企業很少,全球都爲數不多。
第二種,風口豬戰略。
有人造風口,就有很多跟風者,這叫風口豬戰略。雷軍最早用了這個詞,2016 年小米出問題時,網上批評雷軍是投機主義者,雷軍出來解釋,其實根本就不需要解釋。當時小米的問題是企業高速發展以後,管理一定會跟不上,組織能力欠缺,這幾乎是任何高速發展企業都會出現的問題。
很多人講改變,玩法變了,什麽都改變了。但這話不精準,環境是改變了,但我們抓增長機會的規律沒變。
很多人在批評,認爲不要做風口的豬。而我認爲,隻不過是風口少了,你能找到風口,那是你的幸福。特别是企業家,天天琢磨哪裏有風口,這種業務才容易成功。如果全是紅海,一幫人在拼,又沒有差異化,最後隻會把自己拼死。所以,風口豬沒錯,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戰略。
第三種,不對稱戰略。
風總會停,最終會走向存量市場、紅海市場,怎麽辦?企業能不能活?肯定能活。如果不能活,99.99% 的企業都在這個象限。但要想活得好、活得爽,一定是不對稱戰略,就是極緻差異化。
要麽是細分市場做到數一數二,要麽是相同市場在某些方面做到極緻優勢,這是一個不二法門。沒有一個招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本質規律永遠不會變。
第四種,重構戰略。重構戰略有兩種,一種是變道重構,另一種是延伸重構。
先說變道重構。舉個例子,樂視在戰略創新上是很成功,賈躍亭在商業思考上,确實有幾把刷子。我認爲賈躍亭做電視和汽車,絕對是對的,但其他就不要做了。樂視對電視的創新,将電視已經變成了個可互動的互聯網終端,這就是變道重構——重新定義。
還有延伸重構,百果園、鍋圈食彙是典型的延伸重構,他們從商業連鎖,延伸到上遊産品、供應鏈、金融等。
這個模型很有用,明确了增長規律。你可以在四個象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增長點,每一類增長點的規律是什麽?我們應該怎麽幹。我這麽多年,用這個模型對很多企業的業務進行判斷,基本上是準确的。
戰略背後的增長規律是什麽?
第一,風口豬戰略的規律是什麽?是跟随趨勢。
風口就是趨勢,趨勢又分爲三種:跟随重大技術的突破、跟随重大社會變遷、重大政策與事件。
01、跟随重大技術的突破。
現在,新能源車很火。如果 2014 年讓你決策,做不做動力電池時,估計不好決策。2014 年之前,很多企業騙政策補貼;2014 年之後,國家調整政策,市場一片蕭條。這時候,深圳有一家企業叫欣旺達,之前做手機電池,給華爲、蘋果等配套。當時欣旺達組了一個團隊做動力電池,但沒什麽起色。
他們老闆問了我一個問題,夏老師,我們還做不做動力電池?我的原話是,用屁股想也要做。所謂的用屁股想,就是不用想,肯定得做。爲什麽呢?這是趨勢。隻不過,技術突破點還沒來。
因爲汽車行業比較特殊,如果不先占坑,風起來時再做,沒有兩年時間肯定做起來。但這種技術不成熟的産業,一定要注意技術叠代的機會和技術叠代的風險。
02、跟随重大社會變遷。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社會有哪些變遷呢?
課上有同學回答說,中國社會從改革開放開始,第一次變遷是打工者進城。第二個變遷是中國與國外交流越來越多之後,國外人進來,中國人出去工作或生活。第三個變遷,大家到了城市以後,住到了樓房裏,之前是着地,現在不着地。下一波趨勢,是不是有很多人想回農村去養老呢?
我的理解是,中國這 40 多年的社會變遷,第一波是是三來一補和輕工業,沿海城市是 OEM,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當時發展起來的明星企業都是電視、洗衣機、冰箱等輕工業;
緊接着第二波是基礎設施,因爲我們缺路、缺電。記得那時的夏天,經常吃飯吃着就停電了。第三波是中國進入 WTO 和城鎮化。現在是第四個階段。
現在的社會變遷,要從全球角度來看,隻看中國,視野就小了。舉個例子,現在的印尼相當于中國的 2003 年。假設 2003 年中國有 2 家新商業模式企業,2020 年漲到 200 家新商業模式企業。
這段時間内,有 198 家新商業模式産生。這意味着什麽?意味着有 198/2,将近 100 倍的機會發生,當然,數字隻是舉例子,并不是一個準确的說明。隻要印尼政局穩,繼續改革開放,去做印尼民生行業,我相信是沒問題的。而且全球人民都向往美好生活,文明也一定會進步,盡管現在有很多國家比較亂,但和平的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多,這對中國人就是機會。
現在國内供應鏈正在轉移,這對中國來講很痛苦,但海外有些國家正在發展起來。我們爲什麽不去吃這個紅利呢?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誰最先吃到了紅利呢?是香港人和台灣人。
康師傅的前身就是糧油小作坊。康師傅老闆有一次在火車上出差,在車上吃方便面,香味引來衆人旁觀,不時有人問他在哪能買到這種方便面。他敏銳感覺到,這個生意好,馬上改行做方便面,做成了一個全球都叫得響的食品集團。
03、重大政策與事件。
所謂重大政策與事件,比如環保、疫情管控、低碳、雙碳。我服務過的溫氏是養雞養豬的,曾經是創業闆第一股,市值超 2000 億。我們問溫氏的成功經驗是什麽?溫氏董事長講了三句話。
第一句話,沒有離開新興縣;第二句話,沒有離開主業;第三句話,聽黨話,跟黨走。
他談到,溫氏 2015、2016 年高速發展,是因爲他在前幾年敏銳洞察到國家環保政策不是說着玩的,力排衆議,發展環保設施,提升環保标準,大力擴張規模,就抓到了那一次風口。
第二,不對稱戰略的規律是什麽?
在一個存量市場裏,尋求差異化,且最好是極緻差異化。
大家認爲小米成功的原因是什麽?第一是性價比,但性價比背後要加個詞叫 " 極緻 "。如果不是極緻性價比,不容易成功。小米手機四大件,攝像頭、屏幕、内存和 CPU,大家覺得值 5000 元,他們定 4200 元,你會有感覺嗎?不會有。但小米定價在 1999 元,你就有感覺了,這才是極緻性價比。
第二是利用互聯網力量,把新消費品的兩大增長瓶頸——品牌和渠道這兩個難題解決了。
還有一個河南企業叫巴奴火鍋,他的成功也是極緻差異化。他一開始他們也學過海底撈。海底撈最有名的是服務,巴奴說我賣的不是服務,而是産品,把産品的極緻性宣傳出來。巴奴的産品是怎麽選擇的,底料是怎樣的等等,盡管價格比海底撈還貴,但發展的很好。
再講一個工業品的案例,蘇州有一個企業叫寶時得,做電動工具。早些年,全球做電動工具最厲害的企業,是德國的博世(BOSCH)。寶時得最早給博世代工,後來決定做自己的品牌。博世警告他們,如果你做自己的品牌,我的代工單一個也不給你。但是他們下定決心,一定要做自己的品牌。
剛開始有一年确确實實訂單急劇跌到了零,但第二年就起來了,第三年增長很快。他們出口美國和歐洲市場,市占率超過了博世,而且價格比博世還貴,直流産品貴 12.5%,交流産品貴 2%。這讓我非常驚訝,傳統工業品怎麽能幹過德國人呢?
我找機會拜訪寶時得,當時他們副總裁回答這個問題,就用了一句話:我的産品足夠好。這就是差異化。可能各行各業認爲,創新到了盡頭,其實不是,創新永遠是逗号。
第三,重構戰略的規律是什麽?
01、變道重構,跟新技術周期有關系。
黑馬曾經講過一句話,所有行業值得重做一遍,這就是變道重構。淘寶無非就是把跳蚤市場做到了線上。現在 ChatGPT 出來以後,也有可能對産業産生新的變道重構。
我一直呼籲大數據時代對中醫來講,是個黃金時代。中醫就是将幾千年的數據進行發現和總結,目前亟需将各類中醫、中醫院的數據進行共享,将來智能化的中醫個性化診療一定會實現。
02、延伸重構。
大家認爲百果園是賣水果的,其實不是。賣水果隻是百果園的一個業務,百果園有 6000 多家店,投上遊品牌,比如西瓜品牌、蘋果品牌,有了規模化的終端賦能,上遊品牌就很容易做成功。他們投了深圳一個西瓜品牌,這個品牌之前一年做 4000 萬。
借助于百果園渠道,三年之内做到了 8 億。 鍋圈也是這個邏輯,隻要前端規模上來以後,後端品類的供應相對集中,性價比很容易起來,還可以在上遊做投資等。
延伸重構的關鍵點是能力複用。如果是領軍企業,必須在制高點有優勢的能力,進行複用。最好是品牌和渠道,這是最好的制高點,因爲離用戶近,商業更容易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