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華夏能源網
截至 10 月最後一天,三桶油三季報齊出。表面看來延續了 2022 年度的 " 皆大歡喜 ",實則在國際油價不确定性加劇的大變局下,三桶油正在加速業績分化。
中國石化中國石化(SH:600028)在營收上一馬當先,前三季度實現營收 24699 億元,中國石油(SH:601857)則以 22821 億元緊随其後,中國海油中國海油(SH:600938)營收規模最小且差距較大,爲 3068.17 億元。同比去年,增幅由大到小依次爲中國石化(1%)、中國海油(-1.39%)、中國石油(-7%)。
不過淨利潤排名卻出現翻轉:營收最多的中國石化卻 " 不增利 ",淨利潤 530 億元(同比降了 7%),最低;營收最少的中國海油,淨利潤 976.5 億元(同比 -10.2%),降的最多;中國石油則實現淨利潤 1316.5 億元(同比增長 10%)。
數字背後更爲關鍵的是,中國石化的盈利能力與另外兩家距離拉大。背後的原因,當然可以将其歸因于俄烏戰争後國際油價動蕩性加劇,更準确來說,是國際油價不确定性給油氣全産業鏈帶來的重塑,使得三桶油長期業績分化加劇。
三桶油長期業績大分化
三桶油業績分化的表層原因,是油價、氣價等能源價格的波動。
俄烏戰争爆發後,2022 年國際油價一路沖高至每桶 137 美元,全年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均價也達到 100 美元。油氣價格自 2008 年以來的曆史高位,令全世界的油氣公司都賺的盆滿缽滿。
進入 2023 年,随着歐洲能源供需的逐步穩定,全球油氣賣家買家逐步 " 調整座位 ",油氣價格比照 2022 年走低。2023 年以來至今,布倫特原油期貨均價下探至 81 美元。這就初步解釋了中國石油營收下降、中國海油營收淨利雙降、中國石化的 " 增收不增利 "。
中國石化" 增收不增利 " 的背後,還有一個不易覺察的變化:爲何中國石化爲何營收同比隻增加了 1 個百分點,利潤卻下降了 10 個百分點?
同時,與中海油專注于上遊油氣勘探開發不同,核心的 " 兩桶油 "中國石化、中國石油都是全産業鏈布局,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前三季度中國石化與中國石油的盈利差距卻在擴大(淨利潤差額從 636.11 億元擴大至 786.5 億元)。
如此鮮明的對比也隻是在近兩年中才首次出現的。
回望疫情之前的 2019 年," 三桶油 " 的歸母淨利潤雖有差距,但不算大——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的淨利分别爲 456.77 億元、575.91 億元和 610.45 億元。
自 2021 年開始,差距開始出現。當年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分别淨利 921.61 億元、712.08 億元、703.2 億元。2022 年,這一差距擴大爲中國石油1493.75 億元、中國海油1417 億元、中國石化663.02 億元。換句話說,中國石油的賺錢能力,顯著優于中國石化,這一差距在 2023 年進一步拉大。
同爲全産業鏈布局的中國石化與中國石油,二者盈利差距拉大,這與中國石化化工業務的占比更高強相關。尤其是在國家油價動蕩波動,以及國内減碳要求給化工行業帶來巨大不确定性的條件下,中國石化的化工闆塊經營與發展陷入困境。
今年三季報顯示,中國石化" 化工闆塊 " 業績第三季度扭虧爲盈實現盈利(0.59 億元),但由于國際油價上漲,同期疊加化工市場需求疲軟、産能集中釋放、産品均價下跌等原因,中國石化整個化工闆塊前三季度合計确是虧損的,虧損高達 67 億元,比去年同期虧損擴大 56.46 億元。
目前,國内化工市場需求疲軟,但上遊仍有多個民營煉化項目相繼投産,2022 年拟建的 12 個煉化一體化項目中,7 個已公布投資額的項目合計投資高達 6000 億元。上述新增産能的加速釋放将導緻化工行業面臨産能過剩,對企業盈利能力必然是很大的考驗。
" 增儲上産 " 進度條
值得注意的是,在油價、氣價高企的 2022 年,三桶油紛紛實現營收利潤雙豐收。除了衆所周知的能源價格上漲因素,三桶油還特别強調自身 " 增儲上産 " 的功勞。
今年前三季度,油價回調,三桶油已不複去年高增長的态勢,但是三桶油還是強調自身增儲上産,說增儲上産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油價下跌。
當然,增儲上産,加大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力度,從而有效保障油氣能源自給率,這是三桶油履行社會責任的重中之重。高度依賴原油進口的中國,高度重視自身的油氣安全,擔子自然落在了三桶油身上。
以原油爲例,由于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 75%,所以國内年自産原油正在堅守 "2 億噸 " 這條線,因此三桶油的增儲上産就十分重要。國際上通行的衡量石油公司增儲上産成效的指标是 " 儲量替換率 ",也即當年新增探明可采儲量與産量當量之比,隻有替換率大于 1 時,表明公司仍處于可持續健康發展軌道,否則就是 " 寅吃卯糧 "。
分析三家企業披露的增儲上産方面的 " 進度條 ":
爲 " 穩油增氣 ",中國石油加大勘探開發力度,目前已經取得了四川盆地、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渤海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等重點區域的戰略性突破,有望形成新的規模增儲産量和未來戰略接替的地區。
增儲上産反應到财報上,2023 年前三季度,中國石油實現油氣當量産量 13.15 億桶,同比增長 5.1%,其中原油産量 7.06 億桶,同比增長 4.3%,可銷售天然氣産量 3.7 萬億立方英尺,同比增長 6.1%。
中國海油也在持續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2022 年以來已經獲得逾 18 個新發現,成功評價逾 28 個含油氣構造;今年以來獲得番禺 10-6 和開平 18-1 等多個油氣新發現,成功評價秦皇島 27-3 等大中型含油氣構造,持續開拓增儲上産接替區。
2023 年前三季度,中國海油油氣總淨産量創曆史同期新高,實現總淨産量 4.997 億桶油當量,同比增長 8.3%。其中,中國淨産量 345.5 百萬桶油當量,同比增長 6.7%,主要得益于墾利 6-1 和陸豐 15-1 等油田産量上升的貢獻;海外淨産量 154.1 百萬桶油當量,同比增長 11.8%,主要得益于圭亞那和巴西産量增加。
2023 年以來,在勘探方面,中國石化在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地區取得了一批油氣新發現和重大突破。開發方面,中國石化推進濟陽、塔河、準西等産能建設,深化老油田開發;加快順北二區、川西海相等産能建設,實施天然氣增儲上産。
前三季度,中國石化實現油氣當量産量 3.8 億桶,同比增長 3.6%,其中原油 2.1 億桶,同比略有下降;天然氣 9930 億立方英尺,同比增長 8.7%。
然而,盡管三桶油在勘探開發、增儲上産方面年年有成效,但國内油氣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局面,短期難以扭轉,在 " 将能源飯碗掌握在自己手中 " 的要求下,三桶油的增儲上産,在未來仍将是常态。
綠色轉型發力點有别
在保證油氣供應和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國家一直在敦促三桶油加快綠色轉型的步伐。2022 年 3 月,國家能源局在 2023 — 2025 年行動方案中明确要求,大力推動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并積極擴大油氣企業開發利用綠電規模。
目前,三桶油探路綠色轉型涉及風光新能源開發、綠氫制造、氫能基建、CCUS 等,但三家公司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意欲打造 " 第一氫能公司 " 的中國石化,将綠色轉型側重點放在了綠氫制造。由于石化公司在綠氫制造産業有着先天優勢,因此在氫能領域投入力度最大。
今年 8 月,年産綠氫 2 萬噸的新疆庫車綠氫項目投産,其制氫成本(18 元 / 公斤)約合市場綠氫生産成本的一半,所産氫氣通過管道輸送至中國石化旗下煉廠用于煉油生産加氫;此外,投資約 57 億元的内蒙古鄂爾多斯市風光融合綠氫示範項目已開工,投産後年可制綠氫 3 萬噸。
在氫能基建方面," 十四五 " 中石化計劃建成 1000 座加氫站,目前已建成近百座。此外,中國石化大力推進 " 西氫東送 " 輸氫管道示範項目,該管道起于内蒙古烏蘭察布,一期規劃終點是地處北京的燕山石化,管道一期年輸送 10 萬噸、遠期年輸送 50 萬噸。
中國石油能源轉型發力點在風、光新能源。2022 年,中國石油風光發電裝機規模超 140 萬千瓦。今年則正在推動一體化新能源大基地和地熱、集中式風光氣電融合等項目落地。
中國石油表示,力争 2025 年實現新能源産能比重達到公司一次能源的 7%,2035 年實現新能源、油、氣三分天下的格局,2050 年左右實現 " 近零 " 排放。
中國海油則發力海上風電。中國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台 " 海油觀瀾号 " 已在今年年内成功并網發電。中國海油方面表示," 每年資本開支的 5% 至 10% 将用于海上風電,以保持與全球同步的能源轉型的步伐。"
與此同時,三桶油均在碳捕捉技術領域加大投入,在 CCUS 方面年内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石化方面,2022 年 8 月,中國首個百萬噸級 CCUS 項目―中國石化旗下齊魯石化 - 勝利油田項目正式建成投産,定位于 " 全産業鏈示範基地 ";今年 5 月,中國石油與國家能源集團共建的甯夏 300 萬噸 / 年 CCUS 示範項目開工,預計 2025 年底建成投運;今年 6 月,中國海油旗下中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範工程投用,可封存二氧化碳 30 萬噸 / 年。
盡管石油公司正在千方百計完成減碳目标,但轉型所需要的時間與投入将是遠高于預期的。因此,如何積極穩妥實現能源結構的調整,也是擺在 " 三桶油 " 一把手面前的一大挑戰。
參照五大國際油氣巨頭之一的道達爾能源,針對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标,将其能源結構調整計劃爲:到 2030 年石油、天然氣和電力比重調整爲 40%、40% 和 20%;到 2050 年三者比重将分别爲 20%、40% 和 40%。
顯然,即便到了碳中和淨零排放的階段,油、氣仍存在于其主營業務中。這或對三桶油的能源結構調整,具備一定參考意義。
無論是氫能投入、新能源開發還是加大創新技術投入,三桶油都在力争爲自身油氣(傳統能源)業務的發展騰挪空間。但遠期來看,油氣巨頭們應在如何開發利用好油氣資源上同時發力,畢竟 " 雙碳 " 目标的進程,是可再生能源緩慢代替化石能源的過程,而不是 " 不要化石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