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将至,明年經濟怎麽看?怎麽尋找機會?點擊上方橙色按鈕預約本周四晚 7 點,智谷趨勢創始人嚴九元的直播,和你聊聊年末重要經濟會議釋放的信号。)
◎智谷趨勢(ID:zgtrend) | 震谷子
當中國人還在擔憂美國人會因爲大罷工而水深火熱的時候,美國工人們正看着自己的口袋笑得合不攏嘴。
富裕國家全在漲工資,而且很可能還會繼續漲。
美國企業的加薪預算創了二十年新高,日本工會談下來的薪資漲幅甚至是過去三十年裏最高的。
德國今年新增了 48 個技術崗,還準備給公務員漲薪 17%。
中國今年跑步進體制的人數再一次創下新高,盡管他們的前輩們正在丢掉鐵飯碗。
明年的增長目标很快就要出爐,大洋彼岸也在面臨最重要的人員更換。但無論中美,說到底人民的錢包裏有沒有錢,才是最大的政治。
日本工資漲得離譜。
厚生勞動省公布了 2023 年日本國内漲薪實态調查結果:今年,日本所有行業的基礎工資每月平均加薪爲 9437 日元,比去年還多出 3903 日元,漲幅達到 3.2%。
(日本大企業們準備在 2024 年延續過去三十年來最大的加薪,旨在提高家庭支出和給予央行重新考慮貨币政策的理由。)
不要小看 3.2% 的漲幅,這可是創下了過去 24 年來的最高紀錄。
要是換成人民币計算的話,相當于 2023 年日本民衆平均每個月加薪 458 元,注意,是每一個月,等于全年下來 12 個月每人平均提薪 5496 元。
今年冬天,日本企業平均還發出了超過 80 萬日元(約合人民币 3.9 萬元)的獎金,同比 2022 年增長 1.5%,連續三年上漲。
可以說,近兩年時間,日本人簡直搭上了漲薪加獎金的高速列車。
但這還不算完。
在明年關鍵的春季工資談判中,日本将迎來薪資連續上漲的第三年。能夠一直漲工資,這可不得了,可能将徹底改變日本人的心态,從而讓經濟迎來走出通縮的堅實一步。
例如,主要飲料制造商三得利控股計劃在 2024 年連續第二年爲員工提供平均每月 7% 的加薪。
明治安田生命保險公司計劃從明年 4 月起将約 10,000 名員工的平均年薪提高 7%,而電子産品零售商 Bic Camera 則計劃将 4,600 名全職員工的年薪提高最多 16%。
11 月 2 日,日本政府在臨時内閣會議上确定了包括加薪和國内投資促進方案的綜合經濟對策。包括所得稅和居民稅的減稅在内,對策規模将在 17 萬億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币 8100 億元)。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首相官邸舉行記者會,表示 " 在明年夏季的階段通過工資上漲和所得減稅的結合,切實創造收入增長超過物價上漲的态勢 "。
岸田表示 " 在明年的春鬥(春季勞資談判)之前,我将帶頭推動工資上漲幅度超過今年 "。岸田稱 " 當前處于能否擺脫通縮的關鍵時刻,将動員所有政策,擴大國民的可支配收入 "。
他真的,我哭死。日本可是個政府負債超過 300% 的國家啊!而且日本明年還可能要罕見退出負利率政策,也就是說,借再多的錢,還再多的利息,不惜把整個國家都帶到債務風暴的邊緣,都要切實給大家看到工資上漲的希望和信心。
先不說未來政策到底會怎麽演變,有了清晰的收入預期,消費才能真正拉動起來。
疫情之後,所有發達國家的工資都在飙升。
而且,政府在這輪漲薪潮中作用明顯,包括日本投入巨資推動經濟複蘇,美國支持工會提高工資的談判,德國今年以來新增 48 種職業等。
今年 10 月份,美國工人平均一年能拿到至少 6 萬美元,比 2019 年底實際增長約 3%。根據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編制的數據,自 2020 年初以來,收入最低的四分之一的人,平均名義工資每年上漲 5.6%,明顯高于收入最高的四分之一的人的漲幅( 3.8%)。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預計,美國今年的赤字将達到 8.2%。
英國也在疫情期間實現了實際工資增長:經通脹調整後的工資比 2019 年底高出 1.5%。英國今年最低工資提高了 9.7%,明年計劃進一步提高 9.8%。
經濟學人援引牛津經濟研究院的數據表示,盎格魯 - 撒克遜國家的基本工資增長速度是歐洲大陸的三倍。這可能是因爲美國和加拿大等地更多地依賴于勞動力的消費行業,而它們又是短缺最嚴重的行業。
今年上半年,歐元區名義工資上漲 4.5%,歐洲其他地區名義工資上漲 10% 以上。
荷蘭今年協商工資的年增長率已達到 6%。在德國,爲了擴大就業,今年以來政府新增了 48 種職業,絕大多數需要技術人才而非學術人才,建築和醫療保健領域的就業短缺最爲嚴重。
德國聯邦政府雇員明年的名義工資将上漲 16.9%,其中工資最低的人漲幅最大。而德國又偏偏是工作時間最短的發達國家,比那些天天躺着拿福利的北歐國家還要少!
而且德國鋼鐵工人将在即将進行的談判中尋求将每周工作時間從 35 小時減少到 32 小時,每天 8 小時的話,等于隻上四天班。
看看别人家的工作效率,制造業做到了全球領先、經濟體量爬到了全球第三,咳嗽一聲整個歐洲都要抖三抖,給公務員們漲點工資怎麽了,誰贊成,誰反對?
都說中國要走 " 德國模式 ",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什麽時候可以執行到一比一我不知道,但我想大家或許是想着中國會跟德國一樣漲薪,才會放棄考研,轉身考公。
連續 " 升溫 " 了 8 年的考研熱,如今終于有所降溫。2024 年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比前一年減少了 36 萬(下降約 7.6%),對應的 2024 年國考,比去年同期增加 43.53 萬人,增幅與考研減少人數相當。
大疫三年後,大家發現考研這個延緩就業的 " 避風港 " 似乎并不那麽理想,當前的就業競争壓力下,更多大學生對就業的價值追求要高于考研,本科學曆夠用的工作先占個坑位再說。
隻要本科學曆,就可以報名國考 88% 的崗位。既然考研的盡頭也是編制,那不如先把編制拿到手。
考研是一種機會和成本的權衡,不是研究生高攀不起,而是考公更有性價比。
這一股出現在富裕國家的工資上漲潮會長期存在,因爲塑造勞動力市場的三種長期力量——需求、人口結構和數字化——各自發生了有利的轉變。
一是需求。
新冠疫情爆發後,富裕世界各國政府紛紛放松了财政支出。今年盡管疫情已經成爲人們的記憶,但歐美多國的赤字規模仍持續在大蕭條或戰時常見的水平。
因此,即使央行加息,對勞動力的需求仍然很高。
明年萬一轉向寬松的貨币環境,将刺激更多的社會支出,從而繼續增加對工人們的需求。
二是由于人口結構的變化,需求增加但勞動力供應卻受到限制。
拐點出現在 2015 年。随着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達到頂峰(9.98 億),長期存在的全球人口紅利結束。
在富裕國家,主要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是有記錄以來最慢的,并且可能會在本十年末開始下降。這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緊張。
事實上,主要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已經趨于平穩。人力資源公司萬寶盛華集團(ManpowerGroup)對 41 個國家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77% 的公司正在努力填補職位空缺,這一數字是 2015 年的兩倍。
三分之二的波蘭工業公司表示,工人短缺是阻礙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德國,公共交通由于缺乏司機被迫減少服務。
在韓國,55 歲至 79 歲的老年人中約有 59% 在工作,高于十年前的 53%。
第三,從信息革命到人工智能,數字化的轉變使得學曆溢價越來越小,反倒提高了相對低端的勞動力的工資。
2015 年,富裕國家擁有學士學位或以上學位的工人的平均工資比高中畢業生的平均工資高出三分之二;四年後,差距縮小到一半。
人工智能可能會加速這種追趕趨勢。早期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可以爲表現相對較差的勞動力提供更大的生産力提升,幫助趕上領先者。
許多人聽到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第一反應都是降薪潮或者失業。但很抱歉,這起碼是落後一年的認知。
比如,一個比人類更擅長制造手機的機器人,将會帶來更便宜的手機、更高的需求以及更多的産量。這當然沒問題,但反過來,這也意味着對手機設計師和編寫應用程序的人員的需求增加。麻省理工學院的 Daron Acemoglu 和合著者研究了 2009 年至 2020 年荷蘭的數據,發現機器人的使用反而提高了相關度更低的那部分工人們的工資。
這裏面的核心點是:AI 等技術革新帶來了生産率的提高。
生産率更高的經濟無疑是更加富裕的經濟,它會創造出對那些受人工智能影響較小的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波士頓大學的阿西莫格魯和帕斯誇爾 · 雷斯特雷波表示,1980 年至 2010 年間,大約一半的就業增長來自于新創造的就業機會。
這個趨勢将會持續下去,并且可能會加速。盡管人工智能将取代工人,但圍繞它以及經濟的其他領域将創造出新的需求。這些新需求所需的技能不一定是數字化技能,而是最能補充人工智能的技能。比如,醫院可能會尋找具有更加出色護理态度的護士來與人工智能一起工作。
況且,上述三個因素是會互相強化的。隻要宏觀政策繼續保持擴張,需求就能繼續上漲,自然對人工智能的需求也會提高,最終帶來生産率的提高,緩解甚至抵消勞動力下降的劣勢。
幸好,中國已經看到問題,減稅降費、寬松信貸、增加支出。
隻要有越來越多人看到工資的增長,以及更公平的社會環境,哪管外面漲薪洪水滔天,我們也可以做好自己的事。相信,中國政府心中有數。
參考資料:
Welcome to a golden age for workers, The Economist
當大分化時代來臨,輿論撕裂,信息泛濫。你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專業的判斷和分析能力。
獲取一個觀點容易,但自己掌握一套方法論不易。我們研判團隊費心整理了兩份報告,總結了跟蹤各類重要會議的方法,以及關注的側重點。
加我免費領取這兩份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