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聯合全國博物館推出
文博科普産品《文博日曆》
今天,一起來認識
虎豕 ( sh ǐ ) 咬鬥紋金飾牌
草原上
猛虎捕食,身形矯健
野豬反擊,殊死一搏
2000 多年前的這個瞬間
被刻畫在一塊金飾牌上
這個物件有什麽用途?
金飾牌背面還有什麽信息?
這款金飾牌是腰帶上的裝飾
1979 年,這款金飾牌出土于
今鄂爾多斯準格爾旗西溝畔墓地
爲戰國晚期作品
據考證,這是皮質腰帶上的裝飾
而帶有這種飾牌的腰帶
在古代是草原遊牧民族使用的
古代中原民族傳統的腰帶
質地多爲布或絲且沒有帶鈎帶扣
随着民族交往融合
使用皮帶和帶扣飾品的地域越來越廣泛
時至隋唐
腰帶已是正式官服的标配
腰帶上的飾品也體現不同等級身份
野豬與猛虎咬鬥合理嗎?
這幅虎豕 ( sh ǐ ) 咬鬥紋金飾牌素描圖
把兩種動物的形象輪廓
描繪得更爲清晰
猛虎在下,野豬在上,相互咬鬥
△虎豕 ( sh ǐ ) 咬鬥紋金飾牌素描圖(鄂爾多斯市博物院提供)
這種反映草原生态生活場景的
動物紋腰飾牌
多見于公元前 7 世紀至公元 5 世紀
是歐亞大草原地區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
野豬在古代的草原上也屬于猛獸
當時的遊牧民族活動範圍較廣
西至葉尼塞河流域
東至中國北方草原
在這片廣闊的空間發現相應題材
創作出了虎豕 ( sh ǐ ) 相鬥的紋飾
△虎頭形銀節約,虎豕咬鬥紋金飾牌同墓葬出土銀制品(鄂爾多斯市博物院藏)。
根據飾牌的造型、規格
及同墓葬中其他金銀制品推測
虎豕 ( sh ǐ ) 咬鬥紋金飾牌的使用者
應爲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的草原遊牧貴族
此物用作腰帶構件系在腰間正中
彰顯其尊貴的社會地位和巨大權力
背面銘文揭示了
" 産品溯源 " 和 " 品控 "
在飾牌背面錾刻有規整的文字
這表現了強烈的中原文化特征
首先是 " 産品溯源 "
上沿的 " 故寺豕 ( sh ǐ ) 虎三 "
" 故寺 " 指制作這件金飾的地方
" 豕虎 " 指紋飾
" 三 " 是編号
第二是 " 品控 "
右側的 " 一斤二兩廿朱少半 "
以秦衡制換算到今天的質量單位
約爲 300 克
實測金飾牌重量也印證了這個結果
銘文的書寫風格與秦文字非常相似
由此可以判斷
金飾牌或與秦國關系密切
或者就是在秦地制造
一枚濃郁草原風格的金飾牌
卻在中原一路演變成品類繁多的腰帶扣
中國曆史上的民族融合從未間斷
時光流逝,春風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