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中國家電網
近日,企查查顯示,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以下簡稱柔宇 ) 因其他規避執行行爲,被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列爲失信被執行人,并被限制高消費。柔宇董事長兼 CEO 劉自鴻也被限制高消費。
公開資料顯示,柔宇成立于 2012 年,由 IDG 資本、中信資本、基石資本、Alpha Wealth 等一批國内外風險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共同投資。柔宇在成立僅兩年多的時間裏就獲得了國内外著名風險投資機構的四輪風險投資。2019 年第四季度,柔宇完成 3 億美元 F 輪融資,公司估值高達 60 億美金。那麽,曾經如此輝煌的柔宇何以淪落至此 ?
未能盈利的獨角獸
柔宇成立至今,不過十年多時間,但它在過去幾年取得的成就,卻是很多公司幾十年也望塵莫及的。2015 年 7 月,柔宇啓動世界首條超薄柔性顯示模組及柔性傳感器量産線 ;2018 年 10 月,柔宇正式發售全球首款可折疊柔性屏手機柔派 ;2020 年,柔宇科技進入《2020 胡潤全球獨角獸榜》排名第 70 位,同時位列《中國企業家》發布的 2020 年度 " 中國科創企業百強榜 " 榜首,同年年底,柔宇向上交所遞交科創闆 IPO 申請。
然而,僅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柔宇就以 " 考慮到公司股東結構存在直接層面的‘三類股東’等适格性情況尚待進一步論證,考慮到公司發展戰略 " 爲由,暫緩科創闆上市申請并獲批準。緊接着,柔宇再次引起公衆關注的消息是拖欠薪資,2022 年 4 月,有柔宇員工表示,從 2021 年 9 月開始,他在 6 個月内收到 5 封欠薪郵件,郵件内容大體相同:公司融資正在推進,資金即将到賬,馬上補發工資。現在,柔宇又成爲被執行人,企查查顯示,柔宇被執行總金額已達約 1.05 億元。
談到柔宇近兩年的負面現狀,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表示十分可惜," 作爲折疊屏技術鼻祖,柔宇高頻融資的背後卻沒有高頻産出,同時在商業化道路上也沒有抓好内控管理,這是柔宇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主要原因。"
在 CINNO Research 研究總監劉雨實看來,屏廠要用技術說話,而柔宇的技術路線從結果看已經失敗了。他告訴中國家電網記者,柔宇高調宣傳的所謂 " 超低溫非矽制程集成技術 "ULT-NSSP 實際上就是一種 Oxide-TFT,與其他廠商選擇的主流路線 LTPS-TFT 相比,Oxide-TFT 在諸多關鍵參數上明顯落後," 柔宇既沒有實力改進 Oxide-TFT 小尺寸應用的不足,且由于技術路線冷門,更缺少關鍵設備材料供應商配合,因而其顯示屏産品毫無競争力,得不到主流手機廠商認可,得不到穩定客戶,也就無法形成持續的資金流,燒光融資以後自然無以爲繼。除了技術路線原因以外,柔宇在管理、營銷等方面也存在較多非議。"
上述提及的問題,從柔宇之前的招股說明書中也可見端倪。如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2020 年 1-6 月 ( 以下簡稱 " 報告期内 " ) ,柔宇前五大供應商采購合計占比分别爲 27.28%、42.23%、34.77%、68.54%,其中第一大供應商分别爲上海寶冶集團有限公司、SFA Engineering Corp.、上海聞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寶冶集團有限公司。供應商的變動頻率相對較高。
再來看看柔宇的技術發展路線,不可否認的是,在此方面,柔宇的确是一個重研發企業。其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 2020 年 11 月 30 日,柔宇及控股子公司境内外已授權 1102 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 352 項。同時,報告期内,柔宇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分别爲 247.87%、447.88%、258.25%、502.01%。換言之,龐大的研發費用使柔宇入不敷出,報告期内公司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分别爲 -3.59 億元、-8.02 億元、-10.73 億元和 -9.61 億元。
在 C 端缺乏認知度的折疊屏手機鼻祖
近年來各手機廠商在影像、芯片、硬件等技術上已越發成熟,折疊屏成爲它們對手機發展趨勢的新思考與新方案,大屏幕與小設備結合,兼具辦公和娛樂需求的折疊屏手機照進現實,逐漸被消費者熟知。
當前主流手機廠商都已加速在折疊屏手機上的探索,它們入局此賽道的背後,不僅是研發創新力上的比拼,更是它們沖擊高端市場的必經之路與決心。一直以來,高端市場 " 強大品牌力 " 的附加屬性,使産品有着較高溢價能力的同時,也使用戶對品牌有着較高的忠誠度,因此在高端市場的占有率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一個企業在行業的話語權。
華爲已推出 5 款折疊屏手機,同時其也即将于 3 月 23 日發布最新款 Mate X3 折疊屏手機 ; 三星 Galaxy Note 系列已正式退場,折疊屏手機 Galaxy Z 系列似乎是其最高端旗艦的重心方向 ; 小米、OPPO、榮耀等也都陸續推出了折疊屏手機産品 ; 而尚未推出折疊屏手機的蘋果也已申請了折疊屏專利。
縱觀折疊屏手機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到目前折疊屏手機硬件的成熟度已經很高。在軟件方面,橫折智能手機在分屏應用和多應用等方面較爲成熟,豎折智能手機與直闆手機保持一緻,軟件适配難度較低。與此同時,折疊屏手機的産品形态也朝着更便于用戶使用的輕薄化方向演進。
張毅認爲,折疊屏手機是智能手機市場有機會延續商業利潤的重要方向,也就意味着,整個智能手機由過去的芯片叠代、攝像頭叠代、屏幕叠代及 UI 叠代的增長時期,轉而面向另外一端技術革命的叠代和升級。
從銷售端看,華爲和三星占據着折疊屏手機市場中的主導地位。艾瑞咨詢發布的《2023 年中國折疊屏手機市場洞察報告》顯示,2022 年,中國市場折疊屏銷量前五的品牌分别爲華爲、三星、OPPO、小米、vivo,其中華爲獨占半壁江山,銷量占比達 51.3%。但其實,如前文所提及,柔宇才是折疊屏手機鼻祖,但在消費市場上,柔宇卻并未擁有姓名。
對此,劉雨實表示,柔宇作爲屏廠,在 B 端業務沒有出路的時候選擇增加投資自己布局 C 端打響知名度,并且通過營銷造勢積極争搶 " 首款折疊屏 " 手機的名頭,但是 B 端業務需要攻克技術難題、打通供應鏈需要大量投資,C 端建設品牌、鋪設渠道、宣傳營銷和持續叠代也同樣需要大量投資,使得柔宇本就不充裕的資金雪上加霜," 而折疊屏手機彼時作爲一個尚不成熟的細分領域,更加需要持續投入來推動技術和市場成熟,三星、華爲等大廠也是花費數年時間才初見成效,以柔宇的體量和資金自然很難在 C 端濺起一點水花。"
雖然當前折疊屏手機還屬于小衆化産品,但也正逐步走向大衆市場。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智能手機出貨量 293 萬台,同比下降 3.5%,而折疊屏手機則展現出逆勢增長的迅猛态勢,同比增長 154.4% 達 3.6 萬台。那麽,在此背景下,柔宇能否借助折疊屏手機趨勢 " 翻身 " 嗎 ?
張毅分析說,柔宇的融資估值都相對較高,在債台高築的現在,其他投資者是不太容易再投資進去的,且在折疊屏市場上也有其他流行的競品,因此柔宇當下的困境是有些棘手的。劉雨實也表達了相近的看法,他提到柔宇目前正處在一個迫切需要講新故事融資續命階段,但此前花光多輪融資也沒做好業務的經曆,很難說服投資人再砸進去上百億,因此柔宇原地翻身的可能性非常渺茫,即便折疊屏還有新機會點,也已經與柔宇無關。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