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木子童
編輯、制圖丨渣渣郡
文章摘要
幹糧店因環保理念受追捧,但國内市場存在差異。
• 幹糧店倡導環保,提供散裝有機商品
• 視頻平台助推國内幹糧店熱潮
• ️ 國内店面差異,價格與理念不匹配
流行就是一場巨大的輪回,每隔幾年,總有那麽一個單品會印證這句至理名言。
這一回,輪到了 " 幹糧店 "。
如果你是短視頻平台的高強度用戶,那或許你已經察覺,這種源自澳洲的散裝商店今年突然火了起來。
不光當地的視頻博主靠此發家,國内也迅速開起了同款:
從上海到香港,從天津到鄭州,小時候司空見慣的散裝商店,怎麽就成了新财富密碼?
啥是幹糧店?
簡單來說,就是以散裝形式銷售有機食品、日化品的商店。
由于踐行着嚴格的環保理念,幹糧店的所有商品都裝在大号容器中,沒有獨立包裝,顧客需要多少,按需自取。
店内甚至不提供塑料袋,想要分裝,隻能複古地使用紙袋或者玻璃瓶罐。
分裝好後自己稱重、寫标簽,再按重量買單。
聽起來是不是相當繁瑣?偏偏就是這繁瑣的流程,拍成視頻相當治愈,甚至帶火了一條 " 幹糧店賽道 "。
幹糧店能火起來,澳洲生活博主 " 在悉尼吃喝玩樂 KK" 功不可沒。
正是她的幹糧店系列,讓大洋彼岸的華夏人知道了東西還有這麽一種賣法。
KK 人送雅号 " 澳洲随意姐 ",與‘日本拼姐、韓國多絕姐,中國英子 " 并稱睡前必刷四姐頭,因爲她的視頻總以一句 " 随意 " 開頭:
" 你們知道在澳洲的幹糧店,DIY 手工生巧能有多随意嗎?"
句式固定不變,手工生巧還可以替換爲瑞士卷、熔岩蛋糕、香薰蠟燭和浴球等等,這些都是她在幹糧店購買原材料後,回家自制的目标。
不過做啥并不重要,做得好不好也不重要,因爲真正的看點,早已在制作之前就已經結束。
看 KK 的視頻,十個裏有九個是沖着前半部分來的,也就是幹糧店購物實錄。
豐富整齊的店鋪、行雲流水的操作,直接就是一整套硬控:
明明都是高貴的小衆食材,卻買出了菜市場按堆兒撮的松弛,甭管最後結賬多少錢,反正裝的時候感覺便宜大碗,一本超值。
拿一個小玻璃瓶,鏟點黑巧克力,拿一個玻璃瓶,鏟點白巧克力,再拿一個玻璃瓶,鏟點兒牛奶巧克力。
" 别呼吸 ",靜靜聽——幹燥清爽的巧克力豆落進玻璃瓶中,擊打出密集的清脆聲音,看她裝巧克力豆,我能看一個晚上。
從擺滿五顔六色玻璃罐的貨架上拿一罐淺綠的抹茶粉,再取個紙袋,鏟些可可粉做裝飾。
幹糧店裏什麽都有,仿佛就連棺材闆都能現場手搓。
想做蛋糕了,去幹糧店,想做冰淇淋了,去幹糧店,想做浴鹽,去幹糧店,出門忘帶洗漱用品,還是去幹糧店,确實很随意。
北歐的黃桑葚、中國的紅枸杞,上有又粗又長的香草莢,下有現打的麥芽糖,光麥片的輔料就能擺上整整兩排,各色果幹堆了滿牆。
如果說這還算是與兒時常識接軌,那接下來絕對超越常識——店裏還有化妝品和日用品,也是散裝:蘆荟膠是桶裏打的,荷荷巴油是罐裏流的,就連牙膏都是散裝,想用你就從大桶裏擠。
而這分裝打包的過程,又成了幹糧店的另一項優勢:強互動性。
去超市采購那是一手錢一手貨的交易,沒有靈魂。而去幹糧店更像是在貨架上親手采摘——顧客本人構成生産的最後一步,體驗拉滿。
看幹糧店視頻,總是恨不得在打包環節以身相代,看起來實在太好玩了。
金黃的麥芽糖漿濃稠厚重,湧進玻璃瓶中堆疊成硬質的紋理,一鏟子浴鹽,鏟出沙沙的聲響。竹炭粉被店員深深藏在倉庫,有人讨要才小心翼翼地拿出,不必說,當初一定是出過事故。
博主拿了這樣,觀衆想嘗嘗那樣,看着看着,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
什麽時候我家門口也能有啊?
還别說,保不齊你家門口還真有一個。
14 億人口追起熱點來,沒有什麽能快過中國速度。幹糧店賽道火起來沒倆月,第一批幹糧店就已經開始冒頭。
根據大衆點評,從上海到廣州深圳,從天津到合肥鄭州,澳洲的幹糧店,咱中國也有啦。
不過有了,如有。如果抱着體驗原版的心思前去打卡,多少會有點失望落差。
相比于從理念到經營模式完美自洽的澳洲幹糧店,國内急匆匆開起來的幹糧店,隻學得了三分皮相。
坐落在上海淮海路的 STOP SHOP 停停商店或許是形式上最爲相似的一家,但依舊受到不少吐槽。
這家社區循環店轉型的商店,特意辟出了一半區域給無包裝 " 零拷 ",有各色散裝果幹、環境友好洗護液,還能打散裝有機醬油。
一打眼,從選品、店面陳設到購物流程,就是活靈活現一家幹糧店。
但仔細一看,細節上卻做了本地化處理,就是這一點處理,漸漸偏離了幹糧店原教旨主義。
容我再次贅述一下幹糧店的兩大特征:
第一,追求極緻的環保與循環,所以店内沒有塑料包裝,隻有紙袋和玻璃器皿,鼓勵顧客自帶容器。
第二,賣的一定是有機健康食品。
最常出現在澳洲博主視頻裏的幹糧店 Scoop Wholefoods 就把省下多少塑料袋視作最大的成就,高高挂在主頁。
而在停停商店,分裝瓶中赫然出現了塑料瓶子,打包的紙袋也加上了漂亮的塑料透明天窗。方便是方便,便宜是便宜,可惜悖離了環保的出發點。
失去的不光是面子,還有裏子,作爲一家幹糧店,它的備貨也談不上充分。
起碼想用店裏的材料 DIY 點啥,肯定不能太 " 随意 ",因爲相比于澳洲的琳琅滿目,上海寸土寸金的店面裏,商品種類大大縮減。
再加上寵物專區,人類食物的空間更是捉襟見肘,每個品類隻能選出一兩位代表選手,難怪有顧客吐槽:" 寵物的零食品種居然比人類的多。"
關鍵是,價格還不便宜。
50 毫升香薰液售價 16 元,自配茶包 7 元一個,散裝的有機醬油 6 塊錢 100ml,相同品牌網購僅需 5 塊 4,還能少付一個瓶子錢。
以滬币的購買力,上海朋友倒也不是買不起高價商品,隻不過印象裏散裝就是廉價的代名詞,突然換個馬甲挂上高價,有點難以消化這個 " 值感 " 落差。
于是乎,一個詭異的現象出現了,不少人興沖沖跑來打卡,下手卻很謹慎。
" 看的人多,買的人少 ",有顧客留下這樣的評論。
在一次訪談中,該店主理人透露,開業以來,賣得最好的不是散裝産品,而是線香和艾草錘。
有些人擔心食品的保質問題,商店承諾," 少量續補,定時更換,凍幹不超過 48h",不過似乎執行得過于理想。
當評論區有人問起更換掉的産品怎麽處理,店家給出了一個所有零售店主都要羨慕不已的回答:目前都在最佳期限内賣完了。
" 内容不太豐富,可逛性不高。"
縮水的貨架、錯位的包裝,還有并不美麗的價格共同構成了一幅 " 值縮力 " 拉滿的場景,被澳洲幹糧店饞起來的消費欲,又被老老實實按回了原處。
與其說國内是有了幹糧店,不如說是有了幹糧店的概念店。
說到底,都是幹糧店,但國産幹糧店和澳洲幹糧店賣的就不是同一種東西。
在澳洲,幹糧店是真有價格競争力。
看起來依舊很貴,不到 300g 棉花糖, 售價 17.79 澳元(約合人民币 84 元),放在普通澳洲超市,能買 1.6 公斤還富裕。
但是,這是純素食棉花糖,特殊的健康食品。如果加上這個前提,幹糧店的價格瞬間就眉清目秀起來——亞馬遜上,相同重量的純素食棉花糖要賣 20 澳元。
如果你是一位堅定的有機健康食品用戶,那幹糧店絕對是上貨的好地方,它做到了它的承諾,減少包裝,換取更低廉的售價。
但爲環保支付溢價這件事,壓根就沒寫進中國人的基因裏。
KK 的視頻下,最常見的評論是 " 花大錢,辦小事 "。觀衆笑話她明明上街買成品更便宜,偏要在幹糧店零碎打包材料回家自己動手,關鍵是,買到的原材料甚至比成品還貴。
沒有人在意食材是否有機,沒有人在意化妝品的生産過程是否零剝削。觀衆隻注意到,在本該廉價的散裝店裏,一通操作猛如虎,最後拉出個天價賬單。
如果說澳洲人在幹糧店買的是商品,那中國人更多購買的是 " 在幹糧店購物 " 這件事本身。
重點不是買什麽,而是在幹糧店買的都是什麽人。
即便在發達國家澳洲,長期食用有機食品的,顯然也不會是一位需要迅速喂飽 5 個孩子的黑人媽媽。
消費幹糧店,本身就是一道身份門檻。
幹糧店裏主營的商品幾乎就是中産白人女性的生活側寫:
早上 6 點在潔白的大 house 醒來,啜吸一口 Stanley 水壺中的纖體果汁,在陽光裏做一段瑜伽,然後用自制蜂蜜浴鹽泡個熱水澡,再來一碗填滿各種輔料的彩虹酸奶碗。
看似是健康、環保、有機,這些光明遙遠而正确的東西,其實都指向同一個暗喻:有錢。
道德也是一種經濟問題。
于是,當幹糧店的顧客畫像逐漸清晰," 成爲幹糧店的顧客 " 反而成了另一種商品。
仿佛隻要走進幹糧店,就能成爲一位标準的幹糧店客人,這意味着你是健康的、環保的,與一切中産的優越品質劃等号的,同時富有到可以輕松支付這一切。
隻不過,國産幹糧店的細節偏差,又讓這種身份幻像的建構隐隐崩塌:
是環保的,但使用塑料;是有機的,但不便宜;是便宜的,但不有機;有包裝商品和零包裝商品搭配着賣,商品隻有有限的品類可選 ……
各種自相矛盾,讓中産消費者的清貴伴随幹糧店的邏輯搖搖欲墜。
于是拍照打卡之後,人群如湧來時一般迅速退去,徒留真正渴望一家平價有機商店的顧客一聲歎息。
澳洲幹糧店的存在,讓我們看到一種有機食品變得豐富、平價、觸手可得的可能。
雖然這一次的登陸不太成功,但終有一天,我們也将擁有這樣一家商店,或許它叫 " 副食店 pro"" 南貨店 plus",不管叫做什麽,需求一直都在。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内容公衆号 " 那個 NG"(ID:huxiu4youth)。在這裏,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