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697 天
已上線 2058 個詞條
網上看到一個帖子:女朋友爸爸腿斷了在住院,家裏找她要錢治病,她說沒錢,她有存款 10W+ ……
光看标題,覺得女生自私自利,但看完帖主的闡述之後就理解了,再看帖主和女友的聊天記錄,對女生又多了一份心疼。
帖主說,女友父親重男輕女,小時候對她弟弟特别好,家裏有什麽好東西全留給她弟,她上大學還是自己借的錢,大學畢業後,自己再把借來的錢還了。
女友工作 5 年,存款 10W+,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逢年過節需要加班她第一個報名,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因爲回到那個家就不自覺地心煩。
這一次,女友父親喝醉酒騎摩托車出了車禍,把腿摔斷了,母親給她打電話要錢看病,她就給了 2000,跟她媽媽說自己沒錢,在外面吃吃喝喝用完了。
帖主不理解:
" 我知道她是因爲過去發生的事記恨她父母,但事情已經過去那麽久了,世界上最親的還是她爸媽,實在不理解她這樣對待她父母。"
聊天記錄裏,帖主一直站在一個看似理性,實則高高在上的态度,不是勸女友回去照顧父親,就是用自己的 " 大道理 " 勸她看開一點。
但女友并不打算聽勸,反而對帖主的行爲極度反感,并試圖通過講述兒時的經曆解釋自己當下的感受。
然而,帖主無法共情女友,繼續站在道德制高點規勸女友,最後丢下一句 " 但他們始終是你父母啊 "。
大概是覺得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說服女友,于是帖主上網投稿,希望借助網友的力量證明自己的想法。
但顯然,一邊倒的評論證明,大部分網友都明白一個道理: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誠然,寬容是美德,但闆子不是打在自己身上是不知道疼的。
所以說,帖主沒有任何立場勸人寬容。
《殺死一隻知更鳥》中有這樣一句話:
" 你不可能真正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陪他走一程。"
不要随便給别人提建議,因爲不同的生活閱曆、不同的三觀,都會造就不同的思考與選擇。
" 你就不能大度一點嗎?"
" 别計較那麽多!"
" 開玩笑的,你怎麽還認真了?"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讓人惱火的話,因爲總有那麽一些人,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人大度。
然而,這世上不是所有的過錯,都能用一句 " 大度點 "、" 看開點 " 就輕飄飄地放下。
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 " 大度一點 ",真的很令人生厭。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這麽一幕:
喪子的宋喬安,看到殺人犯的父母跪倒在面前,依然堅決不肯原諒。
她的同事勸她:要不算了吧,罪犯也死了,讓他們的家人好過一點。
丈夫也勸她:你要放下,才能向前走。
可是她始終不願意假裝大度。
是啊,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傷害,所有的痛苦都值得被原諒。
不理解當事人的苦楚,動不動就站在道德制高點綁架他人,這種失去原則的 " 善 ",可能比惡還惡。
勸人大度,是這世上最大的刻薄。
《奇葩說》有一期,蔡康永和馬東談論 " 原諒 " 這個話題。
馬東說:" 随着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
蔡康永回答:"那不叫原諒,那叫做算了。我們不是聖人,我們隻是累了,所以後來就算了。"
陶勇醫生出院後接受采訪,提到那個拿刀砍他的行兇者,被問到是否會原諒對方時,他是這樣回答的:
" 我能理解,但不能寬恕。不把自己埋在仇恨中,不代表我可以寬容他、諒解他。
如果我輕易原諒了他,對于醫生本身,是不公平的,這也是對其他醫務工作者的道德綁架。"
對于那些真正被傷害的人來說," 原諒 " 二字沒那麽簡單,因爲傷口早已在他們身上烙印留疤。
那些說着 " 原諒别人,就是放過自己 " 的人,往往都是旁觀者,刀沒砍在他們身上,他們自然感覺不到疼。
像蔡康永一樣,一句 " 算了 ",已經是最大的慷慨。
楊奇函說過一句話:我們未必是好人,我們隻是沒機會去放蕩。
很多時候,我們的言行之所以看似合乎道德規範,甚至常常站在道德高地批判衆生,不過是因爲事情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沒機會去放蕩。
作家楊文曾提到自己坐火車的一段經曆。
火車上,一位母親帶着女兒,沒有和她商量,直接坐到到她位置說:" 我帶着小孩不方便,用上鋪換你的下鋪。"
楊文見她如此态度,有點生氣:" 能不能先問一下别人啊?"
這時,中鋪的一位阿姨插話:" 人家帶着個小孩也不容易,你就換一下吧。"
她無奈地說:" 我沒說不願意,隻是不喜歡被強迫。"
結果那阿姨卻來了句:" 現在的年輕人,真是不近人情。"
她說:" 那好,下鋪讓她們睡,阿姨你睡上鋪,我睡你的中鋪。" 那阿姨立馬拒絕了。
生活中,像這位阿姨一樣的人很多,不涉及自己的利益時,總覺得自己很高尚,一旦利益受損,本性就露出來了。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 "達克效應",指的是那些能力較弱、認知水平較低的人,反而更喜歡自以爲是。
就像那位阿姨,自以爲高尚、寬容,張口閉口勸人大度,實際上心胸卻不見得多寬廣,他們隻不過是想站在道德制高點,綁架一下你,爽一下自己而已。
但每個人的經曆不同,所受的教育也不一樣,你無法理解别人,就不要用自己的尺,去丈量别人的生活。
柴靜在《看見》一書中有一段話:
" 人怎麽才能寬容呢?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
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贊美的思維習慣。"
與人相處,切忌以己度人。
位置不同,少言爲貴。
真正的善良,是不讓别人爲難。
↓免費試讀《精讀君通識詞典》前 30 個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