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非凡油條 ,作者豆沙包
重要通知
一個好消息,我們在知識星球開辟了第二戰場【非凡油條】,有很多在公衆号不方便說的東西、一些相對私密的個人見解(涉及經濟、投資等)、一些财經方面的重要資料,我們都會發在知識星球的非凡油條專欄上,供大家學習交流。
此外,我們也會在知識星球【非凡油條】不定時開設一些重要的自學課程,比如之前開設的 AI 辦公工具學習課程。
具體的加入方式,以及更詳細的介紹在文末二維碼,大家可以到文末查看。
今年 5 月份以來,各地 " 幼升小 " 招生工作陸續開啓,但多地拉響學位預警,這主要是 " 全面二孩 " 政策後人口出生高峰帶來的滞後影響。然而,在高峰過來,入學人數又将下滑,需警惕未來的學位過剩問題。學位預警的背後是教學資源的不均衡發展,更多的學生湧向大城市或熱點學校,應傾斜資源協助薄弱地區,均衡地區間教育資源。
首批 " 二孩 " 入學困難,多地拉響學位預警
今年 5 月份以來,全國各地的 " 幼升小 " 招生工作陸續開啓。
然而,廣州、長春、北京、杭州等多地發出學位預警,表明學區生源數量超出了學校的接納能力,有部分學生無法就近上小學。
這主要是新生人口在不同年份之間不均勻分布導緻的。
2016 年 1 月 1 日,我國 " 全面二孩 " 政策開始正式實施。此後兩年,全國各地陸續迎來了一個人口出生高峰。
然而,政策實施之後的幾年時間裏,出生人口又加速下滑,從 2017 年的 1723 萬下降到 2022 年的 956 萬,并正式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
在 " 全面二孩 " 政策發布的前後時間裏,出生人口數量出現 " 短暫上升後加速下降 " 的趨勢。
這将依次給各教育階段帶來 " 供不應求→供過于求 " 的失衡壓力,猶如 " 過山車 "。
首當其沖的是幼兒園,按照年齡推算,2016 年最早出生的孩子 2019 年上幼兒園,2022 年上小學,此後幼兒園就沒那麽多适齡兒童入園了,因此 2022 年幼兒園迎來首輪關停潮。
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 年在園幼兒數量大幅減少,同比減少 177.66 萬人,幼兒園數量減少 5600 所。
接下來就是小學教育階段,今年将是擁擠大年,升小學的兒童将面臨擁擠入學的局面。
根據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張立龍團隊的學齡人口預測,2021-2035 年間,中國學前、小學、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學齡人口将分别在 2020 年、2023 年、2026 年、2029 年、2032 年達到峰值,之後進入快速減少階段。
目前,多地已發布 2023 年小學學位預警。杭州市 2023 年預計小學新生将達到 15 萬,超過 2022 年招生人數。廣州市海珠區或有 17 所公辦小學一年級學位供給緊張。長春市多所小學稱生源數量已超出學校接納能力。
其實," 全面二孩 " 政策所形成的入學高峰是小高峰,與若幹年前的高峰相比仍然是較低的狀态。
然而,現在各地的情況差異太大,且資源人口的進一步集中加劇了大城市的入學困難問題,而中小城市或者農村地區并沒有太大的入學壓力。
以杭州爲例,杭州的小學錄取有先後順位,俗稱 " 一表生 "" 二表生 "" 三表生 "" 四表生 "。
" 一表生 " 是學生與父母同戶、同住在本小學學區内," 二表生 " 是戶口在本小學學區内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 三表生 " 是有本市常住戶口但不在本小學學區内," 四表生 " 則是無本市常住戶口的借讀生。
以前一表生、二表生都能正常升小學,三表生部分被分流,但今年二表生都可能被調劑。
家長多數秉着 " 再窮不能窮教育 " 的理念,盡己所能爲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資源。
在内卷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家庭湧入大城市,而全面二孩令适齡兒童的數量激增,這就直接導緻了大城市的教育資源供不應求。
入學人數 " 過山車 ",未來将出現學位過剩
爲了應對學位緊缺、教育資源供不應求的局面,部分地區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例如,2023 年北京将新增中小學學位 2 萬個,天津新增 2.2 萬個,福州新增 5000 個,廈門新增 5.9 萬個。
面對短期内激增的入校人數,學校可能會建立分校,提前招聘教師,擴大班級容量,減少功能性和休閑性空間用于擴建教室和辦公室。
然而,新生兒的數量在 2018 年之後就迅速減少,出生率也不斷下降。根據北京市疾控中心的數據,北京市常住人口出生率 2016 年末爲 9.32 ‰,到 2022 年末僅有 5.67 ‰。
在當下新增學位之後,過山車式的入學人數将帶來新的挑戰,我們應當如何面對未來出現的學位過剩問題?
其實,北京、天津、福州、廈門等多個城市,2023 年新增學位計劃是比較保守的。
具體而言,北京市 2023 年計劃數比 2022 年計劃數少 9.09%,天津市少 33%,福州市少 50%,廈門市少 26%。
這也是因爲地方擔心新建學校和增加學位之後,又馬上出現适齡學生減少的情況,造成資源浪費問題。而且,地方在解決義務教育學位問題的同時,面臨一定的财政壓力。
根據教育部等三部門發布的數據,2021 年國家财政性教育經費占 GDP 的比例爲 4.01%,同比下降 0.21 個百分點,這也是 2012 年國家教育支出占 GDP 比例首次超 4% 以來最低的一年。
教育部教育督導局 2022 年 6 月指出,目前各地财政普遍受到經濟下行的影響,在增加教育投入方面有較大困難,部分省份未能落實教育經費 " 兩個隻增不減 ",甚至存在緩撥、欠撥、挪用義務教育經費的現象。
" 兩個隻增不減 " 指的是,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隻增不減,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隻增不減。
新增學位計劃數同比減少,不僅給實際增加留出彈性空間,也體現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長放緩下,地方面臨的教育投入壓力較大。
如何合理投入和規劃教育資源,涉及到學校的效能安排、人員的更叠、是否招聘新教師等問題,這将是當地不得不面臨的重要問題。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當前合适的辦法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購買民辦學校的學位,也就是學生在民辦學校就讀,但所需學費部分或全部由當地政府承擔。
這并不違反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政策,還可探索義務教育多元辦學模式,并減緩新建公辦學校帶來的資金壓力。
目前,已經有部分地區在施行了。例如,上海市從 2022 年秋季入學開始,将 35 所民辦小學、52 所民辦中學納入了 " 政府購買學位 "。
第二種是推進 " 小校小班 " 建設,利用出生人口下降的契機實行小班化教學,從原來每班 45 人調整爲 30 或者 25 人,以此類推。
這不但能提高教學質量,還能爲出生人口變化留下 " 彈性空間 ",在人口增加年份可以适度擴大班額。
教育資源不均衡," 城擠村空 " 現象明顯
目前的義務教育學位是足夠的,但教育資源呈現出城鄉差距明顯、熱點學校虹吸等情況。
進入 21 世紀以來,在城鎮化進程的滾滾浪潮中,大量外來人口、農村人口流入大城市。
随着人口的遷移,大城市的适齡入學學生數量暴增,而農村鄉鎮更多的是 " 空心學校 "。
盡管在 " 兩個隻增不減 " 的指導下,教育投入不斷加大,但農村的學生仍然越來越少,這背後是鄉村人口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
大部分家長在有能力的情況都希望孩子上一個相對較好的學校,小學學位預警的背後也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導緻的。
" 上學 " 問題基本能解決," 上好學 " 卻有一定難度。
因此,未來生源減少将對中下水平的學校造成較大沖擊,越來越多鄉鎮的家長會把孩子送到城區裏的學校讀書,教學質量高的學校基本不缺乏生源。
除了城鄉之外,不同區域之間也有明顯的 " 馬太效應 "。
根據任澤平團隊的一項數據,2010 年~2020 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小學生數分别年均增長 2.53%、-0.15%、0.09%、-2.22%。
通常來說,小學生由于身體和智力的限制,是跟随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完成教育。因此,小學生數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的遷移趨勢和出生人口的區域情況。
當然,解決優質教育問題,不是單單家庭遷移就能完成的,學校往往是綁定戶口和房産的排位來優先錄取,所以很多家長也沒有太多的選擇。
要麽按照戶口情況就近入學,要麽爲追求熱點學校購買高價學區房,爲孩子赢在起跑線花上一大筆購房費用。
另一方面,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還體現在教師數量和質量上。
鄉鎮或農村地區的教師數量較少,學曆水平也一般,而大城市的教師學曆水平甚至卷到清北本碩,曾幾何時,深圳教師也是不少應屆生的理想去向。
大城市的師資短缺主要體現在結構性,音樂、體育、思政、勞動等學科的教師短缺。
例如,天津市和平區今年 1 月爲解決思政課教師數量不足問題,儲備了思政課教師 800 餘名,全部具備本科學曆。
廣州市教育局近日表示,當地學校對體育、美育、科技等學科老師的需求量大增,自 2020 年以來全市持續招聘緊缺學科在編教師。
然而,在師資緊缺過後,預期下滑的未來入學人數,也将相應影響教師的需求量,這發生在中下水平學校的概率更高。
部分鄉鎮小學指出,目前學校正以每年 20% 的比例減少代課老師,如果學生數量太少,可能一個教室同時上兩個班級的課。
此外,即使是有編制的教師,未來也有可能要實行 " 縣管校聘 ",在公辦教學的市場中,教師将遠遠供大于求。
綜合以上分析,出生人口波動帶來的短期影響主要是各教育階段的入學困難,爲此地方和學校需要臨時補充學位、教室、教師等資源;長期将造成這些資源的閑置浪費和不穩定性。
這些影響的背後反映了教育發展不均衡、城鄉差距、校際差異、人口大規模遷移等問題。
小學在校生周期性波動,做好資源的提前布局
從整體來看," 全面二孩 " 影響下的小學學位預警屬于短期的波動,長期趨勢仍與人口變動緊密相關。
最近 20 多年來,我國小學在校生人數經曆了兩個大的周期。
第一個大周期開始于上世紀末,由于學校布局調整和學齡人口減少,小學在校生人數處于一個長達十幾年的負增長周期,一直延續到 2013 年。
具體來看,從 2002 年到 2013 年,小學在校生人數跌破 1 億人,其中 2012 年減少超過 0.3 億人。
第二個大周期開始于 2014 年,小學在校生人數恢複增長,直到 2021 年的這 8 年間都保持了正增長。
在這期間,小學在校生人數的增速處于先增後減,2021 年小學在校生人數達到 1.08 億人。
然而,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22 年小學在校生 1.07 億人,同比減少約 100 萬人,小學在校生人數又開始進入負增長周期。
這似乎與 2023 年小學學位預警的現象有所矛盾?其實并不矛盾。
現下的小學學位預警來自 2016 和 2017 年政策刺激下的出生人口短期波動。
未來小學招生無疑受到過去出生人口的影響,而出生人口的長期趨勢是下降的。
而且,目前義務教育的學位供給是足夠的,從總量上來看,可以滿足适齡兒童的上學問題。
但是,義務教育的學校質量是不均衡的,從結構上看,熱點學校的學位數量和生源數量在短期内存在供給缺口。
大城市短期内的重點工作仍是增加小學學位供給。而農村的義務教育需要更多的資源傾斜,打造優質的教育服務,均衡發展各地區的教育資源。
在财政方面,我國給予中西部地區更多的支持。2022 年中央财政安排 " 十四五 " 國家基礎教育重大項目計劃資金共計 605 億元,用于支持引導各地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的資金爲 300 億元,并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在師資方面,我國教師培養補充力度不斷加大。2021 年起,實施 " 優師計劃 "," 定向培養、定向就業 ",每年爲 832 個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中小學校培養本科師範生。2022 年招收 11418 人,同比增長 19.8%。
除了區域性的支持和協調,對于随遷子女也提供義務教育支持。2022 年,進城務工人員随遷子女(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在公辦學校就讀和享受政府購買學位的比例達 95.2%,同比提高了 4.3 個百分點。
從學校自身層面出發,爲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充分利用學位需求錯峰增長的特點,實行彈性班額,在新生增加年份适度擴大班額,新生下降年份适度縮小班額。其次可以通過教師交流輪崗等措施緩解短期内學位緊張的問題。
關鍵的一點在于科學論證學齡人口流動的持續性,謹慎規劃新建校,防止少子化出現學位過剩的情況。
在知識星球【非凡油條】裏,你可以獲得的:
1
重大财經新聞的分析,主要針對它對我們普通人的影響,以及可能的對 A 股大盤形勢的影響。
2
免費提問,随時可以向我提出财經或是生活上的問題,在不涉個人隐私的情況下我盡量解答。
一些公衆号上不方便談的話題,都會在知識星球裏發布。
3
财經方面的資料分享,比如行業研報,相關論文,都會發在裏面。
4
不定時開設一些自學課程,比如之前開設的 AI 辦公工具學習課程,我會帶着大家一起學習前沿新知識,提高工作能力
" 非凡油條 " 目前年費爲 100 元,非常優惠,以後會逐漸提價。這個價錢很值,能讓你避免幾十倍、幾百倍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