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搭乘 Cyber cab
在推遲近一個小時後,特斯拉 "WE ROBOT" 發布會終于開始,時長僅有半個小時,并未帶來大家期待已久的特斯拉低價車。
發布會的舉辦地點爲加利福尼亞州的華納兄弟電影制片廠,現場布置了二十多輛特斯拉開發的自動駕駛出租車,特斯拉 CEO 馬斯克乘坐其中一輛進行了繞場一周的無人駕駛演示并進入會場。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華納兄弟電影制片廠這一場地相比公開道路來說,相對封閉,規則更清晰,突發狀況也更少,或許更适合還是原型車的特斯拉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進行演示。
自 4 月份官宣要發布其 Robotaxi 之後,每個人都想知道它會是什麽樣子,特斯拉是否會公布商業化戰略,以及馬斯克可能會宣布哪些驚人的時間表來推高特斯拉的股價。
根據 2024 年上半年财報顯示,特斯拉的營收同比下跌了 3%,爲 468 億美元。股價也在上半年累計跌超 20%,市值蒸發超 1600 億美元。
業績遭遇挑戰,特斯拉急需 " 翻身 " 機會。
Freedom Capital Markets 首席全球策略師伍茲(Jay Woods)表示,特斯拉股價在過去一個月上漲了 12%,這表明交易員們正在高度期待其最新發布會。
Robotaxi 首秀:沒有方向盤,成本低于 3 萬美元
與之前猜測的一緻,馬斯克将這款自動駕駛出租車稱爲 Cyber cab。這場發布會原本預定在 8 月舉行,但由于 " 車頭設計有重大變化 ", 特斯拉不得不推遲這一日期。
在車内結構設計上,該車沒有控制裝置,沒有方向盤和踏闆。外觀設計上與 Cybertruck 一般充滿未來感,車門像蝴蝶翅膀一樣向上打開,車廂很小,隻能容納兩名乘客。
Cyber cab 内部
這也證實了沃爾特 · 艾薩克森 ( Walter Isaacson ) 去年在《埃隆 · 馬斯克》一書中透露的設計理念——一款雙門、雙座、類似 Cyber truck 的緊湊型車,帶有棱角分明的邊緣和不鏽鋼飾面。
該書中還特别提到了當時馬斯克和團隊對于車輛造型也曾有過糾結:到底是應該穩紮穩打做一個符合目前法規要求、有方向盤、有踏闆、有側後視鏡的車,還是一步到位做成真正的自動駕駛車輛?
最後馬斯克堅持逼自己一把," 不要側後視鏡,不要踏闆,不要方向盤。我拍闆,我負責。"
在配置部分,特斯拉 Cyber cab 一如既往采用純視覺路線。此外,該車輛沒有插頭,将通過感應充電器進行無線充電。
車輛成本部分,馬斯克表示,成本将 " 低于 3 萬美元 "。對比下 Waymo 的數據,根據" 木頭姐 "Cathy Wood 率領的方舟投資(ARK)估計,Waymo 的車輛生産成本超過 10 萬美元,僅其傳感器組一項就約爲 4 萬美元。
至于 Cyber cab 的生産排期,馬斯克表示,計劃" 明年 " 在德克薩斯州和加利福尼亞州推出 Model 3 和 Model Y 的完全自動駕駛功能,而 Cyber cab 要到 "2026 年…… 2027 年之前 " 才會投入生産。
不過,特斯拉的産品發布與産量提升之間一般都存在滞後。最短的間隔是 Model Y,爲 10 個月,而 Cyber truck 則用了 48 個月,Semi 則用了 79 個月。
至于後期如何運營,馬斯克并未在現場做詳細解釋。他設想,車隊運營商将購買并運營一批 Cyber cab,就像今天 Uber 平台上的一些人所做的那樣。
此前,特斯拉的支持者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亞當•喬納斯( Adam Jonas)表示,他預計特斯拉将在自動駕駛出租車方面采取 " 雙重策略 ":一個是提供 " 受監管 " 的自動駕駛 /FSD 拼車服務,另一個則是完全基于應用程序的自動駕駛 Cyber cab。
方舟投資(ARK)在一份報告中猜測,從長遠來看,特斯拉的大部分自動駕駛出租車車隊可能由第三方合作夥伴擁有和運營,特斯拉自己托管叫車平台,或許還會維護一小隊自己的車輛。
入局晚,挑戰多
發布原型車是一回事,商業化又是另一回事。
當馬斯克在 2019 年首次提出自動駕駛出租車的想法時,他當時認爲,一些現有的特斯拉汽車隻需進行軟件更新即可充當自動駕駛機器人出租車,這可能會爲特斯拉車主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可以在不開車時通過汽車賺錢。
在今天的發布會上馬斯克再次重申了這一想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馬斯克承諾自動駕駛駕駛出租車的這幾年時間裏,競争對手已經制造并運營了類似的産品。
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 Waymo 已在美國多個城市運營商業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截至 8 月,每周付費乘車次數超過 10 萬次;亞馬遜旗下的 Zoox 的自動駕駛叫車服務即将在拉斯維加斯迎來首批公衆乘客;通用汽車旗下的 Cruise 雖在去年暫停運營,但最近也傳出消息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恢複全自動駕駛的運營,并在 2025 年初開始收費;而在中國,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和百度也在運營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
除此之外,特斯拉的 Robotaxi 想要落地,還需要面臨與同行一樣的政策、市場接受度、成本等一系列問題。
此前有博主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在美國體驗 Waymo 無人駕駛出租車的價格,根據博主貼出的乘坐訂單信息顯示,他乘坐了 9 英裏(約爲 14.4 公裏)路程,結果收費 120 美元(約合人民币 873 元),折合一公裏 60 元,價格相當昂貴。
特斯拉能否在入局更晚的情況下,把價格 " 打下來 ",并不确定。
馬斯克在發布會上也僅給出了一個預估數字:未來自動駕駛出租車的運營成本可降至每英裏 20 美分(當前約 1.4 元人民币),算上稅費則爲 30 到 40 美分(當前約 2.1 到 2.8 元人民币)。
Cruise 的創始人凱爾 · 沃格特在特斯拉發布會開始前幾個小時在 X 上發了一個長帖,裏面提到了新 Robotaxi 公司需要注意的 15 歌關鍵點,分别是:堵塞交通、檢測碰撞、人工智能的覆蓋範圍、急救人員、連接中斷、傳感器清潔、降級狀态、擁堵控制、緊急車輛檢測、長尾檢測、責任、監管與許可、惡劣天氣、靠邊停車、當地法律。
挑戰重重,爲何馬斯克非要堅持研發 Robotaxi 呢?
第一個原因可能是這個市場利潤豐厚。方舟投資在上述報告中估計,随着自動駕駛降低成本并擴大市場,到 2030 年,自動駕駛出租車平台的淨收入可能擴大到約 4 萬億美元。
第二,多年來,投資領域一直有一種說法是特斯拉更像是一家科技股,而非汽車股。畢竟,特斯拉市值爲 7000 多億美元,是福特和豐田的總市值的近三倍,但特斯拉每年生産的汽車數量卻要比這兩家少得多。特斯拉的技術部分主要來自于自動駕駛,因此能否解決全無人駕駛問題就是特斯拉價值高低的關鍵區别所在。
第三,對于特斯拉自己來說,如果将 FSD 成功融入到 Robotaxi 中,就會形成 FSD 的軟件能力 +Robotaxi 終端的協同效應,特斯拉就可能成爲 Uber、 Lyft 甚至亞馬遜公司的直接競争對手。換句話說,就像亞馬遜最初是一家圖書銷售平台一樣,特斯拉 Robotaxi 可以将公司轉型爲一家交通即服務 ( TaaS ) 公司,這将爲其自身帶來更大的附加價值。
第四,特斯拉的銷量在下滑,需要新的期待推高特斯拉的股價。特斯拉報告稱,2024 年第二季度全球銷售額同比下降 4.8%,交付了約 44.4 萬輛。其中,在美國市場,根據考克斯汽車公司(CoxAutomotive)的數據,2024 年上半年,特斯拉在美國共售出約 30.4 萬輛汽車,比去年同期下降約 10%。特斯拉共售出約 19.8 萬輛 ModelY,比去年同期下降約 2%。
第五,則是馬斯克本人的宏偉願景。他一直希望讓特斯拉打造出一輛在沒有任何人類幹預的情況下能夠完全自動駕駛的車輛。多年來,馬斯克一直承諾推出完全自動駕駛的特斯拉汽車,但至今尚未推出。盡管特斯拉在其高級駕駛輔助系統(FSD)方面取得了進展,但這項技術仍不是完全自動駕駛。
英偉達全球副總裁、汽車事業部負責人吳新宙就曾評價:" 特斯拉 FSD 最大的作用是推動業界跨越式的發展,擡高了上限。" 但還是原型車的特斯拉 Robotaxi 在現實世界中究竟表現如何,能否複制 FSD 的故事,并且攜乘用車輔助駕駛優勢席卷市場,恐怕并不容易。
但我們也确實看到了特斯拉 Robotaxi 對行業 " 立竿見影 " 的帶動效果。小鵬汽車董事長、CEO 何小鵬就在昨日微博上發文稱,正在加快小鵬 Robotaxi 業務步伐,明年下半年将在量産車上實現對标海外一流 Robotaxi 的軟件使用體驗,計劃 2026 年正式推出 Robotaxi。
One more thing
在本次發布會上,馬斯克還展示了一款名爲 Robovan 的電動廂式載人交通工具,配有滑動玻璃門和面對面座位,車輪向内收起。馬斯克表示,該車最多可搭載 20 人,也可用于運輸貨物。
Robovan
"Robovan 可以解決高密度問題," 他說。" 所以如果你想帶運動隊去某個地方,或者你真的想把旅行成本降低到,每英裏 5 到 10 美分,那麽你就可以使用 Robovan 。"
在特斯拉的秘密宏圖計劃第二篇章中曾提到過,正在開發 " 高乘客密度城市交通 ",并暗示可以部署自動駕駛巴士。
與 Robovan 汽車一同亮相的還有特斯拉的一系列人形機器人 Optimus 。一段視頻中還可以看到該機器人執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任務,比如從門廊上取包裹。
人形機器人 Optimus
馬斯克表示,Optimus 機器人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你可以走到他們面前,他們可以爲你提供飲料等服務。"" 我認爲這将成爲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産品。"
據現場介紹,按規模生産的 Optimus 機器人成本将在 2 萬美元至 3 萬美元之間。
馬斯克認爲,公司的未來主要取決于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而不僅僅是銷售電動汽車。
但值得注意的是,與發布會前外界高漲的期待相比,這次發布會無論是從時間長度上,還是信息密度上都不太成正比。馬斯克能否借此再造一個 " 特斯拉 ",可能性或許并不如期待的那麽大。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韓敬娴 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