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 2 月 27 日援引英國《獨立報》26 日稱,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 24 日接受美國主持人格倫 • 貝克的電台采訪時提出實現俄烏和平的辦法,建議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一個房間裏談判,并 " 敲敲腦袋,把事情搞定 "。
值得一提的是,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就解決俄烏沖突發表自己的看法。特朗普此前在佛羅裏達州西棕榈灘告訴記者,如果他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他将在當晚緻電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4 小時内達成協議。"
特朗普支招如何實現俄烏和平
據環球網 27 日援引英國《獨立報》26 日稱,據網絡上的采訪視頻,特朗普在采訪中表示,俄烏沖突本不該發生," 然而如今這件事發生了。現在你必須把人(普京和澤連斯基)帶到一個房間裏(進行談判)。你必須敲敲腦袋,完成這事 "。關于特朗普話中的 " 敲敲腦袋(knock heads)",《韋氏英語詞典》解釋爲英文俗語,意爲 " 告訴正在争論的人,他們必須停下來并且表現得更理智 "。
" 這意味着要對普京和澤連斯基說一些他們不想聽的話,把他們帶到一個房間裏,然後把事情(俄烏沖突)搞定。" 特朗普稱。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曾放話:"24 小時内達成協議 "
特朗普并非首次宣稱他能快速結束俄烏之間的沖突。
據環球網 21 日援引美國 " 講述者報告新聞網 "(Teller report)、美國佛羅裏達州媒體 "Florida ’ s Voice"20 日消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當天在佛羅裏達州西棕榈灘告訴記者,如果他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他将在當晚緻電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據環球網 21 日報道,對于 " 你會如何結束烏克蘭沖突?",特朗普 20 日在佛羅裏達州西棕榈灘告訴記者," 在我獲勝的那個晚上——我會給兩個人打電話(普京和澤連斯基),我會對他們說:‘我們會見面的。’我保證我能解決這個問題 …… 我們會在 24 小時内達成協議。"報道稱,特朗普還表示,如果他執政,俄羅斯永遠不會在烏克蘭進行特别軍事行動。
據環球網 2 月 4 日援引美國《新聞周刊》網站 2 月 3 日報道,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如果美國總統是他而不是拜登,俄羅斯對烏克蘭的 " 入侵 " 就 " 永遠不會發生 "。他還補充稱,通過談判在 24 小時内結束這場沖突是 " 有可能的 "。
" 它(‘入侵’)本不應發生,但它實際上發生了。盡管如此,我認爲可以在 24 小時内就此進行談判。" 特朗普說," 這确實必須從總統辦公室開始來完成。你要讓雙方待在同一房間,你可以對他們每個人說一些話,我現在不會透露這些話的内容,但這會保證這場戰争立即結束 "。
《新聞周刊》網站稱,将近一年來,特朗普多次作出類似表态,即如果他仍擔任美國總統,俄羅斯對烏克蘭的 " 入侵 " 就 " 不會發生 "。
圖片來源:環視頻截圖
聯大緊急通過 " 和平公式 "
據央視新聞 2 月 24 日報道,當地時間 2 月 23 日,聯合國大會繼續就烏克蘭局勢召開緊急特别會議。在當天的會議上,聯大以 141 票贊成,7 票反對,32 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包括烏克蘭在内的 75 國共同提交的 " 和平公式 " 決議草案。該草案強調在烏克蘭尋求符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全面、公正與持久和平的緊迫性。
" 從沖突雙方的情況來看,無論俄羅斯的資源也好,本身預設的目标也好,談判肯付出的代價也好,俄烏雙方民衆持續戰鬥的意志也好,其實都沒有枯竭,也沒有出現一方已經完全無法繼續戰鬥下去的情況," 中國歐洲學會副會長、複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向《每日經濟新聞》每經頭條記者(以下簡稱每經頭條記者)分析指出," 俄烏沖突短期内不可能在軍事上分出勝負,隻要還能打下去,那雙方的目标也隻能在沖突前線上去獲得。"
丁純指出,俄烏之外,(論損失)歐洲首當其沖,其在這一年來,安全環境、地緣政治局勢嚴重惡化。" 不管願意與否,歐洲已被卷入這場沖突,因爲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是反俄挺烏的,所以要接收難民、财政資助、軍事援助。此外,歐洲還需要忍受(俄羅斯)反制裁所帶來的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等問題,以及其對本國經濟、産業、民生形成一系列的打擊。"
就在歐洲因能源 " 脫俄 " 面臨長期性、結構性的經濟挑戰的同時,美國的能源企業卻賺得豐厚利潤,有逐步取代俄羅斯成爲歐洲主要能源供應國的趨勢。軍工複合體迎來大額訂單,股價暴漲。美國傷及歐洲利益,引發歐洲多國強烈不滿。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向每經頭條記者表示,美國的确在這場沖突中獲益最多,這折射了拜登政策對俄羅斯采取離岸平衡戰略的 " 高明 " 之處。
在王文看來,美國對俄采取的 " 離岸平衡 " 戰略奏效,不費一兵一卒、僅用數百億美元就實現了 " 以烏制俄 "、" 以俄壓歐 " 的三角平衡局面。此外,美國還獲得了軍工集團的經濟利益,以及 " 長臂管轄 ",沒收俄羅斯海外資産的非法利益。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環球網、央視新聞、每經網(記者:李孟林、鄭雨航)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