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 第二屆數字人民币發展策略會順利召開,其中包括蘇州市長三角數字金融産業研究中心、數字人民币研究院等 20 多家研究所、銀行、金融機構參與,圍繞數字人民币 " 智能合約 " 的應用場景和發展規劃展開讨論,探索産業的商業化可持續發展之路。
伴随中國企業開始尋求海外增量市場的發展,中國企業掀起了 " 出海 " 浪潮,數字人民币行業同樣感受到了 " 出海 " 的召喚,不論中外資企業對于數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上的需求更爲迫切,這将給數字人民币帶來怎樣的商業之路?
對于數字人民币在國内市場的應用,可以看到多行業的店鋪已悄然在支付方式的行列中增加了數字人民币這一項目,例如應用在在健身、美容等行業的預付式消費中,數字人民币智能合約可以進行預付資金管理,實現了消費者實際完成消費後,在符合約定的執行條件下,智能合約将預付資金劃撥至商戶。通過電子錢包和區塊鏈等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這類預付型消費發生商家挪用資金、卷款跑路等現象,但也同樣要求了商家具有一定資質支撐消費者完成消費前的開支,将營業收入滞後化。
對于數字人民币在海外市場的應用,跨境數字人民币結算大宗等商品交易是目前數字人民币最主要的應用,例如 2023 年 10 月 27 日中國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通過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完成中國首單國際原油跨境數字人民币結算;2023 年 12 月 22 日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宣布,該行成功實現貴金屬跨境交易結算中應用數字人民币,完成首筆以數字人民币進行跨境結算的黃金交易。
2023 年,國際清算銀行調查分析了 86 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對央行數字貨币的态度,發現超 90%的央行已經參與到央行數字貨币的讨論中,并有 80%以上的國家或經濟體希望實現央行數字貨币支付系統與現有支付系統的互聯互通。從零售研發看,目前已有尼日利亞、巴哈馬、東加勒比、牙買加等國家正式推出央行數字貨币,約 20%的央行認爲,有較大可能在 6 年内推出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币。
貨币橋的初步搭建将數字人民币送出國門,全球商業化已現雛形
數字人民币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币,它利用了區塊鏈技術的特性确保交易的快捷性、安全性和可追溯性。目前在國際貿易中,數字人民币主要用于以下兩種應用,第一跨境支付,和傳統的支付工具一樣,數字人民币可用于跨境貿易中的支付結算,但卻多了到賬快、可追溯、低成本等優勢,大大提高跨境貿易支付時的效率和安全性;第二跨境清算,由于清算更側重于對資金往來的核對和處理、清算的過程更多地發生在支付機構與發卡行、收單行之間,因此對于資金流動的要求和效率要求更高,将數字人民币作爲清算工具,可以簡化跨境交易的清算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伴随中國和 " 一帶一路 "、G20 等國家更深的交流和貿易,數字人民币運用金融科技手段爲參與國解決了支付上的難題,這不僅是一種對接國際創新的創新,同時也提升了人民币在國際支付體系中的份額,對人民币國際化帶來積極影響。
目前,中國主要通過 " 雙邊合作 " 和 " 貨币橋 " 兩種模式探索數字人民币跨境使用。雙邊合作模式是通過中國央行與境外央行或金融管理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并開展數字人民币的跨境應用試驗,從而支持境外個人客戶開立數字人民币錢包并在境内消費數字人民币,也能支持海外企業和内地企業之間進行數字人民币跨境結算。但這一模式存在較大缺點是需要兩國央行或金融管理機構進行逐一對接,推廣速度較慢。
第二種合作方式是多邊央行數字貨币橋項目(以下簡稱 " 貨币橋 "),這種模式是在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倡議下,由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國中央銀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币研究所共同發起的跨境清算平台。" 貨币橋 " 主張打造一個 multi-CBDC 平台,提供給所有參與者直連網絡,參與的央行均可在該平台上發行和交換各自的 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這不僅能夠拓展數字人民币的在零售方面的跨境消費場景應用,還能夠利用增強數字人民币在世界的流通率,一定程度上爲中國企業 " 出海 " 提供了金融硬支持,同時也增加了中國外貿的轉化率。
圖片來源 @上海跨與
銀行積極探索跨境數字人民币的應用
數字人民币作爲對現金的數字形式補充,進一步降低公衆獲得金融服務的門檻,根據各大行所披露的信息看,中行、農行、建行、交行等六大行數字人民币試點推廣圍繞同業合作、财政支付、醫療醫保、教培學校、社保公積金繳稅、信貸投放、公共支付等利民服務,農行特色推動數字人民币應用于三農領域,主要是農貸款發放、涉農資金定向使用和鄉村治理積分應用等功能。
圖片來源 @交通銀行 2023 年報
據目前已公布數字人民币進程的省市數據看,2023 年錢包數和交易額都呈現倍數增加,由此可見數字人民币的建設初見成效,但從銀行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出,中小銀行幾乎沒有涉及,而大行對數字人民币的腳步更多停留在國内,對于外貿的探索遠遠不夠。
目前基于數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應用發展不僅包括了 C 端消費場景,還包括了在 B 端的場景實踐。在各行的年報中就可以看到,多家銀行發布了依托于智能合約産品 " 元管家 " 的數字人民币預付費管理産品,但披露的在外貿探索過程中取得一定成果或更有望取得一定進展的銀行是交行和農行。依托于上海自貿港更強烈的結算需求,交行更早構建出了數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提供金融服務體系。農行作爲農業支持大行,建設對 " 一帶一路 " 的金融服務支持,上線 " 農銀跨境撮合通 " 服務平台,支持境内外企業發布跨境商品和服務需求,相比于其他銀行,它率先創新推出海關 " 單一窗口 " 融資申請服務功能,有效提升對外貿企業線上融資服務水平,據業内人士分析,在 " 單一窗口 " 的建設中,數字人民币成爲常用外貿貨币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圖片來源 @農業銀行 2023 年報
此外,數字人民币的推廣可以很好貫徹銀行所實行的 " 減費讓利 " 策略,正處于推廣期,人行不向作爲數字人民币指定運營商的商業銀行收取費用,而商業銀行也不得向個人客戶收取數字人民币兌換服務費,這有助于推動更多金融機構提供數字人民币服務。
數字人民币仍處于萌芽期,相關需求、技術、監管等仍存在空白期
數字貨币的願景雖好,但在實際運用中卻遭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也是中國探索數字人民币近 10 年光景卻無法大範圍進行商業推廣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有四:用戶需求不明、國内政策不明确、國際金融合作困難、基礎技術存疑。
用戶需求不明。供求關系是市場經濟中普遍存在内生規律,且當實體貨币的傳統使用觀點根深蒂固時,一種新供給的進入不僅僅搶占了原有供給品的市場,還需要打破市場已有觀念,可以說任何創新型的事物發生都需要一段時間的過渡。正如當初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出現,人們經過一段時間的适應和發展,如今小到街邊乞讨的老人都會身上挂着一張二維碼。支付寶和微信的出現也可以說順應了智能手機時代,是紙質化貨币往電子化貨币的轉換,作爲後來者的數字人民币雖然技術上存在着差異但是在使用層面上是要與前者搶占市場份額,因此數字人民币必須在性能、效率、成本、政策支持等方面上展示出明顯優勢,方能被大衆廣泛接受。
國内政策不明确。對于國内政策而言,監管部門尚未對數字人民币像區分人民币一樣區分鈔和彙以及離岸和在岸等交易上的區分。目前大行對于數字人民币和人民币兌換是 1:1,且是可逆兌換的,在跨境應用中,人民币的鈔買鈔賣和彙買彙賣之間存在差價的,對于沒有明确規定的兌換彙率和牌價,數字人民币交易可能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間。
國際金融合作存在有一定難度。近幾年來中東等地區地緣政治沖突的加劇阻礙了國際金融的穩定,爲推進全球金融發展造成了困擾。各國央行的數字貨币使用和體系仍處于發展初期,目前數字貨币的應用受使用場景、區域、額度等限制,阻礙了數字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兩國數字貨币互通意味着兩國錢包和貨币的互通,這需要打破兩國數字貨币之間存在的技術壁壘從而實現互通的效果,但其中存在一定的風險導緻目前很難全面放開。
基礎技術存在争議。數字人民币建立在區塊鏈、分布式賬戶等技術基礎上,由于區塊鏈受區塊産生速度和規模限制交易速度遠低于傳統的支付平台、銀行卡等交易,據钛媒體 APP 了解,比特币最多支持每秒 6 筆交易,Paypal 平均能支持每秒 193 筆交易,Visa 平均能支持每秒 1667 筆交易,支付寶甚至能達每秒 12 萬筆交易 , 這就意味着數字人民币如果單從交易效率上看是遠不如傳統交易的,因此它需要配備更具吸引力的特點才能競争支付寶、銀行卡的用戶。
總體來說,貨币的内涵不僅僅是技術,它還包括了用戶的共識,因此在科技進步提高貨币使用效率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增加數字人民币帶來的附加價值。
滿足國際貿易的新業态是數字人民币的重要發展方向
數字人民币跨境試點覆蓋範圍将從地域和規模上進一步擴大。目前搭建的數字人民币貨币橋項目已覆蓋了香港、東亞、中東、北非的部分國家和地區,甚至包括部分歐洲地區也被成爲觀察員單位,預計數字人民币将通過貨币橋的方式構建起更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橋梁。伴随數字人民币與其他央行數字貨币相互操作的頻次和規模拓展,可以應對外貿的去美元化,也可以帶動整個人民币系列在國際市場的地位。
數字人民币一定程度上代表央行信用,能多方位滿足國際貿易新業态。在疫後的修複期中,外貿無疑是複蘇的一大主力,傳統貿易與數字貿易相結合不僅能有效保證再次出現疫情類似黑天鵝情況時國際貿易的正常運轉,還可以建立供應鏈、金融機構、客戶等包含所有參與者在内的鏈路體系,有效地進行信息集中、整合和統一化,讓供應鏈、貿易、金融資源等資源一體化運行。
例如未來數字人民币可一定程度上達到國際信用證的效果。在國際貿易活動中,雙方企業都存在風控體系,買方擔心付錢收不到貨,賣方擔心發貨後收不到尾款,在傳統的貿易行爲中,商業銀行做爲買賣雙方的擔保人,代爲收款交單,以銀行信用代替商業信用,信用證方式不依附于買賣合同,是銀行在審單時與貿易分離的書面形式上的信用證,它也代表着銀行的信用。在兩國達成數字貨币貿易體系後,數字人民币的概念可以取代銀行在貿易中扮演的角色,從而達到國際信用證的效果,例如引入數字人民币的智能合約,買方将貨款預先 " 存放并凍結 " 在錢包裏,雙方約定合約完成的條件,同樣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驗證,一旦達标,則自動履行合約,買方的 " 錢 " 劃轉至賣方的錢包中。(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李婧滢,編輯|劉洋雪)
更多宏觀研究幹貨,請關注钛媒體國際智庫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