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看《再見愛人3》時,和網友一樣,我覺得老劉已經比大部分全職媽媽不知道要好到哪裏去了:在上海住帶大花園的豪宅,家裏有保姆,不用做家務,每天做的事隻是接送孩子上學,甚至可以有給自己花6萬塊錢買鞋的自由——傅首爾已經給夠了他空間,他完全可以去進修,去提升自己,去發展興趣愛好,怎麽會落到現在這種封閉和無助的狀态?如果有問題,那隻可能是他自己的問題。
連着看了這兩期節目,有點不忍心罵他。
他的狀态疲憊、緩慢、拘謹。大部分時候,眼神都是空洞的,沒有焦點的,有時候也會開心,但臉上的笑容隻停駐幾秒鍾,然後迅速消失。尤其是看到他送完孩子上學,自己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孤獨地吃包子的時候,真的挺心酸。
有一種 " 完全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麽 " 的空洞。
很多人都覺得貧窮可怕,疾病可怕,其實空洞才最可怕。試想一個人每天睜開眼睛,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麽,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麽,覺得世界上沒有人需要自己,自己可有可無。那種巨大的無意義的空虛感,會把一個人逼瘋。
也不能完全歸咎于他不努力。
在傅首爾的段子裏,可以看到老劉也是努力過的。在傅首爾的鞭策下,他賣過保險,賣過榴蓮,賣過鞋還被人騙過錢。很顯然,老劉不是賺錢的那塊料。其實 " 能不能賺錢 " 更多的還無關于能力,它是一個性格問題。如果是傅首爾,這些挫折會讓她越戰越勇,但對老劉來講,這些挫折隻會讓他鑽回自己的殼裏。說到底,他沒有那麽強烈的驅動力。孩子老婆熱炕頭,對于他來講已經夠了。再大的挑戰,再高的收入,對他來講,沒有意義。
傅首爾講老劉剛一見面就對她說 " 可能我這輩子也成不了有錢人 ",我覺得這不是謙虛或客套,而是他對自己的客觀認識。這是他這個人的特質決定的。有些人就适合去打仗,有些人就适合在家裏喝喝茶養養花。這本來是基因以及成長環境導緻的自然結果,但因爲他是個男人," 走得慢 " 似乎就成了他的原罪。
雖然這些年一直在講女性獨立,但性别的偏見其實還是深深影響着我們的。我們潛意識中,還是覺得男的就應該強一點,至少不要走得太慢。但問題是,當一個男人的特質就是如此,怎麽折騰也折騰不出水花的時候,他想安于平淡有錯嗎?
傅首爾已經算是女性中的佼佼者,看似很能接納 " 女強男弱 " 式關系了,其實也沒能躲過性别的偏見。
她潛意識裏有望夫成龍之心。之前的節目裏,她說自己有時候半夜醒來看到老劉在陽台抽煙,覺得很心酸,但第二天早上還是忍不住對他講,今天要加油啊!
直到現在,傅首爾看似對老劉放任不管,其實她隻是換了一種方式期待他改變。她期待他有一天幡然醒悟成爲她心目中的最佳伴侶。比如在第一期,我看到過好幾次,老劉剛有一點小成就感,傅首爾的 " 教育 " 就立馬跟上,告訴他 " 如果你怎樣怎樣 …… 就更好 "。
之前一個真人秀裏,她不斷在老劉面前強調自己的成就。兩個人坐在車裏聊天,傅首爾說 " 這些年咱們生活有了很大提升啊 ",然後話鋒一轉 " 不過大部分都是我的功勞 ";帶朋友參觀她們在上海住的别墅,傅首爾說 " 這都是我爲老劉打下的江山!"
當時看覺得蠻好笑,回過頭來想,這些看起來不經意的調侃,背後的潛台詞全都是 " 你真沒用 "" 我很失望 "。說者或許無意,聽者一定有心。
可惜關系這種東西,就是你越是有期待,越是難以求成。老劉顯然感覺到了傅首爾的 " 不滿意 ",他用封閉和逃避來對抗。我既然不行,那我幹脆就徹底躺平了。我可以接受最差的結果,也不對你有任何期待,你愛留就留,愛走就走。
看他們的關系,會覺得很絕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她們誰也沒錯。老劉能力不夠,但他不過想要一份跟自己能力匹配的平淡日子,這沒錯;傅首爾想要更好的生活,她憑自己的能力拼出一片天地,這就更沒錯了。
不過像是兩個不同步的鍾表,從同一個時間開始,慢慢進入了不一樣的時區。最後兩人喊向對方的話,永遠落在無法觸達對方的次元壁。
我曾經爲她們兩個人的關系感動過的。她們剛開始的愛情裏,有最讓人動容的 " 爲你托底 " 的溫暖和真誠。
老劉聽說傅首爾說 " 我童年過得很不幸 " 的時候,沒有嘲笑她,而是發誓 " 我一輩子對你好 "。
生活很艱難的時候,傅首爾坐在老劉的單車上問 " 我們什麽時候能過上好日子啊 ",老劉回她 " 跟你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日子 "。
都覺得是老劉依賴傅首爾,其實傅首爾和老劉的婚姻之所以堅持了 15 年,很大一部分,是傅首爾離不開老劉。
她的童年都在貧窮和不安中度過。她曾經在節目裏講,她曾經和媽媽住在米倉裏,一直住到 3 歲。小時候她特别羨慕有泡泡糖吃的同學,爲了吹一個泡泡玩,與同學商量可不可以嚼完後再給她。和村裏夥伴在榕樹下玩,看到别人吃甘蔗,因爲窮買不起,隻能撿别人吃完的甘蔗渣。
媽媽離婚後,把她寄養在外婆家,她爲了見媽媽一面,偷偷喝洗潔精讓自己生病住院;媽媽再婚的時候,她不同意,媽媽隻好騙她跟她捉迷藏,她藏在大櫃子裏,一直等到晚上也沒有人來找她。
她說:後來我長大了以後的很多時刻,都活在那個櫃子裏。
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她都非常沒有安全感。直到遇到老劉,可以無條件接納她。
直到她成名以後,老劉依舊充當着 " 安全閥 " 的作用。她錄節目壓力太大的時候跟老劉吐槽,老劉說,你沒準備好,别人更沒準備好,怕什麽呢。她說不想錄了,老劉說,好啊,那就回來吧。
後來傅首爾把這解讀爲 " 就算全世界都把我抛棄了,還有老劉接我回家。"
我印象很深刻的還有 2020 年傅首爾和老劉上了一檔節目《婚前 21 天》,節目裏傅首爾流着眼淚,深情告白老劉:" 嫁給你,真好,沒有誰比你對我更好,遇見你是我的幸運,你就是我的頂配婚姻。"
捋時間線,那時候她們的婚姻已經出現問題了。但我也相信那一刻她是真誠的。在那個當下,老劉給了她這一生都在追求的東西:包容、愛與溫暖。
其實她的潛意識裏一直想要找一個爲自己托底的人。剛開始的時候,老劉很适合。但當她越飛越高,老劉的托底開始變得看似沒有意義了,因爲他能給傅首爾托的底太低了,傅首爾已經不可能再掉到那個位置了 …… 但問題是,真的 " 沒有意義 " 了嗎?
很多情況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可能沒有傅首爾那麽犀利,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我認爲她們倆還是有愛的。
在《再見愛人》裏,兩個人一直處在一種隔膜的狀态," 吵架都吵不起來 ",但經常,我還是能看到愛的火花一閃。
老劉給傅首爾披衣服,提醒她穿襪子;幾個人一桌吃飯的時候,傅首爾說 " 我想吃這個蒸餃 ",老劉非常自然地就給她夾過來。第二期,采訪的最後,被問到 " 還想問對方什麽問題 " 的時候,老劉小心翼翼地問:" 你跟我結婚,後悔嗎?" 傅首爾則紅着眼眶問:" 你想要的調整和改變,爲什麽在婚姻内無法實現。" 兩個人都沒有指責,隻是在小心地,試探這段婚姻還能繼續的可能性。
那些沉默與冷漠的背後,并非沒有愛了,隻是一次又一次發現自己的需求無法被對方滿足的失望。這些失望堆疊成了一個巨大的核橫亘在兩個人中間 …… 它的名字叫 " 老劉無法滿足傅首爾的需求 "。
老劉其實最大的需求就是 " 傅首爾還需要他 ",而對傅首爾來講,她最大的需求是 " 我需要老劉跟上我的腳步 ",但很遺憾,傅首爾的天花闆已經高到老劉摸不到了。
彈幕裏有很多人叫 " 姐姐獨美 " 或者 " 老劉快跑 ",我認爲 " 獨美 " 或 " 快跑 " 看似快刀斬亂麻,其實并不是正确的處理親密關系的方式。
在第二期裏,傅首爾講到兩人曾經離過一次婚,後來又複婚了。當然是當時兩人還有感情,但我想更多的是,兩個人意識到還需要對方。
再往深層次講,就是最近經常被追問的 " 結婚到底有什麽好處 " 的問題。尤其是一個女性,當她自己可以生娃,可以賺錢,可以養家的時候,結婚到底還有什麽意義?
我想可能就是這點對親密關系的渴望。人最大的幸福感,永遠來自于和他人的深度鏈接。和另外一個人分享喜怒哀樂,與另外一個人攜手抗擊生活中的風雨,這都會令一個人的快樂加倍。
剛開始的時候,兩個人顯然是有這種深度鏈接的。不過當傅首爾越走越快的時候,曾經維系着雙方的紐帶斷開了。
但看得出來,傅首爾還是需要強烈的感情和愛的。如果老劉可以給到她強烈的回應,這段關系或許還可以繼續。隻是因爲失望,兩個人都開始把自己慢慢封閉起來了。
這段感情有沒有修複的可能,我覺得有。他們或許隻需要一個非常小的改變的契機。就是 " 調整期待 "。
兩個人中間,更加需要調整的,可能恰恰是傅首爾。
對于傅首爾這樣的成功女性來說,她們還需要另一半嗎?當然需要。但她不應該期待老劉陪自己開疆拓土,而是可以期待他照顧好家庭,陪伴好孩子和自己,經營好兩個人的小日子。
有一個參照,就是作家毛利和她的全職爸爸小陳。小陳要負責全家的家務,以及負責照顧兩個孩子,上到給丈母娘挂号看病,下到給孩子吃飯睡覺,還有家裏的清潔洗衣做飯,他總包總攬,結婚多年,毛利連洗衣機也不會用。典型的女強男弱,但看她們寫自己的日常生活,都覺得有種紅火熱鬧的開心。
很多時候我還挺羨慕毛利有這樣的伴侶,可以讓她心無旁骛地拼事業。
即便不需要再做家務,還可以負責全家人的旅遊、娛樂、出行,家庭的财務規劃,孩子的教育規劃,老人的養老計劃,每一項都是一個大工程。穩住太太的大後方,就是對她貢獻的最大價值。
老劉其實一直很自洽,但傅首爾顯然還沒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麽。
如果她能夠放棄 " 老劉必須要追上我的腳步 " 的執念,能接納最真實的他,去更多的關照以他現有的能力,爲當下的自己和家庭做些什麽。兩個人都低下頭來,沉入生活,或許就是他們關系的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