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商業閱讀新風向 2023 年度知識發布第 2 場。
分享嘉賓:吳伯凡,著名媒體人、商業思想家。
初級筆記達人 | 拾畫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少将
第 7316 篇深度好文:5367 字 | 13 分鍾閱讀
宏觀趨勢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您眼中的智能是什麽樣的?
您認爲,智能時代已經到了嗎?
一、新 IT:無盡的前沿
當把 IT 稱爲新東西時,有一個風險就是它很快會變成舊東西。
過去說技術,尤其是與數字技術相關的種種産品,它都處在一個永恒的青春期,一直在繁育。但是,它又永遠在過時。
今天談到 IT,顯然已經不是原來的 IT,甚至會特别強調說,那是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智能技術,也可能是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 基礎設施技術。因爲今天的基礎設施跟以前的基礎設施完全不一樣了。
IT 技術在往前走的時候,是在奔着大腦走。
大腦是宇宙間最複雜的一個器官。今天我們要複制它,且不隻是複制,而是要做出一個在各方面功能、效用上遠遠超出大腦的一個東西,而且這個形态時刻在變。
不管怎樣,我們是在再造一個大腦,這導緻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無盡的前沿。
二、從信息到智能
1. 人類(生物)生存和演化的三大要素
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三大要素,按時間出現順序,是能量、物質、信息。
宇宙大爆炸後,出現能量,再有了以原子爲基礎單元的物質。
而後産生能量跟物質之間的轉換、變化,形成了 information 信息。
這三種要素構成宇宙演化的規律。
人作爲一個物種生活,也是依賴這三大要素。
以口的功能爲例。其獲取能量的方式是吃物質,如肉食、蔬菜、澱粉。通過攝取 M(Matter)的方式獲得 E(Energy)能量。
同時,它又是一個信息器官,有味覺;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又通過發聲、說話發出信息。所以 " 嘴 " 是由 EMI(Energy、Matter、Information)組成的。
E、M、I 三者的出現順序及轉換關系,無形中契合了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寫下的那句話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 道生一 "," 一 " 是能量 E(Energy)。能量凝結成物質。
愛因斯坦的著名公式 E=mc ² 把能量和物質之間的轉換關系呈現了出來。E=mc ²,先是 E,後是 M,再有了信息,而後産生萬物。
2. 信息不是生存本身
對人類和其它生物來說,能量、物質、信息是重要的要素,但它們并不是生存本身。
要生存,僅靠能量不行,僅靠物質也不行,要有轉換機制。人攝入物質,要經過加工,将物質轉化爲能量。
一株草、一棵樹,也要變能量爲生存,把物質、空氣、水分、土壤中的養料等生存要素轉換成其生命形态。
還有一個信息,任何植物都有感光性,它知道太陽在哪一邊,就會拼命地獲取更多陽光,以獲得頂端優勢。這過程中是有智能,有解決之道的。
3. 生存本身就是智能
智能,是指在複雜多變環境下的應對能力。
海底光照很弱,但海底的生物依然有感光性,它要朝有陽光這邊生長并進行光合作用,這是一個複雜多變的環境下的應對能力。
對人類來說,之所以需要智能,是因爲所處的環境是複雜多變的。
以前對智能有一種誤解,認爲自動化就是智能化。現在很多人工智能專家,原來就是搞自動化的。
但自動化跟智能化有時是相反的。
自動化是指用一定刻闆的模式應對所有情況,它把環境、場景标準化了。而智能,是指在非标準化場景下給出決策的随機應變能力。
達爾文說 " 存活下來不是最強大,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對于變化最具反應能力的 "。這句話說出了智能的本質。
人類、動物、植物不管哪個物種,存活下來的,都是對變化最具反應能力的。
4. 移動性:空間自由度
所有生物要生存,都要解決一個根本問題——空間自由度。
植物,爲非移動生物,無法移動,可移動性策略非常豐富。它們會利用風媒和蟲媒傳播種子。還會在果核外層長果肉,誘惑其他生物摘取,實現其移動性。
動物,爲移動生物。人是超級移動生物,跟普通植物、動物最大的不同,是人能自定義空間、控制空間。
自定義空間,指人處在一個地方,其物理空間是固定的,但能做的事情遠不止當下空間能做的。
以前打車得到街頭寒風中站着等,現在可以用線上平台叫車,自定義自己所在的地方。
控制空間 Cyberspace,其中,Cyber 源自希臘文的 Kubernetes,有操縱、掌舵的含義,加上空間 space,爲可控制的空間。
對空間的控制力更強,在同一個空間擁有更高的自動度和移動性,你就獲得了自由。
三、和大腦相關的三大創世紀
1. 大腦創世紀
500 多年前,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創世紀》。
直到 1992 年,一個藝術史家偶然發現,米開朗基羅畫的上帝寶座其實是腦解剖圖。上帝是坐在大腦型的寶座上創造亞當。
米開朗基羅要表達的意思是,創造這個世界的,與其說是上帝,不如說是大腦。
當你具有自定義空間的能力,就是在創造一個世界。
我們比其他生物、其他不具備 Cyberspace 技術的人有更多的空間自由度,就能應對各種各樣的複雜場景。
大腦表層是與信息相關的器官,叫做五官,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分管視覺、聽覺、味覺、嗅覺。還有一官看不到,是内耳的平衡器。
五官在大腦表面,五官下面才是真正的大腦。這也是一個象征,大腦的表面是信息 information,其深處才是智能 Intelligence。
2. 火的創世紀
① 外挂的胃與能量的 25%
第一次相關,是雷電導緻的各種自然起火、山火把動物、植物燒熟,使它們變得可口易消化。漸漸的,人類适應了,再也不願意吃生的東西。
這當中有個好處。以前吃進去的食物,隻有 75% 能夠供給身體對能量的需求,25% 在消化食物的過程中已經消耗掉了。
從吃熟東西開始後,人類比其他動物有了巨大的優勢,就是多了一個外挂的胃——這個胃事先把東西弄熟,人體能多出 25% 的能量。
特别奇怪,整個大腦占身體的能耗,恰恰就是 25% 到 30%。外挂一個胃以後,大腦開始獲得更多優勢。
② 篝火理論
第二次相關,是爲了保持火種。
每個部落可能都會圍着篝火講故事,複盤白天打獵幹活的過程,商量第二天的打獵計劃。
是打獵容易,還是講打獵故事容易?
顯然是打獵容易。因爲動物都能發送信号,它們隻要發送信号,就能實現打獵的協作。
但講述複盤,籌劃下一場打獵時,需要的不止是信号,還有語言。
軍隊裏爲節省時間,把語言降格爲信号,這容易出錯。爲達到明确發号施令,就用軍号。軍号是信号,不是語言。
語言是有語法的,比較複雜。一旦開始使用語言,更适合語言所需算力的大腦,就能擁有更高的食物獲取權,更具優勢。動物也如此,獲得了交配權、繁殖權優勢。
逐漸地,人類在非常短的時間内,完成了近 600 毫升的腦量增加,接近人類目前的腦容量。
3. 石頭的創世紀:從石器到芯片
如果我們穿越到 60 萬年前,甚至 200 萬年前,會發現那時每個人手裏都有一塊石頭,用來打獵、敲打食物,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如果他們穿越到今天,會發現我們每個人手裏也有一個東西——手機。
石頭和手機本質上是一回事,主要成分都是矽和金屬元素。
人類的文明史就是矽和金屬各種搭配而産生的各種文明。
早期石器時代,金屬和矽沒分開,是一塊石頭。
農業時代,石頭裏能煉出金屬,有石頭做的犁,也有鐵器可使用。
工業時代,石頭裏的金屬變成各種各樣的機器。
到信息時代,石頭裏的矽起的作用越來越大。
不管是火的創世紀,還是石頭的創世紀,都指向大腦,就是智能,而不僅僅是信息。
四、新 IT:從信息技術到智能技術的大轉變
1. 舊 IT
① 開始的結束
現在回過頭來看,在此之前的電腦,不過是開始的結束。用丘吉爾的話," 這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它隻是開始的結束 "。
過去信息 IT 界人士從事着最前沿的工作,代表先進生産力,現在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
② 電腦不是腦
電腦隻會計算,不會算計。
信息機器跟智能機器最大的不同在于,信息機器是奴隸,你給它明确的、毫不出錯的命令,它來執行。你不給命令,它是不知道的。
如果你給的命令極其荒唐,比如不小心按着鍵盤一個字母重複無數次,它也隻會做你下達的這個荒唐命令。
信息機器做的任務是你給它的,它不會主動生成任務。
主動生成任務叫态勢感知。
看到某個場景能揣摩該幹什麽。當它覺得 " 我可以這樣 " 的時候,它不再是原來的那個電腦,而是真的有腦子,可以主動生成任務。
2. 新 IT
① 真正的 " 腦事業 "
隻有超越信息,從信息到智能,大腦的事業才真正開始。
1996 年,尼葛洛龐帝提出了一個概念:" 後信息時代 "。後信息時代,就是智能時代。
信息重要,但有一樣東西比信息更重要,那是關于信息的信息,或者說拿信息來做什麽,決定拿它做什麽事的那個東西就是智能。
② " 數字化神經系統 " 與反射弧
1995 年,比爾 · 蓋茨寫了《未來之路》,其中有個概念叫數字化神經系統。這顯然用了生物的比喻。
他不僅把未來的互聯網理解爲是可以發 E-mail、圖形、文字的一個通信網絡,還是數字化神經系統。
既然是神經系統,就有要素: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神經、傳出神經和效應器。
舉個例子,小孩剛開始可能不懂得不能摸裝熱水的壺,他一摸,感到很燙,燙得手疼,他馬上就縮回來。
這過程是由五個環節組成的。
皮膚上有感受器,也叫傳感器,通過傳入神經傳到大腦中樞神經,然後中樞神經瞬間形成識别、判斷、決策,給出 " 手不要再在那兒了,趕緊縮回來 " 的命令。傳入神經既是傳感器,又是效應器。
中樞決定了反射的有無,爲智能,其他的都是跟信息有關。信息跟智能相比,隻是基礎,是要素集。
我們今天面對的機器,是一個無所在而無所不在的機器。
哪怕用線上平台打車,你不隻是在使用手機,而是在使用一系列你根本不知道的機器,統稱爲 " 端、邊、雲、網、智 "。
端,你能感受到的。
邊,雲和端之間的邊緣計算。因爲帶寬問題、時延問題,現在邊緣計算顯得越來越重要。
網,是傳輸管道。
智,你看不出來,但你在打車時,它會根據曆史數據識别你可能要去的地方,然後采取行動,顯示出來。
智能基本上是兩部分。一是識别,對場景态勢的識别和感知;二是執行,識别出态勢、場景後,該采取什麽解決方案,就給出什麽樣的解決方案。
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是智能的一個特點。
以前的機器是具體的。今天,人們越來越多地跟無形機器打交道,跟一個被智能化的無所不在的機器打交道。
在所有的機器,又不在所有的機器,超越于所有機器之上的那個無形的、看不見的東西就是智能。
五、從 " 左 " 到 " 右 "
1. 信息和智能的關系
漢語裏,左是次要,甚至有些人認爲是不正确的,旁門左道。
右是指高的東西。請客時,主賓位在你的右邊。
給 " 左 " 和 " 右 " 加一個單立人,就是輔佐的 " 佐 ",保佑的 " 佑 "。
信息和智能恰巧是這兩個角色。信息幫助識别、審時度勢,具有輔助性,它永遠是輔佐的。
古人有個習慣,會在自己座位右邊放一個東西,那是人生原則,叫座右銘。它是高于你,可護佑你的。
2. 從信息到智能的技術邏輯和軌迹
① 從信息到智能:搜索 - 地圖 - 導航 - 無人駕駛
以搜索行業爲例。
要到望京,剛開始是在網頁用關鍵詞搜索地名,出來的可能是一堆無用信息。
後來,在地圖上搜索,一個直觀的地名一下子呈現出來。地圖提供的還是信息。
除輔佐之外,能不能再進一步,在一定程度上護佑,更高地指點使用者?而後出現導航。
導航也不是目的,最好是人坐上車,它能把人直接送到地,這是最根本的,是真正的解決。
② 從能量到制導:人 - 馬 - 馬車 - 汽車 - 智能汽車
以汽車業爲例。人最初的移動性,能量不夠,需要借助跟馬的聯合。最早期的民族競争,本質上是人跟馬協作的程度。
協作程度越好,越具進攻性,越有競争力。後來有了馬車和汽車。
到此爲止,有一個東西是沒有改變的,就是人隻是在用馬的能量和移動速度。
不管是騎馬、駕馬車,還是開車,人在中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馬做不到的,那就是制導性。人分管制導,馬分管能量。
到今天,智能汽車把能量和制導合二爲一。
六、人機關系
1." 哥白尼式的反轉 "
① 人機關系的 " 哥白尼式反轉 "
目前,人機關系出現了某種微妙的,也越來越明顯的變化,就是 " 哥白尼式的反轉 "。
是太陽繞着地球轉,還是地球繞着太陽轉,哥白尼完成了從 " 地心說 " 到 " 日心說 " 的反轉。
② " 從機器奴隸 " 到 " 機器導師 "
有本書叫《機器奴隸》。機器奴隸,就是完全受你控制,沒有任何自主性,嚴格地按照命令執行。
今天,機器正在成爲導師。比如導航,它不僅告訴你路怎麽走,它可能還知道在什麽時段、哪個路段,會出現複雜和多變的情況。
最近在談的 ChatGPT 很像一個機器導師,但用多了會發現,它有太多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2. 莫拉維克悖論:人機互爲 " 小兒科 "
上世紀 70 年代,莫拉維克發現了一個規律——對機器來說特别簡單的事情,對人來說就特别難;反過來,對人特别簡單的事情,對機器來說比登天還難。
《最強大腦》節目裏有一個山西男孩兒心算能力特别強。随便報出一個 11 位數電話号碼再加 3 位數,問他連開七次平方等于多少。他想了不到一分鍾就能寫出答案。我們當然認爲他是最強大腦。
可這個答案用五塊錢的計算器就能很快算出。計算器,不配叫計算機的計算機,都能驗證人類當中的最強大腦,這是不是說機器翻天了?
對人類最強大腦來說,都是很難的事情,對弱爆的電腦卻是最簡單的事情,幾乎不消耗算力。
反過來,比如桌上有一個蘋果、一顆花生米、一顆瓜子,還有一根針,讓一個三歲小孩拿其中某樣東西,他不用任何計算,就能瞬間完成。如果把這個動作交給計算機去做,它會宕機的。
我們說人工智能不如工人智能,是指一些對人類來說極其小兒科的事情,甚至本能的事情,對機器來說,比登天還難。而且可以武斷地說,可能三十年以後仍然如此。
人們常說人和機器要競賽,其實它們本質上不在一個賽道上,因爲他們都有互爲小兒科的東西。
3. 馬斯克:碳基大腦也許隻是矽基大腦的導引程序
大腦是我們永遠奮鬥的方向,是我們不斷地達到無盡前沿的根本動力。
但真要實現那個大腦,哪怕是 ChatGPT,離我們所說的大腦還遠遠沒有達到。它的 80% 也許是對的,還有 20% 是錯的,甚至是荒唐的。
人類跟香蕉的基因排序,有 70% 是相同的;跟老鼠有 91.5% 相同,隻有 8.5% 是不一樣;跟猩猩可能有 98.5% 相同,隻有 1.5% 不一樣。恰恰是那個關鍵的小數決定了兩個物種如此不同。
無論是科學研究、藝術創作,還是做一道菜,都遵守這樣一個規律——真正有決定性的是那個 1.5%。
它好比刀鋒。刀鋒在整個刀的重量體系中微不足道。但一把刀的真正好用程度、功能、競争力,恰恰就在體積、重量上都微不足道的刀鋒部分。
馬斯克說,碳基大腦也許隻是矽基大腦的導引程序。
矽基的智能不能自我繁殖,需要一個啓動程序。人類大腦充當了這樣一個啓動程序。一旦導引開始了,矽基大腦可以自己完成塑造。
智能大腦是無盡的前沿,今天我們确實是在路上,而且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我們都在路上。
謝謝大家!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