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文娛的都星标了
輿論是一時的,但作品會寫在百度百科裏。
文|隋意
編輯|趙普通
2023 年,王一博主演的三部電影全部上映。
從春節檔的《無名》被罵演技不行,到《長空之王》口碑不保,王一博作爲 " 流量 " 勇闖大銀幕之路的前半程并不太順利,并且因爲采訪中的 " 華麗 " 表現,被内娛網友戲稱 " 絕望的文盲 "。
直到出演幾乎是爲他量身定制的《熱烈》,一切好像有了改變。作爲 "2023 年王一博三部曲 " 的 " 終章 ",王一博路人口碑逆轉的局面可能即将到來。雖然他在《熱烈》裏的表演并不能讓他收獲 " 演技派 " 的評價,但至少人設貼合,王一博的表演不會成爲這部電影的扣分項。
在偶像的 " 電影再就業 " 之路上,現階段王一博更接近于一位真正的演員了。
《無名》《長空之王》《熱烈》
從 " 文盲 " 到 "b boy"
春節期間《無名》上映,很多抱着懸疑諜戰商業片預期去電影院的觀衆,被非線性叙事的劇情搞得一頭霧水。雖然這是導演程耳的獨特風格,但确實很難被春節檔的觀衆買單。在影片本身争議就很大的情況下,還要加上流量明星王一博,簡直是難上加難。
抛開春節檔流量明星粉絲大戰的紛争,單看王一博的表演,也不足以支撐起葉先生這一角色在設定上的複雜性。偶像劇的演法是以帥爲主,冷漠且自信,浮皮潦草地做做表情和動作就可以,但《無名》的葉先生是在兇險的環境裏背負重任、獨身前行的卧底,角色本身就對演員的表演層次有很高的要求。
很明顯王一博沒怎麽做到。與王隊長(王傳君飾)的對手戲中,王一博的表情表意不明;與方小姐(張婧怡飾)的你來我往中神情稍有變化,但仔細一看還是不知道那些變化指向什麽;跟梁朝偉的打戲看得出來用力了,但到了文戲的部分又顯得用力過猛、表演痕迹很重。
歸根結底,葉先生這個角色和王一博的适配度太低,當時的王一博還沒到能演好這種角色的階段。而到了《長空之王》中,雷宇一角的 " 個人英雄主義 " 又到了頂峰,甚至分不清劇作上給雷宇既能飛又能搞數據研究、其他技術部門都沒他那麽有用的設定,到底是在幫王一博還是害他——王一博隻能繼續偶像劇的演法。
在這兩部本身就很難讓普通觀衆滿意的電影裏,王一博是扛罵的主力軍。但拆開來看,演員隻是電影的一個組成部分,能在合理好看的劇情中融進去,誰演都一樣。隻要片子看得過去,觀衆就不會特意去網上罵演員,所以在《無名》和《長空之王》時期挨罵的王一博,表演一般還在其次,挑劇本的能力才是最糟糕的。
《熱烈》就完全不同。一年前,導演大鵬就在微博之夜的采訪中公開表示,影片是爲王一博量身定制的," 先有了一博,才有了《熱烈》。" 而今年在映前,澎湃新聞的報道裏,大鵬又表示,前期走訪了大量 breaking 的舞者,大家都一緻認爲 " 陳爍 " 一角最适合的演員是王一博。" 因爲這件事我去找了一博,這個點也打動了他,聽到我說出很多的舞者回答出他的名字,他自己很激動的,這也變成了他的動力。"
看過《熱烈》後可以發現,陳爍真的很适合王一博。首先,這個角色的人物設定很簡單,一個愛跳舞、可以爲了跳舞付出所有努力的大男孩,這與王一博的個人愛好、特長和成長軌迹都十分吻合。
在公開采訪中,王一博曾表示,初二那年暑假,除了跳舞似乎再沒做别的事。" 特别酷、特别帥,就想學舞蹈。學了之後感覺很拽啊,然後就一直學下去了,就越跳越開心,停不住了,不知道爲什麽,就一直跳。" 之後成爲練習生也從未停止跳舞,參加街舞綜藝、站上舞台才能釋放真正的個人魅力,這些是王一博成爲 " 陳爍 " 的先天優勢。
其次,《熱烈》的劇作層面也很保護王一博。陳爍一角的文戲部分相對黃渤出演的教練要輕很多,沒有背負沉重的過往,隻是一邊拼命打工幫家裏還錢,一邊堅定地跳舞——文戲靠黃渤," 舞戲 " 靠王一博,老戲骨搭配流量小生的套路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因此,需要演員有文化、表演有層次、對文戲理解深入再深入等等,原本是王一博的短闆部分,在《熱烈》裏被巧妙地規避了,王一博隻需要發揮擅長的部分,好好跳舞,觀衆好感度就會直線飙升——遇到《熱烈》的王一博,終于開始少說話、多跳舞,從 " 文盲 " 的諷刺裏出走。
偶像上銀幕,沒那麽好混了
流量明星闖進大銀幕早就不新鮮了,之所以普通觀衆對愛豆演電影保持警惕,是因爲早年間這一模式消耗了太多人的信任。
幾年前影視行業處在資本蜜月期,熱錢湧動,隻要做個漂亮的 PPT,有流量明星出演,一部電影就很容易拿到投資。當時基于流量明星的票房保障能力,片方給到他們的片酬水漲船高,所以在那個階段,對于流量明星來說,片酬是核心吸引力,即使不會演戲、劇本也不行,依然可以 " 勇闖大銀幕 "。
但這樣的模式有着很明顯的隐患,當大部分投資注入到明星片酬和 IP 版權這兩個生産環節中之後,幾乎沒有多少項目會把足夠的資源和精力留給打磨作品的品質了,爛片成了這種模式下必然的結果——爛片折磨觀衆,讓觀衆對 " 有 IP" 和 " 有流量 " 的電影留下了極其負面的印象,時間久了觀衆會先入爲主地認爲流量明星出演的大概率是爛片,觀衆對這一模式不買單了。
舊模式失效,新模式就要誕生。
首先是演員層面,無形的 " 鄙視鏈 " 讓電影成爲了流量明星們最需要啃下來的 " 硬骨頭 "。由于電影畫幅更大,對演員特寫鏡頭的表現要求更高,對試圖證明自身演技的流量明星來說,是最有力的說明。加之票房數據比起劇集播放量而言水分更低,可受粉絲操控空間更小,更能代表大衆化的評價,因此一部票房與口碑兼具的電影,将成爲流量明星轉型道路上最堅實的實績。
所以流量開始挑劇本、打磨演技,在偶像叢生的年代,沒有誰可以一直火下去,要留住粉絲、争奪粉絲,不可能一直 " 好看 " 就行,偶像需要好好當演員、出作品來穩固地位。
其次是電影層面,相比于泡沫時期片方單純對流量明星票房吸引力的利用,如今的導演們也開始學會怎麽真正地 " 使用 " 流量明星。《少年的你》讓易烊千玺成爲流量中最頂流的電影咖,李玉的《斷 · 橋》給了王俊凱一個不同于以往的銀幕印象,《人生大事》讓朱一龍拿到 " 影帝 " ——在導演能力和劇作層面,讓一個偶像看起來更有演技這件事,并沒有想象中難。
《少年的你》 《斷 · 橋》 《人生大事》
結果是,流量明星更認真地演戲了,導演們也逐漸學會如何正确使用 " 流量 " 了,從單純的互相利用到形成更緊密的互相需要關系,這次大鵬用對了王一博就是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
與普通演員不同的是,流量明星出演電影的惡評很多時候并不來自于普通的電影觀衆,同檔期内容不得兩位大明星,一位偶像被攻擊後粉絲就要去找對家開罵,雙方都陷入口碑低估,無休止地攻擊、報複,而觀衆作爲沉默的大多數,基本隻是看個熱鬧。
在這個層面,作爲公衆人物要證明自己是很難的一件事,就像王一博無法也沒必要回應說 " 我不是文盲 ",過去的罵聲在現階段就沒有那麽重要了,因爲輿論在作品面前是很蒼白的," 沉默的大多數 " 觀衆不會在意誰是誰的偶像,所以隻要一直輸出作品,不管是跳舞還是電影,所有聲音都會過去。
當年周迅剛出道,演了很多與自身氣質貼合的文藝片,也曾經被批評 " 沒文化 ",很多評論認爲她是因爲碰到爲她的靈氣而量身打造的劇本,才成爲一線女演員,這麽多年過去,周迅還是從作品和不同的角色裏證明了自己。
而流量小生王一博在 " 三部定乾坤 " 之後,還是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作品去給 " 王一博到底會不會演戲 " 一個明确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