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科技說說
" 卷王 " 比亞迪,又一次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就在近日,一封題爲《2025 年比亞迪乘用車降本要求》的郵件,令業界和不少消費者認爲比亞迪在對供應商 " 吸血 "。這份郵件的主要内容,是比亞迪對供應商所供貨産品提出要求:從 2025 年 1 月 1 日起降價 10%。
對此,比亞迪高管回應稱,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那麽,這是否意味着,比亞迪的此次 " 輿論危機 ",将由年度議價去背鍋?而供應商的降價,又會帶來哪些影響?
激烈競争下,莫把慣例當借口
事實上,讓供應商降價不單隻是比亞迪一家車企。
同樣是在近段時間,有媒體從汽車供應鏈人士獨家獲取的文件顯示,上汽大通也向其供應商緻信稱,當前汽車市場供大于求的問題突出;随着新車大量上市,市場供需失衡狀況預計在短期内難以得到根本改善,導緻價格戰難以平息 …… 在說了一大堆話後,上汽大通 " 圖窮匕見 " ——目标是降本 10%。
同樣是降價或降本 10%,但比亞迪和上汽大通其實面臨的處境截然不同。比亞迪在郵件中預計全年将突破 420 萬輛銷量大關,對自己的成績進行了展示。而上汽大通的處境有些不妙——今年前 10 月其累計銷售 15.47 萬輛,同比減少 14.4%,是上汽集團旗下下滑幅度最高的自主汽車品牌。
但有一點是相似的,二者都提到一個關鍵點—— 2025 年市場競争将更加激烈," 卷成本 " 将是 2025 年汽車行業的主旋律,爲增強競争力,它們需要整個供應鏈共同努力、持續降本。
換句話說,無論是在汽車行業占據優勢地位的車企,還是表現不太好的車企,都有着強烈的 " 憂患 " 意識。而它們雖然在産品規劃、營銷策略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共同選擇的方式卻出奇的相似——向供應商 " 開刀 "。
對車企這樣的做法,有部分人站在供應商這邊,認爲供應商太 " 可憐 " 了,面對車企的強勢似乎 " 無力反抗 "。而似乎是爲了平息輿論風波,比亞迪高管給出回應稱," 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基于規模化大量采購,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标,非強制要求,大家可協商推進。"
據了解,供應鏈中零部件定期降價是行業慣例。而且由于車企處于強勢一方,供應鏈企業基本都會遵循。但這是否就一定是合理的?所謂的慣例,并不意味着就适用于所有情況下。
要知道,現在的汽車行業表現 " 很怪 ",處于一個較爲尴尬的境地中。有供應鏈人士就指出,近年來汽車産業鏈呈降價趨勢,現在屬于産能結構性或階段性問題,整個行業都處于增量不增收的情況。
另據東方證券此前的季度分析報告顯示,今年三季度整車公司盈利能力下行,零部件公司毛利率同比表現較弱。此外,财務數據還顯示,三季度 A 股整車行業歸母淨利潤 167.36 億元,同比下降 21.5%,環比下降 21.1%;零部件行業歸母淨利潤 184.68 億元,同比增長 0.2%,環比下降 6.5%。
能夠看到,現在的汽車行業陷入了 " 怪圈 "。汽車的整體銷量在上漲,但車企的利潤在下降。而提供零部件的供應商企業,同樣也處于利潤不增長,乃至環比下降的态勢中。這也意味着,高漲的銷量背後,整個汽車産業鏈還存在一定的盈利問題。
這是否與手機行業有點相似?國産手機的銷量在不斷提升,但整個手機行業的利潤大頭卻被蘋果攫取了。據市場追蹤機構 IDC 最新的研究顯示,蘋果及其競争對手 2024 年的手機出貨量将增長 6.2%,至 12.4 億部,但 iPhone 銷量可能僅增長 0.4%。不過 IDC 估計,憑借過千美元的平均售價,蘋果的利潤仍然遙遙領先。
車企如果是輕飄飄地一句 " 行業慣例 ",就把問題抛給供應商,自己獨享成本降低帶來的益處,顯然不能真正營造出正向的行業成長循環體系。
亂象顯現,破局方法至關重要
我們都知道,成本不可能無限降下去。如果不論實際情況,就一味地要求降價,供應商的利益會受損,最終是否會造成一系列不在預料中的結果?
比如就目前看,受比亞迪要求供應商降價 10% 的消息影響,已經開始有供應商的股價在呈現下滑趨勢。其中,新鋁時代在 11 月 27 日股價一度下跌超過 3%。而截止 11 月 28 日收盤,新鋁時代的股價下滑 1.96%。要知道的是,新鋁時代對比亞迪高度依賴。其對比亞迪銷售産生的收入,在該公司收入中占比超過 80%。
試想一下,當供應商與某車企深度合作、高度綁定的情況下,供應商面對車企的降價要求顯然是無法拒絕的,而利潤就有可能因此遭遇比較大幅度的侵蝕。相對來說,地位強勢的車企爲保障供應,對同一類零部件一般會保留幾家供應商,讓後者在價格談判和産品質量上面臨激烈競争。
而爲了強化競争力、搶占市場份額等,車企往往會 " 卷價格 ",通過降價促銷的方式來提升銷量。這樣一來,就會造成車企的利潤下滑。自然而然地,車企會把成本控制的壓力轉嫁給件供應商。惡性循環由此形成。對供應商來說,接不接受車企的降價要求都會傷害到自己。
我們也看到,有極少部分供應商開始了自己的 " 反抗 "。據了解,有供應商向比亞迪回信進表示強烈不滿和嚴正抗議,稱 " 比亞迪當前的做法不僅違背商業倫理,更是在無底線地透支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韌性,以及國内供應商的生存能力 …… 這種層層壓榨的模式,導緻國内供應商陷入‘要麽卷死,要麽餓死’的惡性循環,甚至直接将優秀企業逼入破産境地,最終讓行業陷入低端競争的死胡同。"
是否因爲車企的降價要求,就會導緻供應商 " 卷死 " 或 " 餓死 ",我們尚不得而知。但必須要承認的是,降價的确能夠讓消費者能夠以較低的價格買到心儀的車型。不過,這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還有待商榷。
很多消費者也在擔心,随着降價而來的是有可能出現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摻雜回料等亂象。或者車企爲價格和生産效率等原因,在質檢和驗收環節 "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進而影響産品質量和汽車整車安全,損害消費者利益。
車企 " 卷天卷地 ",車價不斷降低,消費者樂見其成;車輛品質下降、問題頻發,消費者怨聲載道。再疊加車企和供應商的利潤表現都不佳的現實情況,如何找到破局的方法,對汽車行業的下一步發展至關重要。
是通過技術創新來降低生産成本并提升産品品質?還是優化産業鏈上下遊的合作模式,實現互利共赢?亦或是開拓新的市場領域,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這些都成爲汽車行業亟待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關鍵問題。隻有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汽車行業才能夠重新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