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聞咨詢》從多方獲悉,在沿海某省,部分城市惠民保賠付率超過 100%,多家商保公司虧損,曾入局的平安養老、泰康養老,已陸續退出該省惠民保業務。
該省曾要求商保公司(下稱 " 保司 ")在惠民保項目上 " 保本微利 ",賠付率要達到 90% 以上,但當賠付率超過 100% 時,保本必然不再可能。
沿海某省的情況并非孤例。近幾年," 網紅 " 惠民保以幾十元 ~ 百元的價格登堂入室,正在朝一個真正的 " 支付方 " 雛形走去。多地政府在深度介入惠民保的同時,也順勢對保司提出剛性要求:賠付率要高達 70%~90%,并采用結餘滾存的封閉式資金管理模式。
簡單說,惠民保的保費收集後,政府要求保司要把絕大部分的保費,都賠給參保人;即使保司有結餘,也不允許作爲利潤裝進口袋,而是放在資金賬戶裏留用。
" 很難盈利,保本勉強。" 一位承保保司負責人直言," 不用再回到童話故事裏了。"
在惠民保的叙事中,保司一向在故事的 B 面。自 2020 年惠民保在全國推開後,業内的 " 悲歌論調 " 未遠離這個 " 四不像 " 的産品," 歸商保,還是歸社保 " 的道路之争亦持續多年,最後雙方勉強得出 " 政商融合 " 的共識。
結果,裂痕卻恰恰暴露在了政商之間——政府想往左,提高市民獲得感,讓惠民保發揮作用;保司想往右,有一點盈利,至少不要虧本。
但現實中,能把左右平衡好的惠民保,實際是極少數。随後有保司退場,惠民保停運。根據統計,截至 2023 年 11 月 15 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推出 284 款惠民保産品(不包含叠代産品)。其中,211 款産品正常運營,73 款産品停止運營,占比約爲 25.7%。
一款以普惠爲名的商業保險,真成了保司裏的 " 賠本買賣 "?惠民保的故事,又能存續幾年?
賠錢
坐在公司總部的辦公室裏,李欣表現得還算淡定。
近兩年,他所轄的惠民保項目中,部分項目的賠付率和綜合成本率相加也超過了 100%,個别項目甚至達到 110%。也就是說,隻要繼續做,公司就要爲這項虧損的業務倒貼幾個點的成本。
按理說,李欣得給上司一個合理的解釋,要不就盡早決策——砍掉這個賠錢的生意,退出各城的惠民保業務。
作爲一家商保公司健康險的業務負責人,李欣比誰都渴望惠民保業務有直接的創收。但到今年,經曆了三五年的起伏,有保司陸續因經營成本、虧損、考核、服務等因素退出,李欣仍堅持了初入局時的決策:在整體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堅持繼續做。
" 進入一個領域前要先想清楚公司能獲取什麽,可能出現哪些問題,在什麽情況下如何平穩退出,因此,我們此前對惠民保預設的綜合成本率就不是 100% 以下。" 李欣嘗試說明他不退出的理由," 不是說隻有賠付率低于 100% 才算成績,要綜合盈虧額度、市場品牌、經營資質、資源利用等很多因素綜合評估。惠民保業務雖然進入死亡螺旋的情況和預測相符,但現階段還是我們能承受的。"
李欣所在的保司不算航母級規模,面對新産品的謹慎幾乎是他的本能。
2015 年惠民保在深圳發起後,2020 年一些平台公司在各地推動保司成立共保體,惠民保迅速蹿紅。彼時,李欣也是座上賓,受邀入局。勘察一番後,李欣用最基本的保險 " 大數法則 " 算了一筆賬:惠民保一單隻有幾十到百餘元,總保費不高;保險責任偏窄,參保群衆的實際獲得感就不會高,續保率和換手率不可控;政府背書能提高參保率,但政府需要提高群衆獲得感,必然需要提高賠付,賠付高了再提升保費,又會讓年輕健康群體斷保,進入健康險的 " 死亡螺旋 "。
算來算去,李欣說:" 當時有些保司看到了保費規模不小,沖了進去,我不敢動。"
随後就有中小保司和第三方商業機構的猛紮而入,又匆匆離場。" 做之前沒想明白,盲目進入,就可能撞石頭上了。" 李欣慶幸自己當初沒有輕舉妄動。
直到惠民保在全國多市落地,參保率在部分城市超過了 50%,李欣才做出了謹慎入局的決定。但限定有三:1、總量控制,設定全公司惠民保業務的總保費上限;2、優先支持年輕人較多的勞務輸入省市惠民保業務;3、控制在共保體中的份額,定位爲跟随者。
并做了最壞的打算:邊際成本率控制在 105% 以内,單個項目即使賠錢,隻要控制在一定額度内,就不退出。
" 惠民保不能完全不參與,全行業都在尋找解決惠民保死亡螺旋的路徑,在觀察比較各地的模式和經營結果,如果找到了,公司不能沒有資格資質,必須得有這方面的經驗和能力。" 李欣的想法代表了業内一批正在賠錢、但堅持做惠民保業務的公司。
不過,一旦有人退出,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選擇
保司退出,被業界視爲是真正的危險信号。
平安養老和泰康養老這兩家養老保險公司,陸續退出沿海某省的惠民保相關業務。尤其平安作爲我國惠民保第一家,其退出引起業界關注。
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告訴《健聞咨詢》,2022 年平安養老就明确退出了該省的惠民保業務," 平安的份額沒那麽高,公司很市場化,從市場化的角度來講,既然不能量化成盈利,就不做了。"
而退出也有另一層政策原因。2023 年底,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最新《養老保險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要求,養老險公司應當走專業化發展道路,聚焦養老主業。而具體到惠民保這項業務上,就是養老保險公司不再被允許經營惠民保這類短期健康險,限期三年。
這也意味着,不光是沿海該省,全國各地的惠民保項目中,養老保險公司都将在未來三年内撤出。
雖然惠民保暫時賠錢,不過一旦把眼光放長遠,保司略感寬慰的是:或許它能成爲一筆 " 長期主義 " 的投入。
平安養老一手打造的深圳故事,讓不少保司對此深信不疑。
回到 2015 年,深圳以 " 政府重疾險 " 的名義确立了一種商業型大病補充醫療保險,那正是惠民保的雛形。此後,2015 年 ~2022 年,這款産品都是由平安養老深圳分公司獨家承包。
獨家承包的 8 年間,這款産品每年的實際理賠率都超過 100%,但平安養老深圳分公司一路持有,直至今日。對平安養老來說,惠民保産品不賺錢,但背後另有考量。
劉銳曾在平安工作多年,他發現,雖然經營深圳惠民保年年虧本,但是這款産品在巅峰時有 800 多萬的參保人,這就意味着超過一半的深圳人關注了平安養老的微信公衆号,下載了平安一賬通 APP,成爲了平安養老的客戶。
客戶數量的多少,往往代表着商業可能性的大小,意味着保險公司有機會将更多的産品賣給他們。所以從獲客成本的角度來看,平安養老做了一筆劃算的買賣。
這在業内稱爲 " 二開 " 産品。
2022 年 8 月,中國人保 ( 601319 ) 副總裁、人保财險總裁于澤在中國人保 2022 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就表示,人保正在開發上線與惠民保互爲補充的住院醫療津貼險、重疾險、學幼險、個人家庭綜合保險、服務型家财險等 " 二開 " 産品,截至 2022 年 6 月末惠民保 " 二開 " 項目的保費已累計突破了 5000 萬元。
南方某市的惠民保産品背後的保險公司也有類似的思路。在該地惠民保産品的公衆号上,針對沉澱着的該地惠民保産品的用戶,保險公司們開發了一款叫做少兒版的産品,主要針對該地的未成年人。
" 雖然這款産品賣的怎麽樣尚不清楚,但這件事說明,保司的确有在嘗試開發惠民保項目的後續價值。" 張鳴說。
在北京的李欣,打的也是這個算盤。他用假設來舉例,如果一家保司在成都,跟華西醫院關系又很好," 别說賠付率 102%,賠付率 120% 我也敢幹。因爲公司能通過這些業務的信息和數據,與華西的資源相結合,在健康管理、慢病幹預等其他領域獲取的利潤會非常高。"
這邏輯是否熟悉?
這種先虧錢做大客戶池,再長線賺錢的模式其實并非近日獨有,因近年來一衆互聯網公司的燒錢大戰,早已變得更爲人熟知。保司不過是在暗處再玩了一遍。
成本難控,保費難得
對保司而言,惠民保不是童話故事,是真金白銀。
一頭紮進惠民保業務的漩渦,如今各家已經嘗到了一言難盡的滋味。
以惠民保 " 優等生 " 浙江來說,業界皆知有一套惠民保可持續發展的 "5597 指标 " ——全省投保人數穩定在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的 50% 以上,平均投保年齡低于 50 周歲,資金賠付率達到 90% 以上,續保率達到 70% 以上。按浙江算法,高參保率和高賠付率能在一個階段裏,實現省内惠民保項目 " 保本微利 " 的平衡。
但參與保司執行下來發覺:" 保本微利 " 的平衡是高難度動作。" 保本微利 " 也并非指在完成 90% 的賠付率之餘,剩下的 10% 都是保險公司們的純利潤,實際另有深意。
張鳴長期關注惠民保相關業務,也負責過一些惠民保産品,她向《健聞咨詢》直言,任何一個惠民保項目需要相當的 " 綜合成本 ",包括産品的宣傳與營銷費用、銷售費用、人力成本等等 …… 這些是一款保險産品在推向市場過程中無法繞過的剛性支出。
當剛性支出和賠付率相加,若還沒有超過 100%,才能判斷惠民保沒有虧本,甚至可能有一定利潤空間。但是對于不同的惠民保産品來說,剛性成本多少爲宜,業界沒有統一的标準,全靠各保司自己。
除了擔憂成本,高賠付率懸在保司頭上的另一把劍。不少惠民保項目要求賠付率高達 70%~90%,政策出台後不久,劉銳就觀察到保司裏 " 有趣事發生 "。
在惠民保業務從業多年,劉銳笑說,當時高賠付率的要求逼得保司裏,一時間出現了一些違背市場直覺的現象——保險公司瘋狂主動給參保人打電話。" 爲了達到賠付率,上趕子找參保人進行賠付,非常着急,還找不到。"
不過,一名衛生政策領域研究人員對此發出诘問," 普通商業保險的賠付率相對較低,約爲 49%。但惠民保同樣作爲一種商業保險,卻要求 90% 以上的都得賠付出去,這合理嗎?"
《健聞咨詢》了解到,南方另一市的惠民保産品一度發現 " 入不敷出 " 後,便在次年針對理賠責任相關條款進行了調整,以期實現理賠率的控制。但張鳴分析說," 控賠 " 調整極其複雜隐蔽,通常并沒有直接調整賠付率,而是是暗中調整了賠付門檻,不會讓參保人直接察覺。
而前述研究人員所指的關于賠付率是否要調整,業界至今沒有結論。
錯覺
不過有一事被業界诟病:" 都在賠本 " 也是一種被營造出的錯覺。
多名從業者直言,現在行業内惠民保虧錢的聲量太大,但有相當一部分惠民保項目在不聲不響的盈利。
" 運營不善,導緻賠爆了的惠民保産品肯定會經常出來抱怨,這會讓行業形成一種錯誤認知。" 張鳴很堅定,至少在當前階段,惠民保還沒有走到參保人全是大病體,健康人全部脫保的 " 死亡螺旋 " 絕境。
從全國來看,惠民保現在仍處于發展階段,大的保司會同時參與多地業務。對于這類大型保司來說,随着參保人數和參保項目的增加,其運營邊際成本是遞減的,如果有保司在一地虧損,那麽隻要其他地區是盈利的,總體仍能盈利。
惠民保在小城市反而容易盈利。張鳴說,越大型的惠民保項目,政府要求越嚴格,準公共品屬性也就越強,反而越難實現盈利。而對于那些出現在小型城市的,規模比較小,商業性比較強的惠民保産品,反而更容易實現盈利。
以浙江爲例,這是屬于頭部的參保數巨大的惠民保項目,本身保費收入就非常高,而強政府背書又能幫助節約不少成本,所以在留下的綜合成本率空間不到 10% 的情況下,共保體們依然有機會實現 " 保本微利 "。
所以倒推回來,對于其他的惠民保産品,或許難以複制這樣的經驗。上述惠民保行業人士表示,如果一款惠民寶産品的賠付率能夠控制在 60%~70%,然後留下 40%~30% 作爲綜合成本,粗略估計應該是足夠的,不至于成爲一樁賠本買賣。
追求盈利是保司的天性使然,也是商業必然。眼下,保司在戰戰兢兢中盼着惠民保不要虧損,或是虧損能晚點來。
" 你首先要想清楚,你做惠民保的目标究竟是什麽?" 李欣說。
(應受訪者要求,李欣、張鳴、劉銳均爲化名。)
「注:死亡螺旋,簡單理解即買保險的人越少,保費就越高;保費越高,買保險的人就更少。指的是一種導緻保險産品最終走向失敗、虧損的過程。」
參考資料:《2023 年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知識圖譜》
李琳、嚴雨程|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