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砺石商業評論,作者|周董石
在媒體報道中,我們經常看到有關華爲的溢美之詞。華爲的技術、華爲的産品、華爲的管理,幾乎每一項都是行業标杆、學習樣本。
但華爲太大了,大到我們很難窺探全貌;華爲可學習的地方太多了,多到我們很難捕捉到真正的精髓。
但 " 人才 " 是公認的企業發展的最關鍵要素,而高管團隊又是人才中的人才。所以我們試圖從 " 華爲高管 " 這一視角出發,來探究華爲的成功範式。
以空間換時間
翻看華爲董事會成員,除了擔任董事長的梁華,其還有 3 位副董事長,他們分别是徐直軍、胡厚崑與孟晚舟。與大多數企業 " 挂名 " 副職不同,這 3 位卻是華爲真正的實權人物,他們的另外一個身份是華爲的輪值董事長。
董事長之下是掌管華爲王牌業務的幾位常務董事,他們分别是分管 ICT 的汪濤,分管華爲雲的張平安,分管智能終端的餘承東以及分管制造部的李建國。
接下來的 9 位董事,他們多是華爲關鍵職能 / 業務部門負責人。值得一提的是,華爲締造者、精神領袖任正非也在此列。盡管他是華爲 CEO,但在董事會的職級并不高。
17 名董事會成員履曆各異、分工不同、年齡更是相差懸殊,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中所有人都是 1999 年之前入職華爲的。
換言之,華爲的每一名董事會成員都在華爲工作了至少 24 年。1990 年入職的胡厚崑,更是在華爲工作了 33 年。
除此之外,這 17 名高管全部來自于國内院校,沒有一名海歸。對于一家以技術見長,且長期研發投入高居全球前五、國内榜首的創新研發企業而言,這着實令人意外。
将人才留下并長久服務公司,并不是華爲首創。在日本,很多企業采用終身雇傭制,但除了早期有助于培養員工精益主義、匠心精神外,後期官僚主義也嚴重影響了年輕人的晉升空間。而相比歐美那些長青的百年企業,30 多歲的華爲又略顯年輕,不具有太多可比性。
很難找到與華爲高管團隊相似的樣本。如果一定要找一個,或許它與亞馬遜有幾分相似:盡管自 1995 年成立以來,亞馬遜業務不斷多元,但最古老、最核心的團隊卻十分穩定,始終都在貝索斯的周圍。
華爲高管模式,向我們釋放了一個 " 以空間換時間 "" 最終赢得空間 " 的正向經營範式。它包含兩層内涵:一是企業持續突破,能最大程度曆練、鍛造員工戰鬥力,并爲其提供更大機會與空間;二是通過更高效的組織管理機制,華爲長期留下了最具戰鬥力的員工,最終他們會反哺企業。
從 1987 年創業至今,華爲大緻經曆了四個成長階段,分别是:1987-1995 年,創業階段,華爲由代理業務成功轉型爲自主品牌;1995-2000 年,國内發展階段,成爲國内領軍企業;2000-2010 年,海外高速發展階段;2010 年至今,由 CT 走向 ICT,由 2B 走向 2B+2b+2C,成爲國際領先企業。
在具體業務上,華爲由最初的通信技術拓展到信息領域,并布局了手機終端、雲計算、汽車服務等産品業務線 .......
華爲的每一次業務突破,也都能帶動員工成長進步。孫亞芳曾用 7 年時間晉升爲華爲董事長,徐直軍隻用了 2 年時間便升任副總裁,并在推動華爲進軍 IT、手機智能終端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跟随華爲一路拼殺,轉戰無線、手機、汽車業務線的餘承東,也在華爲功成名就。
伴随業務發展,華爲組織機制也在不斷進化。從最初總裁辦公室會議制度到 2004 年成立 EMT 主席輪值制度,從 2011 年施行 CEO 輪值制度到 2018 年升級爲董事長輪值制度,華爲創新型組織管理機制,不斷将 " 最能打 " 的員工送到最合适的高位。
以業務鍛造人才、賦予員工最大的機會,以組織機制留住人才、發揮員工最大的價值,以空間換時間的華爲,最終爲自己赢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分權、協作,釋放機會與空間
2016 年 10 月底,美國 CNBC 電視台《亞洲經營者》欄目在深圳采訪華爲輪值 CEO 胡厚崑時,探讨了華爲快速發展的原因、創新、業務策略和管理等話題。
在談到如何吸引優秀人才到華爲時,胡厚崑的答案是:吸引人才的最好手段是機會!
在華爲,員工最不缺的似乎就是機會,且自上而下都是如此。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華爲精神領袖任正非的主動放權。
1992 年加入華爲的孫亞芳,不算華爲元老,但卻晉升最快、最具傳奇色彩。
在華爲早期極具戰略意義的 "C&C08" 大型交換機研發中,孫亞芳在資金等核心問題上爲華爲貢獻頗多。憑借出色的表現,任正非很快将華爲市場部交到了孫亞芳手上,這讓她有了更大的施爲空間。
但這段時間,在通信領域逐漸站穩腳跟的華爲卻出現了一些問題。随着早期創業者職位升高,一部分人開始懈怠、進取心減弱,這既壓縮了廣大中層的晉升空間,也影響了整個團隊的積極性。
孫亞芳站了出來,瞬間轟動了整個行業。她帶領市場部員工在 1996 年春節前夕的述職會上提交了兩份報告,一是工作報告,二是辭職報告,導演了一出 " 市場部集體大辭職 " 戲碼。借此,孫亞芳開創了華爲員工能上能下、工資能漲能降、先辭職後就業的先河。
1999 年,孫亞芳晉升爲華爲董事長。2007 年,爲重新激活組織活力,孫亞芳又一次主導了 " 換工号 " 運動。工号爲 001 的任正非與董事長孫亞芳帶頭辭職,孫亞芳還說服數千名員工 " 下崗 "。盡管他們絕大多數實現了 " 再就業 ",但華爲員工上下流動的空間再次被打破了。
至 2018 年卸任,孫亞芳在華爲董事長任上幹了 20 年,華爲兇狠的市場打法被延續下來。這段時間,華爲的經營模式被奉爲 " 左非右芳 ",任正非是華爲的造夢人與呐喊者,孫亞芳則是華爲的鋪路人與實幹家。
在 " 左非右芳 " 模式外,華爲還有一台 " 三駕馬車 " 高層管理機制。
2011 年 4 月 18 日,華爲開始施行 CEO 輪值制度,由當時三名副董事長(郭平、徐直軍、胡厚崑)輪流擔任 CEO,每人輪值半年。
這一制度起源于 2004 年華爲開啓的 EMT 主席輪值制度,不同的是,彼時是 8 位領導輪流執政。至 2018 年,華爲輪值 CEO 制度再度升級爲輪值董事長制度。
在孟晚舟擔任輪值董事長前,郭平、徐直軍、胡厚崑是雷打不動的三人組。他們工作各有側重,郭平兼任财經委員會主任,徐直軍兼任戰略與發展委員會主任,胡厚崑兼任人力資源委員會主任。
以徐直軍爲例,他長期是華爲戰略業務層面一把手。任正非曾半調侃地評價徐直軍," 是隻狡猾的小狐狸,總能先于他人聞到機會。"
實際上,徐直軍對業務敏感,更多源于他對業務的專注力與掌控力。
1993 年加入華爲的他,一年後便開始負責華爲至關重要的 "C&C08" 交換機智能平台項目。
1995 年,他又擔任了智能業務部的總經理,劃歸華爲 2 号人物鄭寶用麾下。也是這一年,華爲決定開拓俄羅斯業務,徐直軍被提拔爲副總裁。此後數年,徐直軍帶領餘承東等一衆幹将,将華爲無線業務不斷推向海外,最終成爲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
在無線之外,徐直軍還是說服任正非進軍手機終端的高層之一,而最初任正非對手機業務是抱有懷疑态度的。
2013 年,華爲在通信業務之外大舉押注 IT 企業業務。面對(企業業務規模)幾十倍于己身的思科,徐直軍先是從對手最薄弱的中國市場做起,很快站穩了腳跟。得益于此,華爲由 CT 快速走向 ICT。
近年,随着華爲在雲計算、終端業務領域不斷向外延展,徐直軍将很多精力放在戰略與方向的把控上:堅定華爲 " 不做什麽 "。
對于雲計算,徐直軍堅持不碰數據、不碰應用、不做股權投資三大原則。用他的話說,華爲不做投資是不想讓 " 親兒子 " 跟合作夥伴競争。
而對于汽車業務,徐直軍反複強調華爲不造車," 中國不缺一個華爲品牌的汽車,缺一個真正擁有核心技術,真正值得信賴的汽車産業零部件供應商。"
當然,并不是每個華爲高層都如徐直軍這般專注 " 搞事情 "。兼任人力資源委員會主任的胡厚崑,更像是華爲的 " 一張臉 ",很多時候充當 " 對外發言人 " 角色。
2014 年,華爲在心聲社區發布了胡厚崑出席達沃斯論壇的視頻,被看作華爲實施輪值 CEO 制度以來的首次對外 " 形象公關 "。
近年,面對外部不合理的制裁,胡厚崑一方面坦言壓力、直面困難,另一方面據理力争、搖旗呐喊," 時間将會揭開虛僞的面具,陰霾過後陽光必然普照。任何艱難困苦,都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 這些言論,爲華爲赢得了理解與尊重。
而三人組中最爲低調的當屬郭平,這位從産品經理成長爲輪值董事長的華爲 1 号員工掌舵财經委員會,對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企業風險進行宏觀管控。
2022 年 4 月 1 日,郭平不再擔任華爲輪值董事長,轉任華爲監事會主席。同一天,孟晚舟接下了華爲輪值董事長的空缺,并撿起了 CFO 老本行,華爲新三駕馬車繼續高速行駛。
其實,不管是 " 左非右芳 " 模式,還是輪值董事長機制,都能避免權力過于集中、充分培養新接班人,以及提升團隊作戰能力。這些機制,一直是行業學習的标杆。
灰度管理,能打硬仗
華爲最值得稱頌的地方,還在于它能在規則内找到一門 " 超越 " 規則的管理藝術——灰度理念。
灰度理念内涵豐富,在絕對的黑與白之外,還可以引申爲在經營管理中抓大放小、容忍不完美、允許不同聲音甚至是反對意見 .....
任正非是灰度管理最忠實的踐行者、最娴熟的駕馭者。他曾說:我罵誰,是愛誰。餘承東被我罵得最多,你看他,太瘋狂了!我們不能以表揚爲主,管理要有灰度,矯正不正确的地方,讓他走上正确道路。
這種灰度不僅局限于上級對下級,任正非本人也會因不夠專業而被下級灰度 " 嘲笑 "。
2012 年,在一次民主生活會上,有人提議對任正非進行評價并投票:老闆懂技術嗎?有 7 人投否定票;老闆懂市場嗎?又有 7 人投否定票;老闆懂管理嗎?還有 1 人投否定票,這個投反對票的就是徐直軍。
涉及灰度管理的例子在華爲比比皆是,尤其在餘承東身上表現得最爲明顯。
媒體人曾問徐直軍,如何看待餘承東所說 " 在 3 年内超越蘋果和三星 "。徐直軍從容答道," 這個問題,我問過餘承東,他的本意是在中國市場超越蘋果和三星,是媒體漏了定語。但我和任總堅信不是媒體忘了寫‘中國’,是他沒說。當然,怎麽超越是他的事情,我不知道。"
诙諧的言語中,不失提醒與鞭策,這就是灰度的魅力。
就連餘承東也承認," 我是一個有缺點的人,性格東沖西撞,所以一不小心就樹敵了,給團隊也帶來了不少麻煩。"" 任總給我擋過很多箭,否則我沒有今天的機會。"
他甚至坦言," 很多時候,很多人都說我快犧牲了 "。自己加入華爲并堅守奮鬥幾十年,是 " 因爲華爲有一個偉大的老闆。"
但從根本上說,這是華爲灰度管理文化的勝利。
這不隻是口頭說說,灰度管理已經融入到華爲的組織管理與文化中,并在關鍵時刻,能決定一個人、一項業務的生死成敗。
1993 年,剛加入華爲的餘承東深度參與了交換機研發工作,并因成績優異被提拔重用。
但餘承東不甘于此,此後他另辟蹊徑、大包大攬,又創建了無線電通訊部門,瞄準了 3G 基站,但當時多數人并不看好。
一片質疑聲中,任正非拿出了華爲近一半的研發經費,送到了餘承東手上。
帶着這份沉甸甸的希望,4 年後餘承東做出了 3G 基站。但 2003 年,迫不及待 " 殺 " 向歐洲市場的餘承東,卻迎來了滑鐵盧。原因是華爲名氣小,3G 基站在得不到有效驗證的情況下,很難打開局面。
餘承東失敗了,但他沒有氣餒,而是一門心思想如何打敗既有的強大對手。他發揮了 " 瘋子 " 本性:要想彎道超車,就必須研究更先進的分體式基站。
他遇到了更大的阻力," 上一個項目已經耗光了家底,又要來一個相似項目,瞎折騰!"
換在非黑即白唯結果論的企業,餘承東不僅通不過新提議,還要對既有項目的失敗負責。
但秉持灰度管理的任正非還是容忍了他的錯誤,決定再賭一把。
很快,餘承東的分布式基站又做出來了,還獲得了 2008 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借助這個項目,餘承東不僅拿到了訂單,還打開了歐洲市場。2012 年,華爲與歐洲 15 大運營商中的 12 家簽下了訂單,在歐洲無線通訊市場的占有率高達 33%。
正當華爲基站在歐洲搞得如火如荼之時,餘承東被任正非緊急調回國内,擔任終端公司的董事長兼總裁。
光鮮的職位掩蓋了華爲終端業務的頹勢,2010 年華爲手機的銷量隻有 300 萬台。
但任正非堅決要用餘承東," 就讓餘瘋子去搞黑與白,我們多做點灰度,正好對沖。" 這句話其實可以反過來聽,華爲前期做了太多灰度,導緻手機銷量不行,如今隻能靠 " 餘瘋子 " 去搞黑白了。
相同的業務,不同的用人策略,展現的依舊是華爲的灰度管理。
上任伊始,餘承東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怎麽把手機造出來、賣出去,而是先把華爲手機的命給革了。2012 年,餘承東砍掉了大量的貼牌手機,緻使出貨量減少了 3000 萬台。這種激進策略不僅導緻營收大降,還引發了一衆元老不滿,一場 " 倒餘運動 " 就此開始。
很快這場 " 讓餘承東下課 " 的官司,打到了任正非那裏。雖然任正非選擇了堅定支持餘承東,但也将餘承東推到了風口浪尖。
最終餘承東隻能以 " 華爲手機三年内成爲世界領先手機終端産商 "" 銷售目标一年翻三倍 " 的口号,堵住衆人的悠悠之口。此後在接連兩款手機失敗後,2013 年餘承東憑借 P6 打了一場翻身仗。
但這個階段,華爲又陷入 " 線上與線下 " 的兩難選擇。彼時,主打電商渠道的榮耀已經打開了局面,榮耀四核與榮耀 3 不僅銷量可觀,單機利潤也做到了極緻。
加之爆紅的小米爲線上模式帶來了更大确定性,華爲高層開始考慮放棄華爲品牌,主打榮耀。
對此,餘承東堅決反對。在接連溝通無果後,餘承東給任正非寫了一份正式報告,闡明華爲不應該放棄線下市場,不應該放棄華爲品牌。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華爲的追求是超過蘋果、三星,而不是成爲下一個小米;二是諸如蘋果、三星等高端機主要都是在線下賣的,華爲不應該放棄自有品牌。
最終,任正非對放棄華爲品牌行使了否決權。餘承東直言," 任總很少行使否決權,他救了我一命。"
2018 年,華爲手機銷量破 2 億台,成爲中國第一。2020 年 4 月,華爲手機市場份額超越三星,成爲世界第一。
但很快形勢急轉直下,在國外勢力幹預下,華爲芯片生産鏈被卡死,華爲手機不能搭載 5G 上市。然後是榮耀出走,高居第一的華爲終于跌落神壇。
但華爲最終還是将自己的 " 華爲 " 手機品牌保存了下來,這是一個偉大的火種。
及至 2023 年 8 月 4 日,餘承東在深圳召開新聞發布會直言," 經過了艱難的 4 年,回首望去,輕舟已過萬重山。"25 天後,華爲 Mate60 Pro 開售,麒麟芯片已回歸,手機網速重回 5G。
此時再回頭看,餘承東那份決定華爲手機生死的報告,是多麽寶貴。從這個意義上說,既是任正非救了餘承東,更是餘承東救了華爲手機。
而這一切,都是華爲灰度管理模式的勝利。這種灰度,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包容了華爲高管的缺點與不足,并激發他們超強的戰鬥欲望。
華爲處處有心聲
我們都知道,心聲社區是所有華爲人暢意表達想法的場所。但其實,心聲社區也是華爲高管們唇槍舌劍、行使話語權的所在。
以任正非爲代表華爲高管的多次戰略發聲,都在這裏響起。
2011 年,華爲研發員工集體聲讨食堂飯菜貴且難吃的舉動引發高層關注。徐直軍親撰《告研發員工書》,以 " 研發人員不要做葛朗台式人物 ",痛批了這一行爲。很快,這篇文章傳遍心聲社區,被華爲人奉爲 " 四大名著 "。
2023 年 3 月 31 日,任正非在華爲内部簽發了一份《關于華爲不造車的決議》的内部文件,強調 " 華爲五年内不造車 "。
随後,不少人在心聲社區看到了餘承東的發聲," 對一個行業,隻有深入的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标記一下,若幹年後,再來看吧!" 盡管這條帖子很快被删除,但足以展示心聲社區的魅力。
實際上,心聲社區隻是華爲開放透明管理機制的一個呈現。在華爲,處處有心聲。
2000 年末,爲解決優秀人才流失問題,任正非召開了一個高管會議。任正非首先強調," 華爲人員結構過于虛弱,需要引進新人,以激發企業内部活力 "。
面對老闆提議,徐直軍則直言," 華爲當前更需要保持現有人員穩定,減少員工熟悉工作時間,提高市場部工作效率 "。胡厚崑也認爲," 無論是研發還是市場,都應該保持人員穩定 "。
孫亞芳也給出了更爲實際的建議," 華爲人才流失已成事實,讓優秀人才在内部選擇更适合的崗位,而不是離開華爲。"
各方最終推翻了任正非 " 空降高管 " 的提議,但任正非沒有不滿,也沒有辯解。這或許也是如今華爲董事會成員至少在華爲幹了 24 年以上,且清一色國内院校畢業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一次,外部企業家來華爲訪問,徐直軍曾當着任正非與外部企業家的面說:老闆懂什麽管理,我們的變革 IPD,他就知道那 3 個英文字母。這個案例被傳得沸沸揚揚,凸顯出任正非的大度以及徐直軍的率直。
但其實徐直軍還有後半句," 老闆不懂 IPD,但他堅定不移地讓懂行的人推行,曆經 14 年變革,這個巨大的管理工程才有今天的成就 ......" 除了任正非的大度外,這句話其實更能看出徐直軍對任正非的尊重。
在華爲,表達心聲似乎不是爲了制造争議。它更像一種觀點、态度的釋放,目的是爲了高效觸達問題本質并找到答案。
透過這些例子,我們能看到華爲高管并不是任何時候都認同任正非的觀點,相反很多時候他們的心聲截然不同,更會産生激烈交鋒。華爲的高管們也都了解任正非很多時候 " 不夠專業 "" 都在務虛 ",但所有高管都尊重他、支持他、離不開他。
在文章開始,我們曾說華爲是 " 以空間換時間最終赢得空間 " 的成功典範,但華爲的空間不僅是指業務帶來的發展空間,還包含以任正非爲首華爲高管共同打造的灰度理念下的協作空間、戰鬥空間以及心聲空間。
所有這一切,讓華爲打造了最穩定高效的高管團隊(包含本文未有提及監事會成員、以及那些退休且依然爲華爲發光熱的老人),而他們又鑄就了獨一無二的華爲。
參考資料:
《華爲組織力》
《最人物》:瘋子餘承東,撐起華爲的野心
《威爾克通信實驗室》:徐直軍、胡厚崑、餘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