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芒果 TV 上線了根據豆瓣原名小說改編的都市劇《裝腔啓示錄》。
該劇是個僅有 14 集的小短劇,目前已經全部完結,可以放心追。它圍繞紅圈律師女主和投行男主,展現了北京 CBD 當代打工人的衆生相。
文化資本
由于本劇聚焦強調衣食住行都要拿得出手的傳統精英行業 (指金融、律師、咨詢等傳統行業,而非互聯網這種短袖拖鞋上工位的新興行業) ,裝腔作勢成了串聯起本劇的主題。
開場戲中,女主男主在出差的飛機上就香水的品味一番搭讪,女主在酒吧就威士忌的品味和裝 X 男見招拆招,女主對甲方愛吹噓的海派律師盡力捧場,以及女主爲讨另一位甲方大佬中年老闆的歡心、苦學茶道和書畫鑒賞,無一不表現出對中産階級盲目追求文化資本的嘲諷。
女主對 " 腔調 " 的迷戀固然來源于少年時代對文藝青年的迷戀,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來源于白領中産的屬性——在消費主義世界中,消費作爲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可以幫助展示一個人的圈層;
雖然 CBD 的中産精英們沒法像真正的富豪那樣擁有讓人随心所欲的财富,但卻可以通過模仿上層的衣食住行和文化消費來重新定義自己的階級屬性。
通過擁有像富人一樣的品味,他們可以精神僭越富人。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在《區分:品味的社會批判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裏精辟地指出爲何 " 新錢 "、" 老錢 " 和他們之下的中産階級都熱衷于談論文化資本 (aka 都享受裝腔的樂趣) 。
布爾迪厄将資本分爲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文化資本并非單純憑借知識積累,而是靠 " 鈔能力 " 堆積起來的:上私立貴族學校要繳納高額學費,頂尖大學則需要人脈帶來的推薦信,文化資本是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轉化,而更多的文化資本則确保了未來能通過職業傳承更多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
換而言之,不是裝腔作勢的人本身多麽優雅、高貴、清高(不談論錢),而是他們通過談論文化的方式來談論金錢。
《裝腔啓示錄》也因此寫出了中産的脆弱易碎。
女主讨好的富一代大佬馬其遠可以曬的皮膚黝黑,穿 T 恤、騎共享單車、喝街頭羊肉湯而無損身份,隻會爲他赢得一句 " 接地氣 " 的美譽,财富會自動爲一個人的穿戴吃喝正名。
而女主這樣的青年乙方律師,隻能通過花呗分期咬牙買一些奢侈品在甲方客戶那裏裝點門面,然後爲了還消費貸在 CBD 繼續加班下一個通宵。
主角們 " 乙裏乙氣 " 的故事說明了,盡管他們努力模仿上層的格調,但殘酷的事實是,人是沒法通過模仿富豪消費從而成爲富豪的。
從《燒馬棚》到 " 燒倉房 ":北美到東亞的源流演變
在虛無的消費文化折磨下,人渴望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聯結。
本劇就是講了男主做爲一個海王,女主作爲一個過去情感受傷的獨立女性,如何在前 8 集的試探和極緻拉扯的過程中,逐漸卸下内心高聳的防備。
在第 8 集确定關系後,認識到格調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最後 6 集變身兩個 30 歲上下寶寶小甜劇。
當然,女主并不是一開始就能看空自己對格調的迷戀。
她一開始的夢想是找一個富一代馬其遠那樣的大佬,在學習完他們全部的知識和腔調之後,成爲一個富貴而有格調的年輕寡婦,享受這個寂寞的人間。
因此,她在前 8 集也對大佬馬其遠極盡讨好之能,然而卻在馬其遠引用了村上村樹《燒倉房》這一故事後徹底清醒:
年輕的女孩子對于富者來說就是待燒的空庫房,大佬們在帶領女孩子見過世面之後又分手,看女孩子因爲物質上的落差而崩潰自毀,不同的毀滅有不同的樂趣。
許多觀衆對第 8 集《燒倉房》的引用表達了喜愛,因爲它描繪了大佬們的陰暗心思,給與了年輕女孩警告,更有文化氣息而顯得驚爲天人。
這确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母題改編,本集的劇情改編自村上《燒倉房》,韓國導演李滄東的電影《燃燒》也改編自《燒倉房》,而村上的《燒倉房》則改編自美國諾獎得主福克納的短篇小說《燒馬棚》。
福克納的《燒馬棚》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南北戰争中逃兵、窮白人爸爸因爲饑餓偷東西,被打斷了一條腿,因此對這個世界産生怨恨。
他對北方和家鄉南部邦聯都沒有認同感,自己雖然是白人,但因爲窮,也像黑奴一樣爲南方雇主做苦工,因此他對雇主稍有不滿,就會放火燒掉雇主的馬棚來洩憤。
在他某次密謀燒馬棚的過程中,他的孩子因爲良心不忍,去富裕的白人雇主那裏告密,導緻爸爸在縱火過程中被打死。
孩子跑了,既不要繼承父輩的血債和仇恨,也不要繼續受南方白人莊園主的壓迫,他私自逃跑,離開家鄉,跑向一個新世界。
村上的《燒倉房》則反其意而行之,将倉房拟人化,把燒倉房變成富二代由于空虛而謀殺邊緣化的女孩子的隐喻。
村上的短文核心是存在的意義,富二代因爲見識過世界、擁有的太多,所以感到人生無意義,隻能通過犯罪來尋求意義。
村上原文
李滄東的《燃燒》擴充了村上的隐喻,通過 " 手中無橘、心中有橘 " 和 " 小饑、大饑 " 來講存在與虛無的議題;
又根據二人的身份擴寫了韓國的階級批判、性别不平等,将倉房的隐喻做出豐富的層次,輕盈又有靈氣。
《燃燒》日光下的虛無之舞
《裝腔啓示錄》電視劇則繼承了倉房等于女孩的隐喻,但它索性将虛無的主題撇開,隻通過大佬和女主的身份設置性别與階級兩個視角,通過女主大段獨白直接說理。
這固然和當下的熱點議題很貼合,卻未免有些說教,又重新落入了身份政治的窠白當中。況且,階級理論和女性主義批判固然可以解決人生的一部分問題,卻無法消解存在的無意義本身。
平心而論,《裝腔啓示錄》對于燃燒這一母題的改編确實讓人眼前一亮,是近幾年難得一見的都市好劇,但也不能尬誇。作爲合格的都市劇、有趣的流行文學,和嚴肅文學相比,它并沒有營銷說的那般 " 驚爲天人 "。
除了李滄東珠玉在前,福克納《燒馬棚》的最初主題設定也顯得更爲超逸:相比三個東亞改編,福克納是四個作品當中唯一一個 " 下克上 " 的作品,也是唯一一個不把倉房 / 馬棚拟人化的作品。
在福克納的《燒馬棚》中,任何角色都不會被馬棚代表,不是他人筆下毫無能動性、隻能被動等待别人來燒的物件;燒馬棚作爲一種越界,僅僅隻是下層對中層表達不滿的手段。
當然,作爲一個不合法的手段,它受到了抵制,這個憤怒并沒有通過血脈傳遞到下一代,下一代通過出逃,得到了解脫。
福克納的《燒馬棚》以南北戰争爲大背景,自然包括了階級和種族的議題,然而故事本身又超越了種族、南北等身份。
窮白人男主既不忠誠南方,也不忠于自己的膚色,他自己的孩子更通過逃離連血脈家人都一并不要了。故事的角色有自己的身份,但卻并不止于此。
男女,黑白,老少,死活,就像福克納在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所寫的那樣: 我們祖先中出過州長還出了三位将軍而母親家族沒有任何活人都比死人強不過活人也好死人也好都不比其他的活人死人好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