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钛媒體注:本文來源于微信公衆号秋源俊二 (ID:QYJEQYJE),作者 | 秋源俊二,钛媒體經授權發布。
剛看了一下愛奇藝的财報,确實有點 too good to be true 的地步,不敢信!
一句話,憑什麽在内容成本這季度降低 17%,全年同比降低 19% 的情況下,會員訂閱數、MAU、Rev、ARM 全都 " 蹭蹭蹭 " 上漲。
其他如研發、營銷、研發這些 " 降本增效 " 就懶得看了,但内容投入降低,結果整了一堆好劇,這擱誰誰信呀。
此外,管理層在剛剛電話會上提到," 與去年同期相比,第四季度年卡會員的占比明顯增加。"
這意味着,消費者因某部劇而來,又随某部劇播完離開的情況,居然變化了。
在此之前,這個行業一直被诟病——爆款就是碰運氣、勞動要素(演員、編劇、導演)等成本,完全不可控。
行業毒瘤式的問題,解決了嗎?大衆怎麽不知道?
所以說," 好到讓人覺得特麽造假了 "。
那到底是愛奇藝會計粉飾,手段高明,還是最近運氣好,還是其他什麽原因,需要分析一下這背後的情況。
01 先看業務和财務數據
QM 數據顯示,近期數據非常不錯,無論是 DAU 還是 MAU。
看用戶時長,也是如此。
平均在 90 分鍾,和對手差距逐漸拉大。
看官方披露數據,也同樣如此。
日均訂閱會員數、ARM 等會員業務,好轉迹象明顯;
财務數據方面,顯示相關 Rev 都在漲。
而奇怪的是,成本已經連續下降了 5 個季度,尤其近 4 個季度,平均削減在 15% 以上。
所有,又一個疑問:憑什麽?之前搞内容的人是多麽廢物?
還是說勞動要素——演員們 / 版權方,因經濟危機,紛紛降價,大甩賣呀?
抑或愛奇藝玩起了「會計遊戲」?
02 再翻看 4Q22 劇集信息
不管怎麽說,很難解釋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畢竟流媒體産業,兩大困局——爆款看運氣、生産要素作爲強對手盤,溢價能力太強,是難以改變的大衆共識。
财務數據是滞後指标,甚至是可以粉飾的指标,那麽業務層面,是沒法造假的。
對于長視頻,可以翻看一下最近一段時間的劇集情況。
讓團隊稍微整理一下材料:
可能我不太看劇,但上面意思,基本是明确的,愛奇藝确實弄出了很多好劇。
上面是可以查閱的統計信息。
這些和财務數據,是可以交叉驗證的。
同時翻看了 23 年,流媒體市場的劇集 pipeline 情況,以古裝劇爲例(咱們不談懸案迷霧這系列)
同樣如此。
換句話說,愛奇藝的劇集儲備,明顯就比别家多,明年業績相對其他家來說,應該會更好一些,而且概率更高。
03 幾種猜想
愛奇藝這種業績,會計粉飾是不可能,畢竟好劇在那裏放着。
說爆款,那麽問題是,别家爲什麽不複制這些呢?挖演員、明星、導演、編劇呀。
群雄争霸才是正常呀,流媒體燒錢弄好劇,觀衆爽歪歪。
今天要說愛奇藝拍攝電視劇能力,有爆款秘訣,實現流水線工業化,擁有護城河,相信很多人是懷疑的,我也同樣如此。
但有一點似乎可以确定,目前這些流行劇,是不可能憑空出來的。
所以愛奇藝,應該可以再次回歸到投資者的視線中。這門生意,還是一門糟糕生意嗎?值得再次研究一下嗎?
如果相對可持續,是否應該重新考慮這一資産的定價呢?
這裏,回顧一下市場目前主流的解釋:
1、一種是爆款論,愛奇藝運氣好,但沒法解釋持續的運氣好,爲什麽劇集儲備那麽多?明顯明年愛奇藝憑借壓倒性的 pipeline,概率高出一兩個等級?
2、IP 論,這以某頭部券商的,他們認爲以迷霧系列開始,愛奇藝到了可以 IP 變現的階段。
這同樣經不起推敲。迷霧劇場,暫時還沒有那種長期變現的迪士尼、漫威等動漫工具人,免費打工仔。
所以,愛奇藝最近這些信息,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我個人的想法,可能和産業環境有關系。
在去年 12 月的時候,馬化騰曾在那次内部批評會中,講述 " 以前有些中不溜秋的劇,我們也願意投資,現在就要想一想了。"
這句話,代表着行業老二,有認輸的迹象。這個産業沒那麽多人,能玩動了。
企鵝的 " 認慫 ",代表業界不願意繼續燒錢,打無限戰争。
換句說,愛奇藝撐到了獨領風騷的時代。
過去的勞動要素的成本問題,随着競價者(騰訊視頻、芒果台、優酷)的退出,回歸到正常水平,甚至愛奇藝後期,對普通演員(非頭部)有一定議價權(類似芒果台的綜藝)。
關于迷霧系列劇場,後續可能在未來幾年後(在騰訊降低投入意願期),也應該不會有競争者來搶食。
這裏面會出現相關優秀的生産要素,如編劇、演員、導演等,會傾向于更有經驗的愛奇藝,而非選擇芒果、騰訊視頻合作。
其中的賬很好算,畢竟成功概率更高,收益更有保障,且賠率高。
秦昊、白宇、張頌文就是愛奇藝走來的代表,相對低價的演員,可以憑借爆款劇集,身價倍漲。這種榜樣的就是愛奇藝去和勞動要素議價的資本。
當然,關于說愛奇藝有爆款秘訣,我傾向于否。但相信它們長期内部的機制、劇集經驗,相較于其他流媒體平台,有一些比較優勢。
這條護城河,等待愛奇藝繼續證明。但可以肯定的是,愛奇藝值得投資者重新審視地看看,企業長期價值,需要再去看看。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