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泰坦尼克号》已經在内地第三次上映了。
區别于第一次上映時的影壇地震,第二次上映時的一呼百應,這次 25 周年的紀念版重映則顯得有點不溫不火。
重映一周,票房剛過 3500 萬,遠不及上線前網上翹首以待,呼朋喚友的熱切。
線下的影廳也能看出本次重映的疲軟,在排片率極高的上海影院,隻能看着傑克和肉絲對着空蕩蕩的觀衆席尬演。
提前一天預定某連鎖影城的 IMAX 黃金場,光秃秃的占座頁面讓人生出一種是不是系統卡 bug 的恍惚感。
怎會如此?
這可是《泰坦尼克号》,小李子的顔值巅峰,席琳迪翁的養老保險啊!即便上映過兩次,也應該有從未在影院看過的 00 後觀衆慕名而來,吸引一批新的年齡層的粉絲,更别提一些卡梅倫鐵粉、電影發燒友。
怎麽就有了英雄遲暮、明日黃花的凄涼。
也許必須要說,時代變了。
而《泰坦尼克号》每次上映所面臨的不同情形,正是中國電影業的時代映照。
1998 年 4 月,《泰坦尼克号》在中國第一次上映,一票難求,萬人空巷。
在當年的照片中,影院裏張貼的全是《泰坦尼克号》的海報,其宣傳口号 " 世紀末的船難,史詩級的愛情電影 " 搞足噱頭。
售票廳外排隊的不用想,都是大船的觀衆。
當時任最高領導人江澤民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對《泰坦尼克号》的肯定," 不要以爲資本主義就沒有思想交流的東西。最近要上演一部叫《泰坦尼克号》的電影 ......" 更是讓全國瘋了一樣撲入傑克與露絲的動人愛情中。
廣播和報刊沒有了後顧之憂,開始不遺餘力地全方位宣傳。電影院加急排片,有些電影院每天放 6 場,幾乎 24 小時不間斷放映。
電影宣傳車走上街道,開始大喇叭全城迅遊宣傳。
内地觀衆對這一 " 好萊塢爛俗愛情片 " 的觀念,也在領導人的首肯下發生轉變。年輕人但凡去影院看過一次,一定會有第二次。
它成了父母愛情的記憶,成全了不少愛情故事。
也成了一種話題,那一陣兒,縣城人們打招呼的方式也不再是 " 吃了沒 ",而是 " 你看了沒有?"。
票房上也可見一斑,在平均票價爲 15 元的 98 年,《泰坦尼克号》賣三十元,廣州部分影院甚至賣到 50,人們依然慕名而來。要知道,當時的城鎮居民月收入也不過 500 元。
除了自掏腰包的觀衆,單位也把《泰坦尼克号》的團體票作爲給公司員工的假日福利。不少 70 後、80 後回憶道:" 當年看了六七遍,其中有好幾遍都是家裏人單位發的票。"
網友的回憶
到最後,《泰坦尼克号》在中國收獲了 3.6 億元的票房奇迹,在中國電影票房史維持了十年之久。
而作爲一種 " 集體記憶 "、" 時代印象 ",《泰坦尼克号》在中國的爆火也與當時中國電影業的荒蕪有關。
在大船之前,70、80 後對電影的記憶通常要追溯到 " 廣場電影 " 時代。
那時周周都有露天電影在廣場上放,但放的幾乎都是戰争電影,《鐵道遊擊隊》、《上甘嶺》、《地道戰》等。等到他們中學時期,才能看到《少林寺》、《高山下的花環》這些比較新的電影。
當時電影放映員可是肥差
那時的電影院裏也經常貼出新上電影的海報,但兩三塊的票價對應當時三四十的工資,無疑太奢侈了。
九十年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讓中國電影的 " 好時代 " 徹底結束。
當時的電影制片廠,發行方式從中影統購統銷轉爲自主發行後不得不自負盈虧,直面市場壓力,
但市場是殘酷的,當中國電影進入分賬時代,好萊塢大片與國産電影同台競争,而中國電影制片廠水準還停留在八十年代,就面臨人才流失,入不敷出的問題。
《超人》與《第一滴血》
以長影爲例,3000 名員工加上 1200 名離退休人員,每年維持電影廠的正常運轉都需要 4000 萬人民币,一度生存不下去。
與制片廠處境一樣不好的是電影院,九十年代的電影院主旋律高奏凱歌,卻又幾乎靠國外大片救市。
1997 年,主旋律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取得超過 3000 萬人民币的票房收入,但上映後高達四分之三的政府包場才是其票房的底色。
最重要的是,VCD 的沖擊與盜版碟片的流行,打得電影院毫無還手之力。
自改革開放後,中國與世界接軌,人們像塊幹海綿一樣瘋狂渴求外界文化,中國就進入了盜版時代。
當時自香港傳來的盜版碟片滋潤了人們貧瘠的精神世界,也讓錄像廳成爲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九十年代,VCD 的普及則标志着全民盜版時代的來臨。
國産 " 萬燕 "VCD,世界第一台 VCD 機
當時 VCD 的價格已經被打下來,幾乎家家戶戶都有 VCD 機,可以在家看電影了。而等到需要自己買碟的時候人們才發現——原來這玩意也分正版盜版啊!
不用說,對比幾塊錢一張的盜版碟和幾十塊一張的正版碟,選便宜的就完事了。
與此同時,彩色電視機走進千家萬戶,人們習慣于吃完晚飯一家人窩沙發上看電視劇,就是想看電影,也能在電視上看譯者片,這就更沒有人去影院花那個冤枉錢了。
于是乎,中國大批電影院陷入沉寂,瀕臨倒閉,中國電影市場處在最低迷和最困窘的時刻。
直到《泰坦尼克号》的出現,它對當時電影院的意義不下于救世主,也給中國電影市場打了一支強心劑。
其後續影響包括且不限于街頭巷尾都在唱《My heart will go on》。
甚至 1999 年中國第一女 rapper 趙麗蓉老師在最後一個小品裏與席琳迪翁跨世紀同唱此名曲。
而進入新世紀後,一切都變了。
2012 年 4 月,泰坦尼克号沉船一百周年紀念日時,電影被轉制爲 3D 版再次上映。
宣發時,片方大打懷舊牌,發起了 " 我和泰坦尼克号 " 的故事征集活動,中國觀衆顯然很吃這一套。
微博和 SNS 平台上,"14、15 年前,你在哪看的《泰坦尼克号》?今天,你将牽着誰的手一起重溫經典?"、" 哥看的不是電影,是青春 " 等内容在電影未映之前就成爲網絡的熱門話題。
電影院網絡預售的零點首映電影票也是火爆無比,國内三千多家影院,幾乎場場爆滿," 欲購從速 "、" 又加場了 " 等字眼經常在衆多電影院的官方微博見到。
不少電影院還順勢推出 " 寫出愛的誓言 " 之類的活動。
觀衆寫在留言闆上的愛情留言
而在觀衆席上,90 後正式加入觀影隊列。
他們最大不過大四,很多都是還在上初高中,穿着校服的學生。
這次重映的火熱,讓大船從中國觀衆兜裏掏走了 9.7 億元,占全球票房的 43%。
爲此,國内媒體争相報道,推出了憶往昔的《泰坦尼克号》舶來記系列。
外國媒體也都驚了—— why?why?why?
《洛杉矶時報》、《華爾街日報》争相報道。
《華爾街日報》亞洲版還試圖發文分析爲什麽中國觀衆如此熱愛《泰坦尼克号》。
雖然解釋的狗屁不通,認爲 " 迎合了中國觀衆渴望‘仙女’撫摸的男性心理 ",但還是能證明《泰坦尼克号》在中國首次重映聲勢驚人。
要我來說,重映受熱捧的原因是《泰坦尼克号》把各方面平衡做到了極緻再加上當時國内的 3D 電影熱。
21 世紀,中國電影市場完成了從蕭條到繁榮的跨越,正是能打之年。
形式上,有張藝謀的《英雄》;主旋律的升級,有《集結号》;風格的擴充,有了《瘋狂的石頭》、《風聲》等。
可 3D 電影的發展趨勢卻顯然與電影市場的井噴不對等。
2008 年《地心曆險記》在中國的首次上映時,内地僅有 139 塊 3D 銀幕。3D 電影少,影廳少,是當時 3D 電影發展的現狀。
可當 2009 年底卡梅隆的《阿凡達》公映,高達 13 億的票房讓電影人眼紅,也讓 3D 電影火了。
一張 3D 電影票可以賣到 120 元,IMAX 則高達 180 元,在影院戴藍白眼鏡成爲了一種風潮,花錢買高價票的影迷更願意 " 享受優質體驗 "。
寒冬排隊與 imax 黃牛價
爲此,各地影院火速訂購 3D 放映機,增加 3D 影廳數量。10 年之後新建的影院,基本都以 3D 影廳爲标準,兼容 2D 格式,
很多縣城、農村的電影院甚至沒有趕上 2D 的班車,直接躍過 20 世紀進入 21 世紀。
到《泰坦尼克号》重映的 2012 年,中國的 1.1 萬張電子銀幕中有 7000 張可以放映 3D 影片。IMAX 3D 廳也迅速 " 擴招 ",2010 年還隻有 11 塊,2012 年已達到 112 塊。
電影産業結構升級,中國電影市場一舉進入 3D 時代。
那是電影院最好的時代,市場上,好萊塢的《變形金剛》系列、《複仇者聯盟》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讓 3D 成爲主流産品,國産的《畫皮 2》、《龍門飛甲》、《智取威虎山》等也跟上 3D 的趟。
卡梅隆想要的 " 好像我們在船闆上,和傑克與露絲共同經曆這場生離死别 ",也成爲《泰坦尼克号 3D》最好的注腳。
可等到 23 年的這次重映,《泰坦尼克号》卻遇冷了。
十年前,席琳迪翁還上春晚獻唱名曲,十年後,觀衆連哼都不哼了。
是故事吸引不了新觀衆了?是露絲的全裸畫面被剪了?還是人們對情懷疲軟了?
這次被剪了
我想都是,也都不是。
21 世紀第三個十年,電影進入工業鏈時代。
10 到 20 年間電影完成的技術力升級,到 20 年後行不通了。
從院線管理上看,上個十年人們還能體會到購票體驗的升級,線下購票變成手機 app 購票,掃碼取票成爲主流,可是現在還能有什麽變化呢?
從價格上看,上個十年還有 9.9 價格戰把人們從家拉到電影院,可是現在一張電影票動辄四五十,高達八九十,當年被價格吸引的那批觀衆如今買不起了。
從盈利模式上看,爆米花策略行不通了,雖然影城增加了周邊售賣、按摩機、娃娃機等配套措施,可是觀衆顯然并不買帳。
最重要的是,技術的上升并沒有帶來電影觀感的升級。
曾經《阿凡達》的成功,是電影技術的史詩級勝利,可之後,技術的進步便不明顯了。
李安的《雙子殺手》雖然用了 3D/4K/120 幀的高規格拍攝,但觀衆看的時候心無波瀾,還經常發生放映事故。
卡梅隆的《阿凡達 2: 水之道》籌備十年,用了動作捕捉、裸眼 3D 等高科技,卻無法再自己打敗自己。
口碑一塌糊塗
即便你現在搞什麽 4D 電影,7D 電影,但歸根結底,電影看的是故事,形式不說虛頭巴腦,也隻是起輔助作用。
再加上視頻平台和疫情對傳統電影業的打擊,電影市場疲軟,世界電影的情形都不好過。
這兩年電影院的情況有目共睹,類型單一,劇情拉胯,閹割嚴重,觀衆來影院圖啥呢?
《泰坦尼克号》吸引不到 00 後,是顯而易見的事。
對于他們而言,電影已經不是一種主流的社交手段了。
普通的電影,優愛騰就有,想看的電影,咱們隻能搞點不文明。
這兩年流行的是什麽?
是網飛,是短視頻,是短平快,而絕非是在影院呆三個多小時看耳熟能詳的泰坦尼克。
在這時,世紀末的大船無法在急速狂飙的時代繼續行駛,而鐵心支持的觀衆也礙于現實無法爲情懷買單。
也許這就是《泰坦尼克号》的悲劇,正像它的船難結局,我們早已知道,但仍會傷心。
設計 / 視覺:壯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