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間,網絡上驚爆男星劉文正不幸因病離世的消息。
一時間,各大公号、平台紛紛發文悼念。
沒承想,全民悲痛情緒還沒進一步發酵呢,劉文正卻 " 活了 "。
原來,這位前男星根本沒有去世,并且身體一直很硬朗。
這一大咖 " 死而複生 " 的場景,不禁讓桃想到一部 21 年前的電影——
馮小剛導演,葛優、英達、關之琳和唐納德 · 薩瑟蘭主演的《大腕》。
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世界電影大師泰勒,打算重拍影史不朽名作,爲了紀念這一創舉,他拜托助理露西找來攝影師尤優全程跟拍,打算順便出一部拍攝紀錄片。
不想意外發生了,泰勒不幸病危,在昏迷之前,他将自己的喪事拜托給了尤優。
于是,圍繞這場葬禮的盛大鬧劇開始了 ……
可就是這麽一部電影,卻被網友定義爲 " 超越了時代二十年 "。
爲什麽會這樣呢?
這就要從《大腕》中最核心的事件——葬禮開始說起。
電影中,泰勒曾問尤優,中國人的生死觀是怎樣的。
尤優回答,在我們這裏," 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死了,葬禮是喜喪 ",大家會喝酒慶祝。
泰勒迅速被中華民族的特有死亡觀給征服了,而且将喜喪理解成了 " 喜劇葬禮 ",并要求尤優給自己身後辦一個 " 喜劇葬禮 "。
尤優是葛優扮演的
泰勒病危後昏迷不醒,此時正是辦葬禮的最好時機。尤優找到人脈頗廣的王小柱,開足馬力,張羅起這個世界最大牌導演的 " 喜劇葬禮 "。
陳佩斯說過,喜劇的内核是悲劇。
《大腕》的故事,恰恰就是從泰勒這位名導病危這樣一個巨大的悲劇開始的。
要幫電影大師置辦這場盛大的葬禮,肯定會吸引無數目光。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流量有擔保,那麽接着,眼球經濟就該上場了。
爲了将泰勒葬禮經紀利益最大化,尤優和王小柱決定先爲葬禮找一個贊助方。
第一位出錢贊助的,是影視大鳄張總。
他的出錢條件很簡單,要求一位女演員帶資進 " 葬禮 ",而這位女演員正是張總下一步電影《潘金蓮》的主演,妮娜。
并且張總要求,整個過程中,妮娜都要以泰勒情人的身份,陪伴在遺體旁。
如果能在葬禮直播上給妮娜的 " 黑紗掀咯,拍三次特寫 ",再追加一百萬。
可惜,這個提議被一根筋的尤優給拒了。
張總這種 Old Money 的錢賺不到,尤優把目光投向了 New Money。
他們找到互聯網公司——搜狗。
New Money 顯然更具商業目光,他們打算将泰勒葬禮 " 打造成名優産品發布平台 "。
接着還能将葬禮包裝上市,用股民的錢辦葬禮,葬禮火了以後,再反過來升值股票。
當時,搜狐老總看了電影後,對 " 搜狗 " 這個名字大加贊賞,随後便成立了搜狗
可惜這樣一個點子,被泰勒的助理露西拒絕了。
露西是關之琳演的
找金主接連失敗後,尤優和王小柱終于打開了思路,他們決定以廣告分段承包的方式,把泰勒的葬禮賣出去。
于是,火熱的廣告招商發布會開始了。
可笑可樂。
可笑可樂對标的是可口可樂
澳拜客牛排相繼中标。
接着,是美乳霜。
報喪鳥啤酒也接連進場。
這裏揶揄的是報喜鳥
不僅葬禮上要安插廣告,整個 " 人機料法環 " 全過程都要塞上廣告。
泰勒的遺體要冷凍是吧,那冷凍使用的設備就能打廣告。
遺體要靈車運送吧,那整個靈車從頭到尾都給它貼上廣告。
此外廣告不僅要硬性插入,還要軟性展現。
泰勒不是國際大導演麽,那就請中國最好的演員," 北影廠彪子 " 親自上來打廣告。
電影中,彪子這段表演堪稱行爲藝術。
他聲淚俱下地趴在泰勒遺體模型上痛哭,大聲感慨:" 中國演員已經集體補過鈣了,可美國文藝界還沒有。"
緊接着,彪子小心翼翼地将一瓶鈣片放在泰勒身旁,讓他在下面接着補鈣。
既有感情注入,還輸出了品牌價值,把講故事和賣産品完美結合,不得不讓人拍手叫絕。
沒過多久,整個葬禮上的每一塊地兒都貼上了廣告。
現在萬事俱備,隻欠 " 泰勒之死 " 這股東風了 ……
任何作品都有時代精神的底色,《大腕》也不例外,它反映的,正是千禧年前後那個瘋狂的商業年代。
改革開放之後,拷在中國經濟身上的枷鎖,逐漸松開。
社會松動,思想解放,這點在商業活動中體現得尤爲顯著。
從 1979 年 1 月 14 日,《天津日報》第三版刊登中國第一條商業廣告開始,商業宣傳正式從神州大地上誕生。
到了八九十年代,商業廣告還和影視劇有機結合起來。
比如,當時熱播的情景劇《我愛我家》中,就有不少廣告植入。
在《我愛我家》第 87 集中,主角們用整一集的時間,給當時十分暢銷的萬燕 VCD 打了廣告。
from @鄭捕頭 整理
在第《我愛我家》85 集裏,在《大腕》裏扮演王小柱的英達,也幫美國電腦公司 DEC 介紹過産品。
from @鄭捕頭 整理
用影視作品來宣傳,并将産品特性融入劇情的方式,顯然更加 " 軟性 ",觀衆接受程度更高,銷量也就更有保障。
除了用廣告宣傳産品外,當時 " 瘋狂的企業家們 " 還有堪稱行爲藝術的操作。
電影最後,在精神病院内聚集的,全是一幫企業家。(背後的壁畫是雅典學院)
比如南德集團前董事長牟其中,就打算在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口子,讓印度洋的暖風吹進來,把中國的西北變成塞上江南。
還有富豪陳相貴搞的萬裏大造林,号稱要在内蒙古建大林場,預期收益豐厚,集資達數十億人民币。
這些假大空的口号,無疑帶來巨大的廣告效益。
李成儒在《大腕》中的瘋癫表演,已成互聯網名篇
然而,以上兩位,早已以詐騙罪锒铛入獄。
到了現在,廣告更是無處不在。
街道上無處不見的廣告橫幅;
公交車上随處可見的品牌 LOGO;
圖片來源:http://product.11467.com/info/4910015.htm
甚至在封閉的電梯裏,都能遇到社交 App 的廣告。
可以說,我們的生活,已經被廣告徹底淹沒了。
From @Go_sleep
如果說 21 年前,電影《大腕》中,泰勒葬禮上鋪天蓋地的廣告,有點 " 藝術來自生活,但高于生活 " 的味道。
那麽現如今,這種 " 高于 " 卻 " 恰如其分 "。
可以這麽說,在當時來看,《大腕》總結了改革開放前二十年的商業現象,并且這一現象在二十年後依舊普遍存在,因爲商業的規律亘古不變的,那就是 " 金錢至上,唯利是圖 "。
那麽,《大腕》中,難道僅僅隻讨論了 " 金錢商業 " 嗎?
在桃看來,顯然不是,導演馮小剛還拍出了所有藝術創作者的真實處境。
在電影中,泰勒在片場無論如何絞盡腦汁,都無法突破原作。
他數次直言,自己拍攝的都是垃圾,并且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緊接着,電影拖期,資方着急,害怕電影超出成本。
而且,更可怕的打擊随之而來,由于預算原因,制片人必須代表資方将泰勒換掉,找一個日本導演繼續完成電影拍攝。
但是,泰勒依然能拿到全額報酬,并保留署名。
這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無異于将自己的親生孩子過繼給他人。
血肉分割之痛,豈能坐以待斃?
可泰勒的抗議并沒有用,在創作焦慮與資方脅迫的雙重壓力下,他突然倒地,并在昏迷前,将葬禮托付給了尤優。
在劇中,日本導演的扮演者,是著名的五仁叔,添田武人
在電影史上,資方随意踐踏電影創作者意圖的事情屢見不鮮。
1993 年,才華橫溢的大衛 · 芬奇,執導了大熱科幻恐怖片《異形 3》,拍攝完成之後,電影制作方不僅奪走了芬奇的剪輯權,還将電影拼得稀爛。
大衛 · 芬奇憤而拒絕署名電影。
《異形 3》傷透了芬奇的心
同樣的事情,也曾在中國發生。2017 年 4 月,導演徐浩峰表示,将不署名自己導演的《刀背藏身》,拒絕承認這是自己的作品。
除了資方的碾壓之外,知識産權的侵害也在折磨着創作者們。
關于這一點,《大腕》裏有絕佳的體現。
當某 VCD 品牌以高價拿下泰勒葬禮的拍賣廣告時,尤優登上台搶過話筒,指出這些影碟機給了盜版生存的空間。
他大聲宣布,這條将無償獻給公益廣告," 打擊盜版,維護知識産權 "。
可惜,尤優的公德心落了空。
大導演泰勒 " 死而複生 ",他不僅阻止露西告訴尤優這一消息,還饒有興緻地看完了這場 " 葬禮鬧劇 "。
電影的最後,泰勒掏錢補了尤優的漏子,并且将這段故事拍成了電影,讓尤優出演男主。
電影也在一片皆大歡喜中落幕。
庫斯圖裏卡愛拍鬧劇,費裏尼愛拍狂歡。
《大腕》把鬧劇與狂歡,在中國電影中,落地了。
并且,最爲諷刺的是,在現實中,電影藝術家經常被商業 " 玩 ";
但在《大腕》中,商業實打實地被電影藝術家們 " 玩 " 了一把。
電影的故事早在 21 年前就結束了,可是電影中展現的種種亂象,卻在 21 年後,不停地上演着。
設計 / 視覺:壯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