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女孩在小紅書的碎碎念:" 自己被網上‘好好愛自己’困住,工資一到賬經個手,賺多少花多少,一點沒給自己留餘地,表面光鮮亮麗實則 0 存款,打算還是得攢一些。"
得攢,輕描淡寫的兩個字,透着省思和警醒,卻成了無數人默念的夙願。
如何降級消費、怎麽提前退休靠利息生活 ...... 豆瓣各種省錢,攢錢小組," 喪心病狂攢錢小組 " 更是以每 3 分鍾一條帖子的速度更新。
大家聚集其中自稱摳門男性女性,捧着以往覺得隻有屌絲才會買的大桶水,說着 " 我們摳不是因爲窮,我們就是摳。"
但想攢和攢到是兩件事,攢到過和存款越來越多也是兩件事,那些高儲蓄的人到底做對了什麽?什麽樣的攢錢手法更實際?操作性更強?
我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奇招,對待儲蓄的态度裏透着共性,更有自己也察覺不出的人生思考。
想攢錢到開始攢,總要有個暴擊
爲什麽攢錢?
不是說溫溫吞吞,腦子動念,消費不變的那種,而是真被觸動,有計劃且真攢到錢的動機。
26 歲的貝果,是因爲想買一款五六百的吹風機。
" 付款的時候,支付頁面跳出‘銀行卡餘額不足’。
我第一反應不是怎麽沒錢了,而是以爲銀行卡被盜刷,在我的印象中,卡裏至少還有五六千。"
她翻出賬單一條條複盤,180、190、280 的消費很多,刷的時候沒感覺,實際上花了很多。
住在家裏,做着 1 萬多文員工作的她,平時沒壓力,也沒真想過去攢,但這件事給她觸動很大。
95 後陳平的動機和貝果很像,她是因爲想買一台價值 12999 元的筆記本電腦:" 買不起一件很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對自己很憤怒,也很愧疚。"
買不起某個東西的消費無力,真的會觸發人心底的不安全感。
但爲什麽得攢?
我更喜歡知乎話題《存到十萬什麽體驗》裏的回答。
有人說攢到第一個十萬的時候,突然就不想接私活了,也不是完全不接,就是會有選擇,那種錢不多,事多的,就不想做了,會有一種自己時間更值錢的信念感。
還有人說,攢到點錢,情緒變穩定了,就比如剛畢業租房的事,當時被二房東坑,因爲押金和租金的事崩潰了很久,但現在幾乎沒有掉過眼淚,卡裏有錢,很多事就不會過于擔心,心裏賊穩。
還有個回答,我印象很深,她說沒存款的時候滿腦子隻有工作,但攢到第 1 個十萬,朋友偶然聊起想開桌遊店,她突然意識到自己是能合夥的。
存款隻是數字,但确實能帶來底氣,拒絕的底氣,選擇更多生活方式的底氣,那種滿含期待的暢想、不怕未知的勁,遠遠高于數字本身。
大家爲了能攢到錢,可以有多拼
怎麽攢?
攢錢這個賽道裏也有分類。
直觀點就像美國 FIRE 運動(指經濟獨立,提前退休)裏的 3 個流派。
一、瘦 FIRE:就是對自己狠,一切極簡,爲了獲得最大儲蓄,犧牲生活品質、幾乎砍掉所有支出。
這裏面典型的就是豆瓣小組 " 摳門男性聯合會 "。
某 90 後北京碼農:" 年薪 60 萬,全身上下沒有超過 100 塊的衣服。1000 塊的手機用了 3 年。"
某廣州天河區 CBD 甲級寫字樓的男士:" 自己理發 7 年,買個推子,4-6 個月自己推一次闆寸。"
類似的小組,還有個 " 女性摳門聯合會 "。
浏覽多了,你會發現這群人幾乎都是從報複性省吃開始,也會反複提及自己渴望的目标。
比如 26 歲的徐依依。
爲了迅速攢夠新房首付,和男友約定,每個月吃飯花費不超過 300,一日三餐全部在兩人租住的單間裏完成。
" 早飯土雞蛋,是男友老家帶來的,一次帶 100 枚可以吃一個多月。吃什麽菜,看冰箱裏有什麽,冷凍都是老家帶來的肉和魚,冷藏的蔬菜一周買一次,最重要的是午飯,我極少和同事一起出去吃,通常都是早上現做,帶飯,一般做一葷一素,會做雙倍的量,這也是自己和男友的晚飯。"
最常做的炒娃娃菜和香菇炒肉,不到 6 塊。
租住的單間 650,除去吃兩人基本沒什麽花費,就這樣堅持了兩年,不僅湊夠了武漢一套總價 83 的新房首付,還開上了一輛價值 20 萬的車。
2、肥 FIRE:在保持生活品質的同時,控制消費和欲望,靠多元收入和投資理财獲得足額儲蓄。
貝果就是這樣的人,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開銷,36 單存錢法,365 天存錢,52 周存錢法她都試過。
就是每天、每周、每月往固定賬戶裏存錢,一開始她還能做到,後面有時候忘了有時候沒有餘錢。
她就想到了另一個方式:花現金。
花現金的很多是日本、韓國那邊的家庭主婦,她們需要打理整個家的開銷,每個月都會提前分配好現金。
她選了日本主婦同款活頁本,一個放日常開銷,一個放存儲開銷:
" 很多銀行取現金要預約,上海娛樂性質的店鋪,大多不收現金,這些都會讓自己有意識減少娛樂行爲,更注重剛性需求。"
也有一批人,也用了類似的方式,就是每天給自己發 40 塊(假裝),這 40 塊可以用來吃飯吃水果,但是不能花超。
固定從卡裏給微信或者支付寶轉,如果想犒勞一下自己吃點好的,就每天少花點。
3、咖啡師 FIRE:在退休之後還可以利用自己的興趣和技能去獲得持續的收入,而不爲錢來工作,隻是憑借自己的興趣來做一份職業。
這部分人就随性得多,有人留一個專門的賬号,隻要花錢,不管花多少,就往那個賬戶打 5 塊錢。
也有一批人以心情爲存錢标準,隻要情緒有觸動就攢錢,順便寫下當時的心情。
攢錢這個事上,很多人在聊錢,看得多了,我感覺聊的就是安全感。
攢夠多少才能心安?
今年 6 月,我在《我,存款 10 萬,決定退休靠利息生活》這篇内容中。
就講到了有人存到 10 萬,靠利息覆蓋飲食,有人存到 300 萬,自己躺平實際伴侶還有工作。
所謂的安全感,和數字本身無關,和消費習慣,想要的生活環境,以及個人欲望有關。
比起胡潤研究所給出的答案:" 一線至少 1900 萬存款,二線城市至少 1200 萬存款,三線城市至少 600 萬存款。"
美國财經兼人生導師 Vicki Robin 在暢銷書《富足人生:要錢還是要命》裏提的「Fire 運動」要實際得多:
" 根據「4% 原則(4% rule)」、奉行極簡生活,快速儲蓄到 25 倍的生活費用,就可以退休。"
所謂的悠閑,也永遠是階段性的,多的是沒有意外,沒有老人子女額外開銷的前提,利率還得持續可觀。
回到一開始試圖報複性儲蓄的動機,存到多少才是個頭?
其實,真正的答案無關大數據,從來都是個人主義。
存款有時候就像分數一樣,有點像還在學校被排名,總覺得怕落人後,具體爲了什麽,也說不清。
反正是,錢沒人嫌少,但,當我們開始試圖攢錢,選擇性消費的那刻,渴望的清晰未來,慢慢也就淌了出來。
作者 | 小女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