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熙自殺的時候,穿了一雙涼拖鞋,看上去很奇怪。
那天下了雪,天氣很冷,她被從河裏撈起來的時候,身上還穿着羽絨服。
可能她也沒想着在外面久待,所以套了拖鞋就匆匆出門。
也可能她根本就沒想過這些,隻是不在意了。
但這并不是太重要,因爲她已經死了——
「下一個素熙」
2023.2.8. 韓國
這是導演鄭朱莉的第二部電影長片。
但從風格和技巧上來看,已經純熟得像是一個拍片多年的老手。
在今年的平遙影展先行展映時,影片便得到了衆多觀衆及媒體的一緻好評。
社會批判铿锵有力,人文關懷細緻入微,不嘩衆取寵,卻也感人至深。
而既然片名叫 " 下一個素熙 ",首先自然要先說說 " 這個素熙 ",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素熙之死
素熙十八歲。
作爲一名即将畢業的職高學生,她正面臨着找工作的困難。
班主任替她找了一個看起來還算不錯的美差,去做通訊公司客服。
雖然是外包套外包,但總公司畢竟大名鼎鼎,所以老師和素熙都很開心。
字幕出自億萬同人字幕組
名義上,這裏叫解約售後服務部,但其實更像是防解約緩沖中心。
素熙等客服的作用,就是通過各種話術變着法子打消客戶的解約意願。
像什麽強調違約金啦,制造解約很麻煩的印象啦,等等。
期間還會掐準時機反客爲主,給客戶推薦一些公司新推出的活動。
其實這樣的話也還好。
畢竟,想解約而打電話來的客戶,十有八九也都是遇到了什麽不爽的事情。
脾氣大,口氣沖,都可以理解。但讓素熙煩憂的,不僅僅隻是這些。
比如,工資的問題。
當初簽合同時沒注意,後來才發現上面寫着 " 根據實際情況可能會有變動 "。
反正,公司總能找出你的一些失誤或者違規操作,借此來克扣工資。
比如,加班的問題。
雖然名義上是朝九晚五,但實際上每天必須要完成指标通話量才能下班。
拖好幾個小時,影響到自己各種約會,是常有的事。
偶爾,素熙也會因爲受不了而對客戶破口大罵。
不過總體而言,還在她的承受範圍之内,還能頂住。
萬萬沒想到,看似經驗豐富,心理強大的組長先頂不住了。
某天清晨,素熙上班時,發現組長在公司樓下的車裏自殺了。
死之前,組長留下了自己的遺書,表達了對公司壓榨實習生的控訴。
當然,沒掀起太大的波瀾。
公司火速派了人來清理組長的工位,以及一位新領導。
新領導看起來和藹可親,十分擅長安撫下屬:
大家都吓到了吧,沒關系,平複一下心情,先開始工作吧。
很快,公司拟定的承諾書也發來了,隻要簽了就能馬上拿到獎金:
前任組長在遺書中所言非實;
前任組長所提問題是其對規定的誤解;
本人承諾不會就組長的死亡進行任何透露。
自此之後,素熙的工作态度就發生了一些變化。
首先是擺爛。
想那麽多幹嘛,賺錢就好了。
電話打多了,素熙将自己訓練得甚至已經有些麻木。
年老的客戶就變相威脅,年輕的客戶就敷衍了事,完成指标就算完。
一段時間下來,素熙竟然也做得有聲有色,業績飙升。
然而新的問題總會接踵而至。
比如,素熙以一己之力拉高了整組人的指标,引得同事心生不滿。
比如,拼死拼活完成業績,末了卻被告知,獎金要滞後一兩個月才能拿得到。
于是,素熙開始了另一種擺爛。
隻要客戶表達了解約意願,她便不會刻意阻止。
新組長當然看不過去,氣沖沖跑來責問。
吵着吵着,素熙實在忍不了了,對着組長的臉就是一拳。
換來的,是三天停薪停職處分。
當然不敢對父母說,隻說自己請了假。
在門外準備午飯的母親感歎道,不愧是大企業,像是說給素熙聽。
房間裏的素熙正把頭埋在被子裏,也不知有沒有聽到。
和朋友出去唱 K 喝酒解悶。
醉了之後,素熙竟在不知不覺中拿酒瓶的碎片割了腕,險些送命。
回家路上,素熙試探性地告訴母親,自己想辭職。
但母親含糊其辭的一句" 你說什麽?我沒聽清 ",讓素熙徹底死了心。
第二天來到學校,班主任也是劈頭蓋臉一頓臭罵:
你知道你的行爲對學校造成了多大的困擾嗎?
以後那家企業說不收咱們學生怎麽辦?學弟學妹們的前途怎麽辦?
對于生活的絕望,就這麽一點點累積着。
而壓死素熙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一束從門縫裏透進來的光。
那是停薪停工的最後一天,素熙馬上又要奔赴上崗。
跑出來和朋友們聚會,卻發現大家基本上都因爲工作忙而無法赴約。
回家路上,說好來接的好友,臨時又被安排了工作,放了她鴿子。
大家境況都差不多,自顧不暇,實在是很難抽出時間來管她。
說到底,在如此環境之下,他們也不過是還沒走上自殺道路的素熙們罷了。
漫無目的地遊蕩進超市,素熙要了兩瓶啤酒,繼續喝。
就在這時,一束陽光從門縫中透進來,照在了她冰冷的腳上。
我們無從知道素熙當時想了些什麽,隻知道她在此之後踱步到了湖邊。
天上飄下細雪,夕陽映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美得讓人有些目眩神迷。
素熙慢慢走了進去,沒再出來。
素熙的死因
以上,隻是電影的前半段。
其實光從前半段看,影片的質量已經很不錯了。
對于黑心公司的刻畫,對于隻注重業績的領導的素描,都堪稱典範。
更不用說領導典中典式的職場 PUA。
前一秒才因爲承諾書的事情對素熙低聲下氣,好言相勸。
後一秒就能因爲素熙業務上的失誤瞬間變臉,破口大罵。
時不時再甩出 " 影響其他同事 " 的尚方寶劍,瘋狂輸出道德壓力。
看得人隻想沖進去幫素熙梆梆給她兩拳。
而除了這些外在的情節之外,影片在刻畫素熙心理和情緒上也做得十分細膩。
技巧上的,比如,當素熙剛剛參加完組長的葬禮,正處在悲傷情緒中。
鏡頭卻突然切到了第二天,素熙已經在工位上接電話。
你會發現,素熙的情緒和感受沒有得到延續,而是被工作場景給強行打斷了。
像這樣的處理,在前半段不止一處。
再配合上公司裏無處不在的績效、評比表格,其用意就很明顯了——
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情緒,被消失,被打斷,被量化成了一個個表格,柱狀圖。
而導演要的,就是讓觀衆在直觀上感受到素熙被逼成非人狀态的可怕。
細節上的,最明顯的就是父母的例子。
看上去,素熙的問題似乎很好解決,跟父母說清楚不就好了嗎?
從後續劇情來看,父母絕對是愛着自己的女兒的。
母親當時沒聽清的反應,也可能是真的,因爲前面對母親的耳背有過鋪墊。
但母親不知道的是,此時的素媛已經累積了過多的絕望,幾乎已臨近深淵。
她試探性地向母親伸出了手,但母親第一時間并沒有回應到。
那種第一反應所表現出來的态度讓素熙傷了心,覺得是回避。
這種機會就那麽一次。而在此之後,即便有千般苦萬般痛,我想,她也不大可能再去跟他們傾訴,隻會選擇自己默默承受。
還有片中那位因爲兒子逝世,想要替兒子解約的客戶。
即便是當時正處在麻木期,仍想着防止客戶解約,你也能從素熙的神情中體會出一絲遲疑。
這些大大小小的絕望,就這麽疊加在一起,讓你能很清晰地感受到素熙如何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無論是父母,老師,亦或是朋友,如果能在那些關鍵的時刻拉素熙一把,結局或許會不一樣。
但很可惜,沒有如果,也很難有如果。
而這就是影片後半部分想要去講述的事。
下一個素熙
是的,這部影片還有後半部分。
主角換成了由裴鬥娜飾演的刑警,吳宥真。
講述的則是她調查素熙自殺案背後隐情,走訪相關人員的過程。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主觀視角,爲的是讓觀衆切身體會到素熙的絕望。
那麽第二部分就是跳開個人之外的客觀視角。
從體制和社會的角度來表明素熙之死的 " 正常和普遍 "。
随着宥真的調查逐漸深入,一場找不到兇手的追兇正式上演。
企業自不必說,矢口否認強制加班,反正在合同上,他們就已經占盡先機。
讓人更覺得荒謬和憤怒的,是學校和教育局。
不搶着送學生進企業,就沒有就業率,就達不到教育廳的評估标準,教學資源就拿不到,學校就生存不下去,哪還會花時間花精力去仔細審核相關企業,求人家都來不及。
如今出了素熙這事,學校的聲譽和就業率隻會進一步降低,嚴重威脅學校生存。
所以,原本還算心平氣和的教導主任,說着說着,想起學校的未來,也不禁氣憤了起來,語氣也越來越重,忍不住罵了一聲,晦氣。
跑到教育局,結果人家又認爲陰陽合同、強制勞動等是勞動局的問題。
他們隻負責實行就業率評估指标,要怪就隻能怪學校不按照标準去仔細審核,不能怪他們沒有仔細監督,畢竟,他們也靠着這項指标獲得教育總局的資源。
再往上,宥真就得去找教育總廳了,而教育總廳,大概也會有另一番說辭:我怎麽知道手下人不按正常方式辦事?我是爲了社會良好運行才制定的規則!
你會發現,找來找去,兇手不見了。
又或者說,維持着這個系統裏的每一個人,都是兇手兼受害者。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隻是被迫,但每個人在被迫之後又心甘情願地成爲齒輪。
作爲一個小小刑警,宥真當然不可能對抗這個無形卻強大的對手。
說得更現實一點,她可能連繼續調查下去的資格都沒有,最終也隻能放棄。
影片受到的批評大部分都集中在第二段。
因爲事件相同,在觀感上會有一些重複,兩位主角之間的聯系也并不大。
但總體而言,瑕不掩瑜,第二部分也有存在的必要,隻是或許存在更好的拍攝方式。
如此,影片才能由點及面,從主觀到客觀,由個人到體制,全面剖析素熙之死。
才能提出片名裏直指核心的靈魂發問:
什麽時候,才能沒有《下一個素熙》?
(下一個素熙)
2023/03/XX
監制:探長
Supervisor:Tan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