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 " 土到極緻 " 的土地,不僅是中國曆史的見證者,也是大自然的創作之所。大地在這裏以一名創意無限的藝術家姿态,诠釋了它的無窮智慧和魅力。
作者|餘泓陶
題圖 & 封面 | 圖蟲創意
每個假期,最熱門的目的地排行榜中,總有西安的一個位置。
甚至,無論什麽時候前往西安,你都能目睹 " 人從衆 " 的景象。
人們是沖着西安的地下埋藏的曆史而來。他們戲言,西安生活在地下的人比地上的還多,因爲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偉大的曆史人物都在這兒沉睡了上千年。
以至于跟西安有關的梗,都帶有深刻的時空印記—— " 西安上次這麽熱鬧還是在唐朝 "" 這下西安地上和地下一樣多人了 "" 好像在西安見了一輩子要見的人 "。
但當踏上這片承載着 5000 年華夏文明的古老土地,你如果再往北邊走走,這裏将再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卻能看見獨特而迷人的陝北風情。
這裏是黃土高坡,時間、曆史與故事,就靜靜地流淌在這裏的地面上。
厚重土地下的文化瑰寶
這是一片溫暖的土地,這也是一片厚重的土地。在飛機落地之前,從高空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片層巒疊嶂、溝壑縱橫的黃土地。
航拍千溝萬壑的中國陝西北部黃土高原。(圖 / 圖蟲創意)
陝北地區東隔黃河與晉西相望,西以子午嶺爲界與甘肅、甯夏相鄰,北與内蒙古相接,南與關中相連,其範圍包括榆林和延安的 20 多個縣區。從統治中心到荒蕪邊塞,它在千百年來留下了鮮爲人知卻分量不輕的人類印記。
充滿着革命氣息的延安,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曆史記憶,在老一輩人的心目中,始終有着特殊的位置。
在這裏,僅是革命舊址就有 400 多處,幾乎每走幾步就會遇到一個意義非凡的地方。
寶塔山、鳳凰山和清涼山三座山将延安這個革命聖地懷抱在内,還有兩河環繞其中;楊家嶺和棗園等地也在講述着那段戰火硝煙中的峥嵘歲月。市中心每個晚上的實體燈光秀,都将大家的目光再一次拉回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光輝歲月。
延安寶塔山夜景。(圖 / 圖蟲創意)
擁有豐富煤炭資源的榆林,則被譽爲 " 中國的科威特 "。
它自古就是邊防重地,戰争期間所幸保留至今的文物古迹,成爲了當地的一筆寶貴财富。這座因爲軍防而建立的古城,還有一個别名叫作 " 塞上小北京 ",它在明代是唯一一個由皇帝欽定城牆高度可以超越北京的城市。
曆史上曾發生于此地的文明碰撞,都深深地烙印在了一條紅色的峽谷中。紅石峽兩岸山體環形相繞,一條河流漫過其中,崖壁上多達 100 多處文人雅士的大型摩崖石刻,更是令其名聲大噪。
萬裏長城則橫卧其北,漫天的風沙和無情的刀光劍影構成了它的曆史。有趣的是,榆林古城自修建城池起,就一直沒有設置北門,隻是在城北的城牆上建造了一座用于瞭望敵情的鎮北台。它有着 " 萬裏長城第一台 " 之稱,是古長城現存最大的烽火台,也是當年蒙漢兩族辦理交涉和舉行獻納貢品的地方,見證着 " 蒙漢一家,和平互市 " 的繁榮。
在當年與長城一起興盛的,還有高家堡、瓦窯堡、安邊堡、鎮川堡等邊堡。它們作爲長城的延伸,成爲了古代軍事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起到了防禦外敵入侵的作用,還承擔了傳遞信息、儲備糧草等重要任務。
不過随着時代洪流的前進,這些古堡也逐漸式微。直到由路遙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熱播,以高家堡爲首的古堡們才再一次迎來了自己的不平凡時刻。
它們化身 " 原西縣 "" 雙水村 " 等,講述着平淡而普通的故事,正如陝北人民的生活一樣,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有最質樸的親情和樸素深沉的友情。
與高家堡比鄰相望的石峁古城遺址,則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市遺址,其規模相當于北京故宮的 6 倍。
更令人不敢相信的是,這個與古埃及金字塔屬于同時期建築的城牆,竟然全部都是用石頭砌成,總長接近 10 公裏。要知道,明清時代的城牆還多隻是以夯土築成。
即使 4000 餘年過去,它殘餘的高度依然高達 5 米。以當時的生産力而言,這絕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奇迹,也是當地人不斷奮進的熱血故事。
還有,曆經千年敲鑿而成的鍾山石窟、匈奴人現存的唯一都城統萬城,都在訴說着這片厚重黃土地的文化積澱,它們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不朽印記。
" 土到極緻 " 的壯美風景
這片 " 土到極緻 " 的土地,不僅是中國曆史的見證者,也是大自然的創作之所。大地在這裏以一名創意無限的藝術家的姿态,诠釋了它的無窮智慧和魅力。
黃河将自己最慷慨激昂的一面獻給了壺口瀑布。" 千裏黃河一壺收 " 說的就是這裏,它氣吞八荒之水,是人類所能想象到、能親眼目睹的最壯闊畫面之一。
瀑布的咆哮聲如雷鳴般震撼,伴随着激蕩的白沫,将一切都淹沒在澎湃之中,宛如大自然的奔放交響曲。每當下午的《黃河大合唱》演出準時上演,更是将這份波瀾壯闊推向更極緻的高度。
然而,一旦驅車沿壺口瀑布上溯到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卻是另外的一番景象。黃河流經延川縣境的 68 公裏内,形成了規模最大、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蛇曲群——土地被河流沖刷,形成了像蛇一樣蜿蜒曲折的地質地貌。這些蛇曲如同自然的藝術品,靜靜地流淌,每一彎每一轉都在緩緩地訴說着黃河千百年來的滄桑世事。
再從延安一路向北去往榆林,沿途則是更小衆而驚豔的地理奇觀。靖邊龍洲丹霞地貌隐藏在黃土高原的深處,鮮爲人知,但壯觀的景象卻絲毫不輸大洋彼岸的兄弟——美國波浪谷。
這裏獨特的沙丘紋路以及不同沉澱物,相互組合,構成了多變的色彩。百萬年的時間與風沙則負責将其雕琢成一縷縷奇妙的線條,就像黃河波浪般如夢似幻。
在被稱爲 " 中國羚羊谷 " 的雨岔大峽谷,同樣找不到一絲人工雕琢的痕迹,完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億萬年前的一次強烈地震,讓陝北地區的黃土大山生出了一條大裂縫,數百年雨水的沖刷,又賦予了它隻有自然造物者才能夠呈現的曼妙身姿。
穿行其中,當柔和的光線通過縫隙灑落峽谷,砂岩在風雨的剝離侵蝕下呈現出深深淺淺的顔色變化,不同時間,不同角度,都會呈現出不同的景緻。
在陽光無法顧及的地方,厚厚的青苔便會迅速填上空隙,散發着盎然的生機。
源于自然,融于自然
俗話有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黃土高坡承載着中國最極緻的壯觀風景,日常生活卻普通平凡,緩慢悠長。
陝北的風景以渾厚粗犷聞名,食物則樸實而多變。由于陝北地形以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爲主,非常幹燥,土地貧瘠,這樣的氣候也催生出了獨特的日常飲食。在這裏,小麥并不是主導,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各樣的雜糧:荞面、黃米、小米、豆子、洋芋……
如果要選一道菜代表陝北,那 " 拼三鮮 " 絕對榜上有名。陝北人擅長粗糧細做,細糧巧做。拼三鮮就需要先以豬肉、羊肉、雞肉調味熬湯打底,再将豬肉制成炸丸子、蒸丸子、眉稍丸子、炸肉片、小酥肉和肉佛手等不同的形式,最後加入菠菜、木耳、海帶、黃花、蔥、韭菜等繁雜多樣的配菜燴成粉湯。
所有的食材都被包羅在一碗之内,鮮美無比。因爲食材的多樣性,它甚至與閩南名菜 " 佛跳牆 " 被相提并論。
而在日常的飲食中,面食也是這裏當仁不讓的主角——早餐和雜面,午餐抿節,晚餐荞面饸饹,三餐不重樣是對陝北面食文化的最基本尊重。
香甜軟糯的黃馍馍更是曾引得《舌尖上的中國》親自到訪。
作爲一種平民素食的小白菜熬洋芋,看似平平無奇,卻能夠比各種肉類給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長年累月,敦厚樸實的陝北人始終在廣袤粗犷的黃土地上默默耕耘,耐苦耐勞,累了就吼一聲秦腔,解困解乏。
自炎黃時期起流傳至今的腰鼓,就是他們日常勞作最好的陪伴。不同的腰鼓還有不同的味道,安塞腰鼓通常在高山上,那是跳給别人看;而橫山腰鼓一般在平地上蹬,那是敲給自己聽,但不變的都是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氣宇軒昂的精氣神。
陝北人的智慧,還體現在曆史悠久的窯洞建築上。窯洞這一特殊的傳統民居,源于自然,又融于自然,不僅冬暖夏涼,而且隻需要就地取材便可完成建造。
黃土高原的土崖畔上,正是開掘洞窟的天然地形,它的雛形距今已有長達 4500 多年的時間。這裏的黃土層厚度時常達百米以上,而且黃土中不含沙石,十分黏牢,故而在此地構築的窯洞相當堅固耐久。再加上這裏古代經年作爲邊鎮咽喉,烽火連連,百姓經常還要被迫遷徙避難,于是乎隻能掘土安家,戰亂一至,便棄之而去。
陝北的窯洞以靠山窯最爲典型,它們是在天然土壁内開鑿橫洞,往往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有的還會在洞内加砌磚券和石券,或在洞外堆砌磚牆,以防止泥土崩潰,保護崖面。規模較大的還會在崖外建設房屋,組成院落。
即便在新時代的發展之下,窯洞依然是陝北重要的建築群。過去 " 小米加步槍 " 的精神已經成爲了一家網紅餐廳的名字,窯洞建築也從傳統民居轉變爲一種旅遊體驗項目,被改造成酒店、工作室和展覽空間,重生出了新的用途。
奔流不息的母親河、令人咂舌的地質奇觀、深藏不露的曆史遺存、傳統厚重的窯洞建築、粗中帶細的飲食文化、豪邁奔放的腰鼓舞蹈……藏在西安巨大光環下的陝西,還有萬般精彩。
校對:鄒蔚昀,運營:嘻嘻,排版:沈早慧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