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的科技圈,一定會發生許多事。
人類需要進步,所以科技需要進步。
但把視角從人類群體放到你我這些微觀個體上,有時科技進步同樣會給人帶來恐懼,浮躁,以及焦慮。
這一切,都是因爲未來的不确定性,我們都有過被科技發展的宏大叙事沖得不知所措的時候。
爲此,差評編輯部總結了一些 2024 年可能會發生的科技趨勢,并且盡可能用平直的語言,寫下了這份「 科技說明書 」,希望它幫助你翻開 2024 年科技生活的篇章。
在以後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裏,你可以什麽都不會,AI 能幫你搞定大部分的瑣事:寫報告、做 PPT、做表格、甚至去菜市場買菜時如何挑菜這種事兒,它都能幫你搞定。
就像比爾 · 蓋茨說的那樣,傳統的 App 們很可能會被淘汰,AI 會帶領咱們邁向下一個互聯網。
聽歌打開音樂 App、導航打開地圖 App、買東西打開購物 App,這種前 AI 時代 " 落後習慣 ",很可能會過時。
比如你想點個外賣,隻要一句話,AI Agent( AI 智能體 )直接打通外賣和支付 App。
AI Agent 甚至還可以搓代碼,根據你的需求現造 App,所以 App 的存在會逐漸被弱化,AI Agent 很可能會大流行,成爲新的統一入口。
大夥們在用不少大模型應用的時候,也應該發現了,用英文提問的效果,要比中文好不少。
是的,大語言模型也是有母語的,而它的母語,是英文。
因爲目前公開的中文語料庫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略遜于英文。
某大廠的大模型工程師也向我們透露過,訓練中文大模型的時候每喂三分之一的中文語料,就得喂三分之二英文語料進去,不然出來的效果慘不忍睹。
和 GPU 算力一樣,語料質量同樣也是制約國内大模型發展的屏障,而且短時間内,很難有變化。
AI 領域的馬太效應很可能比其他領域更強,所以未來,在中文和英語的表現中,可能會更加偏科英文。
因中風、癱瘓而失語的患者,
也許可以重新開口說話。
今年,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 Neuralink,即将開啓人體實驗;上海瑞金醫院,已經通過腦機接口,讓抑郁症患者獲得了 " 快樂開關 ";麻省理工團隊,也用腦機接口設備解碼人腦神經活動,創下了每分鍾 62 個單詞的新記錄。
而加州大學,更是通過腦機接口和 AI 數字人的結合,讓因癱瘓失語 18 年的 " 開口說話 "。
在中國,光是中風患者就近 2000 萬,其中又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中風患者會出現失語症。
随着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在未來,讓因中風、癱瘓而失語的患者開口說話,或許不再是一件難事兒。
電車的續航焦慮
或許能被解決。
前不久,理想已經率先在 " 車圈頂流 " MEGA 上用到了自研的 5C 電池。通過降低電池内阻的形式減少了散熱,充電效率就能提上去了,号稱充 12 分鍾就能續航 500 公裏。
這充電速度,都快趕上油車加油了。
而華爲那邊,也宣布将在全國建立起 10 萬個充電樁的液冷快充網絡,自己裝過機的差友們一定知道,這一換液冷,散熱的效率和穩定性都會大幅提升,最大輸出功率 600kW,可以說是 " 遙遙領先 "!
汽車充電速度的發展,都快要讓中東土豪坐不住了,紛紛下場投資電動車企業。
想象一下,要是所有電車都能實現 5C 乃至更高的快充水平,大家肯定就再也不用爲搶充電樁而犯愁了。
你手機裏不少獨立 App,
可能要改成訂閱制了。
你買斷過的獨立 App,将來可能還得再爲它花一次錢。
這兩年,獨立軟件都面臨着無法變現的情況,爲了改善運營情況,已經有越來越多 App 從買斷改到訂閱了,現在國外已經開始流行一種 " 買斷 + 訂閱 " 的模式。
比如軟件售價 50 元,你買過一次後,可以永久擁有軟件以及 1 年以内的新功能,1 年之後的新功能,需要再付費一次才能體驗。
對開發者而言,這種模式既可以支撐前期的資金投入,也讓團隊有足夠動力去維護和更新産品。
而用戶不僅不用再擔心軟件停更和跑路,可以隻爲自己需要的功能付錢,不要的新功能無需再付費。
未來一年内,會有越來越多的開發者采用這種全新的買斷 + 訂閱模式,這也将是軟件生态的一次重大變化。
小米汽車、華爲的鴻蒙智行都已經亮相。
而石頭科技的極石、創維集團的 SKYHOME、吉祥航空旗下的吉祥汽車也都在路上。
越來越多原本和車關聯不大的企業都開始跨界造車了。
這其中有認真搞技術的,但也不缺玩資本遊戲的。
造車會不會越來越接近數碼産品?是不是找幾個供應商就能把車攢出來?
接下來又會有哪些公司會下場造車?蘋果?格力?可口可樂?茅台???
講個冷知識,在美國 App Store 排行榜上,真人短劇軟件 ReelShorts 的排名已經一度超越 TikTok 了。
在未來,微短劇可能會有更強的存在感,熱門短劇沖上熱搜,短劇主角成爲明星,你也有可能會爲了追更大結局忍不住剁手充值。
甚至短劇衍生出來的遊戲也有可能成爲玩家追捧的熱門。
随着短視頻的發展,人們對劇集的需求也更加短平快。
2023 年,憑借低成本、高回報的制作模式,再加上 2 分鍾一集,刺激直接的情節,微短劇爆火,大量短劇上線一周就吸引了千萬充值,在國内外都擁有大量受衆。
2024 年,随着資本紛紛入局,相信各家大廠都會着手推出自家的短劇 APP,從劇本、演員、拍攝、發行各個層面上卷起來,短劇,很有可能直接取代曾經網絡電影、網劇的地位。
今年爆火于年輕群體的《 蛋仔派對 》、《 元夢之星 》,憑借一己之力就改變了年輕人的社交模式,朋友開黑不一定要在遊戲裏 " 打打殺殺 ",也可以是娛樂休閑。
随着 Vision Pro 在 2024 年第一季度的正式發布,以及國内廠商們的跟進,虛拟形象的應用很可能成爲熱門項目。
屆時,遊戲等爲載體的數字社交,會正式成爲主流。
在以後,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許會越來越遠,而虛拟世界中的人們,可能會離得越來越近。
2023 年,距離第一台折疊屏手機問世已經過去 4 年多的時間。
随着技術和産品體驗的成熟,和産品價格開始下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用折疊屏手機了。
橫折手機在商務人士圈子中很火,而小巧的豎折則實在女孩子中間很受追捧,小紅書上已經把豎折吹上天了 ~
自打 iPhone 4 問世這十幾年來,很多人已經用夠了直闆手機了,總要試試豎折換個口味 ~
各家車企的自動駕駛小視頻,你有刷到過嗎?
在一些極端情況下,自動駕駛似乎比人表現得還好,所以大家對智駕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了。
目前理想、小鵬、極越、智己等品牌,都已推出了在城區道路也能智駕的車型,華爲更是喊出了 " 全國都能開。"
而特斯拉的全自動駕駛功能,也據說快要進入中國了。
特斯拉都來了,說明法律法規上對自動駕駛的封印,可能真就快要解除了。
所以,以後要是自動駕駛出事故,是不是得讓車企負全責啊?
今年的存儲價格,簡直是瘋了!
存儲顆粒的降價也影響到了手機市場,殺紅了眼的手機廠商們先是 " 加 200 升級 1TB ",最後幹脆 " 發售首月 1TB 版本與 512GB 同價!",一夜之間所有人都沒有了存儲焦慮。
但明年,這樣的好價恐怕不會再有了。
國産存儲确實崛起了,産能逼近 1200 億 GB,但這個數據,隻占全球存儲産能的 10%。
但更大的原因在于,在全球電腦市場萎縮,美光、東芝等廠商紛紛宣布減産控價的大前提下,同爲存儲巨頭的三星非常頭鐵地宣布拒絕減産,把庫存搞炸了。
但是如今,三星也加入了減産控價的行列 —— 怕是想把 2023 年虧出去的都賺回來。
所以已經有手機廠商的老總在發微博向大家試探:" 明年我們不做 1TB 版本的手機了,大家怎麽看?"
也許明年的存儲價格不會再這麽瘋狂,但也不太會徹底遂了寡頭們的心願。
在可以預見的 2024 年,國産儲存可能是我們僅存的希望了
" 整個行業都在等蘋果 ",這是 Vision Pro 發布之前,某産業人士對我們說的話。
在此之前,虛拟頭顯概念已經炒了了十年,大家都在等待拯救行業的白衣騎士。
今年 6 月,蘋果以精準的産品定位設計,讓我們看到了頭顯可以到達的高度,點燃了普通人對頭顯的讨論度。
可行業上卻沒有什麽好消息。
九月,VR 行業的頂梁柱 Meta Quest 銷量不到預期的三成
十一月,中國廠商 Pico VR 突然宣布裁員、關停工作室,整個産品線低調做事。
明年大概率依然是頭顯蟄伏的一年,蘋果 MR 獨舞,VR、AR 陪襯。
同時,Vision Pro 昂貴的價格、非能長時間佩戴的舒适度,較少的專屬生态應用,代表了它大概率依然是小衆的狂歡。
不過,我真心希望蘋果能蹚出一條路,不爲别的,如果連蘋果都放棄了,真正能破局的頭顯恐怕會更晚出現。
總不會真等着老羅來拯救行業吧?。。。
這些趨勢是我們以科技行業的觀察者身份給出的一些小預測。
科技從未止步,驚喜也無從預判,希望 2024 年的科技遠比這更精彩,也更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