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上映在即。沒想到,卡梅隆一句話引發了争議。他在接受采訪時,不經意間說了一句:「我一直覺得男性激素是一種毒素,要慢慢從你的身體裡排出去」
之所以說到這句話,是他在采訪中被問到與目前迪士尼的合作關系。衆所周知,年輕時的卡梅隆是個暴脾氣,在制作《泰坦尼克号》和第一部《阿凡達》時,都與福斯高管發生了沖突。不過,他表示現在和迪士尼關系良好,自己的脾氣也變了很多。「我過去所做的很多事情,現在都不會去做了——職業方面的,還有你作為一個狂野、激素爆棚的年輕男性會去冒的各種險。」于是,才提到了前面那句話。但,此言一出,立即引發了許多外國網友的不滿。一部分人甚至要因此抵制《阿凡達》。
連馬斯克都跑來怼了一句:男性激素就是棒!
這幾年,「男子氣概」「陽剛之氣」這類詞備受争議。魚叔倒覺得,讨論個人好惡沒什麼問題,卡梅隆也隻是借此表示他并不喜歡以前那個狂野、暴躁的自己。為了這樣一句話而着急對号入座,惱羞成怒,大可不必。其實,最令人恐懼的并不是「男性激素」「男子氣概」本身。而是它們被标簽化。今天,魚叔特意推薦一部電影。豆瓣8.1,年度佳片。它所說的,正是「陽剛之氣」對于男孩的影響——《親密》Close
《親密》是今年戛納電影節的熱門影片。導演很年輕,四年前的一部處女長片《女孩》轟動戛納,拿下金攝像機獎(導演處女作獎)。
這第二部長片,就捧回了評審團大獎(僅次于金棕榈)。許多人對它的贊譽,甚至超過了金棕榈得主《悲情三角》。
而更受稱贊的是年僅15歲的男主演。不少網友說,演技比戛納影帝宋康昊還要好。影片講的是兩個剛上中學的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先别急着嗑。《親密》的英文名是「close」。「close」,同樣意味着結束。名為親密,實則講述了一個分離的故事。
裡奧和雷米,是從小一起長大的至交好友。兩人幾乎形影不離。白天一起在花海中嬉戲。
一起分享彼此對未來的想象。
晚上睡覺,都要躺在一張床上。
開學那天,兩人一起步入初中的大門。同學見面會上,裡奧像平日一般靠在雷米肩頭。
然而,這一舉動卻換來了同學異樣的眼光。同班的女同學甚至直接詢問兩人是不是情侶。
在女同學看來,如果隻是朋友的話,裡奧和雷米之間的行為「過于親密」。
面對女同學的好奇,雷米似乎根本沒有當回事。裡奧卻極力否認,一度情緒變得很激動。
裡奧反過來質問女同學:明明她們也是做什麼事情都一起,憑什麼她們就不是情侶。
确實,裡奧的疑問沒有錯。憑什麼如此雙标?話雖如此,但女同學依依不饒地追問讓裡奧滿心煩悶。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雷米的關系。對雷米,也不似從前一般親密。
他開始抗拒雷米和自己的肢體接觸。悄無聲息之間,有些東西似乎發生了變化。然而,同學對兩人的偏見并沒有因此而消失。一部分男生開始霸淩裡奧,稱裡奧是基佬。
為了證明自己,彰顯「男子氣概」,裡奧加入冰球隊。回到家,他拒絕再和雷米睡在一張床上。雷米不明所以,依然爬到裡奧的床上。為此,裡奧對雷米大打出手。
就這樣,發生了第一次争執。裡奧自知理虧,主動向雷米伸出橄榄枝。雷米欣然接受道歉。但兩人關系真的就能恢複如初嗎?不,這一切隻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奏。
雷米來旁觀裡奧的冰球訓練,表示自己也想加入冰球隊。裡奧怎麼可能答應。畢竟,他之所以參加冰球隊,就是為了避免同學對兩人關系的惡意揣測。漫長的沉默之後,雷米對裡奧的态度了然于心。
兩人不歡而散。第二天,裡奧沒有像往常一般,在路口等待對方上學。刻意的疏遠,徹底傷害了雷米。一向選擇獨自消化情緒的雷米,徹底憤怒了。直接将拳頭揮向自己昔日的好友。
這一次,兩人徹底決裂。離開雷米,裡奧終于融入了向往的男生團體。直到班級郊遊那天,他發現雷米沒有出現。
他隐隐覺得有事情發生。事實證明,他的預感是正确的。在母親欲言又止的話語中,裡奧得知——雷米自殺了。
兩人曾是最親密的朋友。但也正是這份親密,讓兩人關系破裂。「close」,亦是禁锢。雷米的死,俨然成了一道明顯的分水嶺。如果說,此前裡奧在兩人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那麼,雷米就是用自己的死亡,将裡奧徹底囚禁于悔恨之中。
在裡奧看來,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得知好友自殺,他第一反應是拒絕相信。不顧母親的阻攔,獨自騎車奔向雷米家。在導演晃動的鏡頭語言中,小男孩的内心防線一點點崩塌。
當看到房間門鎖被砸碎的那一刻,裡奧接受了好友死亡的事實。要知道,雷米平時是不會鎖門的。上次鎖門,正是他第一次和自己打架的時候。一片破碎光斑之中,裡奧情緒崩潰。
一夜過後,裡奧仿佛變了一個人。機械,麻木,毫無情感。在學校組織的互助會上,老師為了寬慰學生,直言「保持堅強并不代表要克制淚水」。
以此讓學生袒露心聲,走出雷米死亡所帶來的陰影。不同于其他同學坦然告白,裡奧表示自己很好。
但誰都能夠看出來,裡奧很不好。互助會,對他根本沒有效果。内心的傷痕,隻有他自己能治愈。然而,現實并不是想逃避就能如願。每每深夜降臨,他總會被迫想起曾經和雷米相處的時光。
隻能去哥哥房間睡覺,裡奧才能稍微填補心中的空缺。
另一邊,雷米母親時不時出現,也讓裡奧倍感苦惱。他心中很清楚,雷米自殺是因為自己。他無法面對雷米的母親。
一次,雷米的母親突然出現冰球訓練場。一番寒暄過後,她終于問出裡奧所恐懼的那句話——「你們之間說過什麼嗎?」
裡奧逃避了這個問題。為了讓自己沒有時間去想這些事,他發瘋似地參加冰球訓練。
甚至開始跟哥哥學習此前嗤之以鼻的鮮花種植。
忙碌的勞動,可以讓人一時忘記痛苦。但休息時,愧疚與傷心,加倍地還回來。裡奧夜不能寐。冰球賽場上,裡奧也時常走神。有一次甚至和對方球員産生沖突,導緻手臂骨折。這一刻,他憋了許久的眼淚終于掉落。
裡奧終于承認,自己很想念雷米。
思前想後,他再次找到雷米的媽媽。将埋藏在心裡的話,通通告訴了她。
得知真相的雷米媽媽情難自抑,将裡奧趕下車。森林中,裡奧擔心追來的雷米媽媽傷害自己,恐懼地舉起樹枝自我防禦。然而,他等到的,是一個擁抱。
這個瞬間,裡奧才知道,雷米媽媽早已原諒了自己。他,也終于走出了陰霾,迎接新的生活。電影的演技炸裂,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裡奧的演員伊登·丹布林的表演。有趣的是,他是導演在火車上「撿」到的男主。導演選擇他的原因,是看中了他和夥伴聊天時,所呈現的敏銳表現力。
導演與兩位小演員電影後半部分幾乎沒有大劇情。支撐觀衆看下去的,正是裡奧流動的情緒。而這一切正是依托于伊登·丹布林生動且細膩的表現力。也正是如此,觀衆才能跟随裡奧的情緒。
「close」,代表着一種私密的情感。這部《親密》和導演盧卡斯的前作《女孩》一樣,都意圖表達一種很私密的情感。這一次,他想嘗試去探讨一些曾經讓他在少年時期感到不安的東西。
《女孩》主人公是一個想要變性并成為芭蕾舞者的男生作為一個公開出櫃的導演,這種不安是什麼非常顯而易見——對個人身份的認知。創作初期,盧卡斯在紙上寫下幾個關鍵詞。友誼、親密關系、恐懼、陽剛之氣……而這些,正是《親密》所探讨的核心——男生之間的親密友誼,究竟該被如何對待?
如同電影中裡奧所說。在女生之間司空見慣的行為,如果放置在男生身上,就變得暧昧不明。如果這對關系中,一個男孩身上有女性的柔弱氣質,那無疑又會雪上加霜。
取笑、霸淩,這些都可能成為家常便飯。而且都來自于導演本人的真實經曆。對導演而言,即使到了現在,他仍然在消化少年時期的苦痛時光。《親密》正是他作為當事人,所表達出的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當同性間的友情被歪曲,要怎麼做出取舍?電影中,裡奧和雷米的态度幾乎是兩個極端。這代表的正是導演心中,對這個問題的複雜情愫。裡奧看似性格外向,卻是兩人之中更恐懼别人對自己性向看法的人。
他會極力接近社會定義中「正常男性」的标準,加入冰球隊,和男孩們聊足球。他始終在拒絕正視和雷米的關系。在他看來,逃避是最好的解決方案。而雷米雖然看似寡言,但他卻從不在意别人對自己的成見。
對于雷米而言,更重要的是自己和裡奧的友情。他的勇敢讓他不理解,為什麼裡奧會發生改變。正是因為這些,才導緻了悲劇的發生。
片中有個很有趣的設計。裡奧和雷米有個獨屬于他們的秘密基地。最初,兩人假裝被外界襲擊,裡奧積極應對。而雷米看起來是被動的那一個。
後來,兩人在學校遭人非議,雷米反而變成了積極的那一個。裡奧則變得興趣缺缺。
當幻想變成現實,人總歸會做出選擇。其實,無論什麼選擇都沒有錯。這正是人類的複雜之處所在。而這也是影片想表達的私人情緒。
在情緒的表達上,導演展露出滿滿的野心。影片中大量特寫,以及讓演員直視鏡頭的畫面。
讓演員的情緒溢出屏幕,扣動觀衆的心弦。與此同時,導演将「花海」作為影片中一個重要的意象,承擔角色情緒的宣洩口。影片開始,裡奧和雷米奔跑在花海中。
這時的兩人生活在五彩缤紛的世界,從未經受過外界的幹擾。在雷米自殺後,花被剪掉。
裡奧的世界随即失去顔色。影片結尾,畫面定格的那一刻,獲得救贖的裡奧站在花海中。這時的他,臉上比之前多了一份堅強。
觀衆清楚地知道,他會帶着雷米的那份希望,繼續好好生活。不得不說,這種嘗試非常成功。觀衆很容易代入角色的處境,和角色感同身受。
最初,創作團隊想為這部影片取名:We Two Boys Together Clinging。這句話是大衛·霍克尼的一副畫的名字,我們兩個男孩被膠在一起。
而這幅畫靈感來源于沃爾特·惠特曼的同名詩歌——我們兩個孩子在一起依附着這一個永遠不離開那一個在路上翻山越嶺向北方又向南方去旅行享受着力量,伸張着臂彎,緊扣着手指武裝而無畏,吃着,喝着,睡着,愛着除了我們自己,不承認其他任何法律,航行着,作戰着,偷竊着,威脅着教吝啬鬼、奴仆、教士吃驚,呼吸着空氣,飲着水,在草地上或海岸邊舞蹈着掙脫城市,輕蔑安逸,藐視法規,驅逐軟骨完成我們的襲擊。
多麼真摯的男孩友情。這樣的情感不應該被歧視。每個人都該平等地擁有做自己的權利。這個世界上,還有太多遠比「男子氣概」更重要的東西。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随手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