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張華讀書會 ,作者張華
文丨張華
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兼 CEO
整理自少年商學院視頻号直播
點擊下方「預約」按鈕預約下場直播
上一次直播我給大家推薦了一本書叫《超級學習者》,舊版叫做《如何高效學習》(Learn More Study Less),講述的是加拿大的一個小夥子用一年時間自學了 MIT 的 33 門課程,還參加了線上考試,并且都通過了。
那究竟什麼是超級學習者呢?
一句話概括,所謂超級學習者指的是掌握了能夠快速提升知識和技能的一種策略,而且這種策略滿足兩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自主自發,第二就是激烈的、迫切的。通俗來講,就是孩子願意去自學某樣東西,而且不僅僅是願意學習,對學習的迫切程度讓他能夠快速上手,并有屬于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書中其實列舉了超級學習者的 10 個特征,可能會讓你看得眼花缭亂。因為我也算是一個在攀登路上的超級學習者,那今天我就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上結合自己學習上的一些方法論,給大家歸納了超級學習者的三大特征,或者說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超級自學高手的三個關鍵詞,這三個關鍵詞分别是:
能力遷移,直接學習,刻意練習。
能力遷移
能力遷移,顧名思義,那些優秀的孩子或者傳統意義上的學霸,不是智商有多聰明。而是他掌握了科學學習方法,或者說有一項超能力遷移到了其他多個方面。一句話總結,可遷移能力就是孩子把知識放在真實社會裡面去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
那麼在孩子小學到中學期間如何培養他們的可遷移能力?可遷移能力和什麼有關?我總結歸納為三個關鍵詞:
第一,知識背景;第二,真實世界;第三就叫優勢習慣。
· 知識背景 ·
我說過一句話叫做,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但是,好的想象力也要有一定的知識背景。
所以,我不是特别欣賞有一些父母特别地把自己的孩子誇上天,說他就是個天才,天馬行空、想法很多、主意也很多。
我覺得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是天才,天生都是非常創意的,但是有兩樣事情會讓這個差異變得越來越大:一個是知識廣度,另一個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兩樣東西決定了很多孩子究竟是父母想象中的天才,還是已經在未來某個方向上走得更遠了。
知識背景是孩子具備可遷移能力的一個基礎,你看到社會上那麼多無論是學科學習、興趣愛好還是思維方式上都很優秀的人,恰恰就是因為他們在小時候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知識面寬廣,這也是我一直強調從小多讀雜書的原因。
所以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在華人青少年通識教育這個方向走得更遠。因為我覺得通識教育是拉開人和人的差距,或者說讓我們的孩子能夠自我覺察甚至覺醒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尤其是在今天這麼複雜的環境裡面,我們的孩子更應該有勇氣、有擔當地去做一些事情,應該能夠獨立地去思考,如果他沒有廣泛的知識和對思維方式的理解,他很容易變成一個極端的人。
· 真實世界 ·
如果說知識背景是能力遷移的基礎,那麼真正提升孩子的可遷移能力是在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的過程中。也就是把你所學的知識和思維方式應用到項目學習中。
今天我們說孩子要基于真實世界解決問題,你可能想到的是這個肉眼可見的世界,在我的書《世界是我們的課堂》中我對 " 世界課堂 " 的理解有三個維度:
時間維度是指曆史上的經典名著與世界名校通識課;
空間維度是指任何物理場景及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探索學習;
人的維度是指包括但不限于科班出身的各行各業專業人士。
我給大家舉幾個小例子吧,都是來自我們少年商學院學員們的作品。比方說,一個 14 歲的北京中學生,他說原來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原來很小的事情都有非常複雜的流程,然後他決定通過調研、思考、實踐,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把韭菜雞蛋餅的制作過程畫了出來。
向下滑動查看
我相信通過這樣的學習,他在校内外學到的一些知識在這過程當中都能夠應用起來,最關鍵是他的溝通交流、表達能力等在這過程中也提高了。
再比方說,有的孩子喜歡研究植物,說我要設計一個仿生的植物研究基地,那麼他是怎麼做的呢?他一方面查資料,然後還畫了圖,清晰地展示了仿生植物研究基地的具體功能,這是孩子在少年商學院通過項目制學習後,最後呈現的作品之一。
總的來說,所謂真實世界,就是當孩子喜歡某一樣東西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帶他通過提問探究真實社會的問題。
比如我們經常說的 " 物以稀為貴 " 這種經濟學概念,為什麼呢?那你就可以帶孩子去到菜市場,挑選幾種不同的菜或肉,對比一下價格,分析影響因素有哪些?這樣的習慣其實對于提升孩子的學科思維也有幫助。
· 優勢習慣 ·
優勢習慣,就是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一項 " 超能力 ",隻要父母用心,每一個孩子其實都可以養成可遷移能力,那麼這個可遷移能力從哪裡養成?從一個優勢習慣開始。
上周我跟大家分享了高效提升孩子專注力的 7 個原則,其中有一個原則是:找到小切口。從一個小的切入口,養成一個小習慣,那麼這個小習慣就可以像一把斧頭,劈開你在校内外遇到的一些疑難雜症或者你想突破的一些新事物。
任何一個小的好習慣,把它放大之後,都有可能成為孩子學科學習、興趣愛好甚至人生規劃的一個切口。這種習慣看起來比較小,但是我覺得可以成為孩子未來豐富人生或者說可遷移能力的一個切入口。
我曾經說過,學習有三個境界:記憶——理解——創造。那麼如果把孩子的一個小習慣應用到這三重境界上,會是怎麼樣的?
比如說你的孩子愛閱讀,那閱讀 × 記憶,就是可能會讓孩子在一些偏人文類的内容上背誦背誦,記憶方面自然不會差;
閱讀 × 理解,就可以讓孩子運用費曼學習法,把複雜的事物給提煉解釋得簡單,這種方式就極速提升了他的理解力;
閱讀 × 創造,可以引導孩子和他的同伴組織舉辦一場家庭讀書會,從一個人的閱讀變成一群人的閱讀,互相交流閱讀心得,創造同伴學習氛圍,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能夠終身成長。
如果孩子願意這樣去思考、行動,我相信不僅僅是學習效率和閱讀能力的提升,在社交表達、思辨能力、領導力等方面都會有質的飛躍。
所以,很多家長朋友經常說,哎呀,我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中等偏下,要先把學習補一補,所以沒有時間去做其他一些課外活動了。我想說,不是因為孩子學習成績差而沒有時間去提升課外興趣愛好,恰恰相反,因為你沒有時間通過課外的興趣愛好去觀察孩子的優勢習慣,所以你的孩子學科成績比較差。
聽起來比較紮心,但是核心什麼?内核是你要基于孩子的成長個性去發現他的優勢,而不是去把學習分成學科學習和課外學習,或者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然後這個時間段隻搞學科,那個時間段隻搞素質,這都是把孩子當成工具人了,而不是基于孩子的個性去做為他做規劃。
所以這就是我說到的,任何一個孩子如果能找到他的一個小習慣,乘以學習的三個境界,提升他的可遷移能力,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真的是個佼佼者。即使他未必能夠上名校,但是他的人生真的會越來越豐富。
所以在這個模塊我想說,一個孩子如果他從小知識面寬廣,且能夠基于真實世界去觀察事物、解決問題,同時在成長過程中又慢慢養成并放大了某一個好習慣,這樣的孩子未來會有巨大的能力遷移,放到任何的糟糕的陌生的環境,他的适應能力都特别強的,都容易脫穎而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能力遷移者。
直接學習
直接學習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我認為這是超級學習者和普通學習者最大的不同。
那什麼是直接學習,什麼是間接學習呢?
直接學習就是一開始就設定一個自己可以直接應用的學習目标,以終為始的一種實踐式學習的方式。而間接學習簡單來講就是平鋪直叙。
以學英語為例,很多人都是遵循聽說讀寫的方式學英語,認為等自己學的東西足夠多、聽說讀寫足夠全面才可以去參加 English Corner,去對話,去交流,這就是間接學習,是不對的,應該倒過來,找機會直接跟外國人交流。
換句話來說,真正的學習高手或者真正的自學高手,基本上都是直接學習者,而不是間接學習者。
上周有一場直播的主題是《如何激發孩子創意寫作的熱情?》,其中我分享的一些創意寫作的方法就屬于直接學習。我還拿我們家老大寫作文這件事舉了例子。
我們家老大熱愛閱讀,性格相對内向,更願意用文字來表達。有一次學校作文要求創造一個卡通形象,然後圍繞這個卡通形象編一個故事。
以我的經驗和知識積累,我完全可以教他怎麼樣去遣詞造句,怎麼樣構建一個邏輯結構,但我沒有。我是直接問他,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他說我覺得我想做電影導演,宮崎駿爺爺就是我未來的目标。
然後我就說,那你完全根據這個持續創作你的故事啊,你不會寫的話,能不能說呀?他說自己不會說。我說,好沒關系,那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畫面。然後我就通過提問引導他把自己心中對于瘋狂兔這個形象以及相關的故事描述出來。(詳情點此查看)
老大畫的瘋狂兔故事
所以,我不是說平鋪直叙不好,如果孩子想要成為一個自學高手,提升學習效率,就要掌握一些科學的學習方法。
因此,用一句話來描述「直接學習」,其實就是讓孩子更直接、更有目标地學習,以終為始地學習。在學習當中,他不光是懂得了一些學習的技能知識,更懂得怎麼樣把學到的一個東西變成一個産品,懂得了輸入輸出,甚至在這過程中間除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之外,還能夠提升一些其他的能力品格。
那如果還是用三個關鍵詞歸納總結「直接學習」,應該是:以終為始、勇于實踐、查漏補缺。
刻意練習
咱們最後再講講刻意練習。
何為刻意練習?每一個超級學習者肯定都是一個刻意練習者,這毫無疑問了,沒有随随便的成功,也沒有哪位天才型選手持續躺平十幾二十年了還可以在任何時候爆發更大的能量,這不太可能。
在刻意練習這一方面呢,我寫了三個關鍵詞:目标明确、單點突破、持續反饋。把這三個關鍵詞記下來,去努力去引導支持孩子,就可以成正确地刻意練習。
很多人一開始就把刻意練習理解錯了,以為刻意練習就是 1 萬小時理論,每天就是練練練、做做做、學學學,這不太合适,為什麼?
因為孩子可能都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練習是為了什麼?其次就是每天都花了同樣的時間,能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嗎?或者能感覺到每周和每周之間進步的區别嗎?
· 目标明确 ·
目标明确包含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就是 " 大目标 ",我經常說真正的目标感要滿足三個條件:對自己有意義,對社會有價值,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可衡量。所以孩子考清華北大、鋼琴十級等等這都不是真正的目标,這是手段。成為什麼樣的利己利他的一個人、能做出什麼貢獻,這才是真正的目标感。
讓孩子樹立一個大目标,不是說孩子以後就一定做這個職業,而是讓孩子的人生就好像頭上永遠有盞啟明燈一樣指引他,自驅學習。
第二個含義指的是,不要把手段當目标。比方說學英語,每天閱讀半小時,這不是目标。你應該設定個目标是,一個月之後我能夠流利讀一篇英文報道,或者一個月之後我能夠和老外進行基本的日常交流,雖然這個也談不上真正的目标感,但這也算是一個能夠量化且比較具象的學以緻用的小目标。
· 單點突破 ·
我以前說的不是單點突破,而是每日精進。所謂每日精進就是,我去做某件事情,每天都能夠進步一點點。
但我現在發現,每日精進不好去衡量,而且還有可能讓很多家長以另外一種形式 " 雞娃 ",逼問孩子:你對照一下有沒有比上一天、上一周的自己更進步?這樣孩子就會變得非常壓抑。
那麼我換了個詞,叫做 " 單點突破 "。單點突破指的是,以周為單位進行刻意練習,突破某一個薄弱的小的點。
有一個朋友說,我們家閱讀目标是一年 80 本書。說實話,這目标不明确,因為他沒有一個顯性的真正的小目标。可以将一年讀 80 本書這個總目标細化為每周讀 1-2 本書。然後你還可以細化,比如第一個季度呢能夠每周讀 1-2 本書,第二個季度開始每周都能寫一篇讀書筆記,第三季度每周或者每個月都能做一次讀書會,到了第四季度結束你就可以讀完 80 本書了,而且完成的質量更高。
· 持續反饋 ·
持續反饋也包含三類,這三類針對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主題,我說的主題是學習内容,再針對不同孩子的心境,進行持續的反饋。
第一類反饋,我跟大家說過兩句話,一句叫做 " 公開表揚,私下批評 ",另一句叫 " 及時鼓勵,定期批評 "。這是從積極心理學,從自我效能的角度給孩子的反饋,通過給孩子寫鼓勵日記,針對孩子日常的一個小行為進行鼓勵,讓孩子能保持一個向上的狀态,有閃閃發光的能量場。
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并且對孩子的這個優點進行開拓,孩子有一點小小進步,父母不吝啬自己的贊美,這種反饋真的很重要。因為我總說,自我效能是把具備同樣特質條件的孩子區分開來的重要原因。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大概是說,孩子的性格天賦都是相近的,因為後天的習慣養成和刻意練習,才把人拉開差距。這個 " 練習 " 一方面是技能,另外一方面是心态。你覺得自己能夠成功,覺得自己可以,那就真的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強大;如果你每天就是戰戰兢兢、瞻前顧後的,每天跟别人說自己不行的,那你失敗的幾率就大大提高了。
第二類反饋,指的是費曼學習法的輸出反饋,就是孩子日常生活當中能夠用費曼學習法把複雜的事物給解釋得簡單,這樣的方式一定要給予孩子大大的反饋表揚。
孩子在生活當中時時刻刻都在應用費慢學習法,比方說孩子把在學校裡面學到的這些知識,回到家後講給大家聽,這是費曼學習法;孩子在家裡面玩《我的世界》玩得很好,教會了弟弟妹妹,這也是費曼學習法。
再比方說,在學校裡面語文老師、數學老師、英語老師都布置了作業,然後回到家之後,媽媽問孩子能夠給我簡單說一下今天的作業是什麼嗎?你别小看這個問題,這也是費曼學習法,因為語這考驗孩子能不能簡單地把這三個科目老師的作業用一句話串起來,抓重點講出來。這就是費曼學習法,解釋表達,提煉總結。
所以,對于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把複雜事物給提煉解釋,甚至還教給别人,這樣的行為,值得我們家長大大表揚。
第三類反饋就是延遲反饋。我們總談延遲滿足,其實延遲滿足也是一種反饋。
什麼是延遲反饋呢?
比如說孩子在學校考了 70 分,你可以問孩子,你覺得下一次通過什麼樣的努力可以提高自己?一起來複盤一下,然後他說,我下一次可以通過這三個方面的努力制定計劃,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和成績。那麼你就可以接着問,如果按這個計劃執行下去,下一次期末考試你的分數可以從 70 分提高到多少?他說,我覺得是 80。然後你就說,爸爸媽媽相信你,這個時候還可以适當推動一下,說,我覺得可以定到 85 你覺得可以嗎?他看着你說,應該可以吧。
在這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對孩子制定的這個學習計劃給予及時反饋,但是從結果來說,不要他說可以從 70 分提高到 80 分,就馬上給他大大的擁抱和表揚,可以去鼓勵他的這個行為或學習方法,但對于他的成績本身,你要欲擒故縱一下,這就是延遲反饋。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完了。如果你想深度了解關于孩子學習的方方面面,我給大家推薦一套書叫《學霸駕到》,這是少年商學院最新發售的書,适合小學生閱讀。另外,家長也可以了解一下我們最新上線的《學霸駕到 | 父母成長營》,一起引導孩子成為學習高手。
《學霸駕到 : 決勝未來的學習力》 ( 共 3 冊 )
首發價:59 元(市場價 119.4 元)
适齡:6 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