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刷短視頻,頻繁聽到 DJ remix 版" 沒錯兒,我精神不正常 "背景音樂,不要驚慌,這是那英語錄又一次出圈了。
各類看似奇形怪狀的照片和視頻,配上 " 本以爲是廢片,沒想到找到了合适的 BGM" 文字,形成了當代互聯網又一潮流奇觀。
而這屆網友們的精神狀态,幾乎全部能用 " 英言英語 " 概括。
遇到不理解的事," 這很難評 " 能訴說複雜的心情。
看見讨厭的人,"XX,XXXXXX" 自動在腦海裏填充。
" 質疑那英,理解那英,成爲那英。"
當大方承認 " 沒錯,我精神不正常 " 成爲一種态度,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正式确診爲那英後,精氣神都足多了。
而就在不久之前,這段刷屏的語音還是," 放屁,這簡直是危言聳聽!"
這些 " 名言警句 " 均出自于 2004 年的電視劇《好想好想談戀愛》。
那英在劇中飾演電視節目制作人黎明朗,是主角團中的嘴炮擔當。
作爲反戀愛腦先鋒,聽到别人說女性單身是過度挑剔,她暴怒:
談論男人時,她銳評:
看見女人爲愛情陷得太深,她直擊靈魂:
男女之間糾葛不清的情情愛愛,在這部 20 年前的劇裏都已經被精準吐槽。
黎明朗直爽犀利,坦率飒朗,和那英本人的性格相得益彰,那姐的第一部電視劇就仿佛本色出演。
誠然,縱橫娛樂圈多年,那英一直以大姐大的形象活躍在鏡頭前。
大大咧咧的處事風格被很多人愛,也被不少人恨,前不久還因爲舊事被送上風口浪尖。
喜歡那英的人說她 " 真性情 ",不喜歡那英的人說她 " 太狂妄 "。
已經 55 歲的那英,還在堅持做自己嗎?
互聯網的另一邊,那英正因爲曾經的口無遮攔,被打爲 " 全民罪人 "。
7 月 19 日,刀郎發布新歌《羅刹海市》,歌曲取材于《聊齋志異》裏的同名故事:
主人公馬骥在海上失事後進入了異域國度羅刹國,這裏的人們以醜爲美,社會地位取決于長相而非才能,長得越醜,官位越高。
蒲松齡借此諷刺了現實世界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
《羅刹海市》一經發布就被迅速解讀爲刀郎暗諷當今娛樂圈的畸形。
經過對歌詞的反複破譯與解碼,網友最終推測出,刀郎罵的不是别人,正是早年間不看好他的那英、楊坤、汪峰、高曉松四人。
網友對《羅刹海市》的部分解讀
" 成功解密 " 後,互聯網的炮火齊刷刷對向了這幾位,其中那英遭受的抨擊最猛。
在她最新的一條抖音中,評論已經高達 875.9 萬,并且仍在增多,大部分都是爲刀郎 " 報仇 " 而來。
" 羅刹海市好聽,來推薦下!"
" 音樂不是所謂的高雅就一定有人愛的,懂嗎?"
還有人直接勸她 " 得意不忘形,得勢不欺人 "。
衆怒的起因可以追溯至 2010 年。
當時音樂風雲榜要舉辦十年盛典,作爲評委的那英反對刀郎入圍 " 十大影響力歌手 "。
她給出的理由是刀郎不具備審美觀點,雖然他的銷量很厲害,但評選不能隻看銷量。
網友們攻擊那英的另一原因,則是傳言 " 那英說去 KTV 裏點刀郎歌的都是農民 "。
吊詭的是,翻遍互聯網,除了早年間網絡上捕風捉影的文字叙述外,根本找不出那英說過這句話的證據。
刀郎本人也曾澄清過這是空穴來風。
群衆的怒火并沒有平息,截止到目前,依然有源源不斷的人湧進那英的評論區替刀郎伸冤,并以參與進這個 " 大型複仇項目 " 爲榮。
這場讨伐何時會結束還不得而知,不過可見已經進入尾聲。
而如果評論的正義之士覺得這種方式能讓那英低頭,怕會大失所望。
這樣的輿論風暴那英并不是第一次經曆,她當年遭遇的謾罵與攻擊,要比這猛烈太多。
1995 年,那英與足球運動員高峰在一場晚會上結識,兩人一見鍾情,迅速墜入愛河。
圖源:中國經濟網
愛上高峰後,那英從一個完全不懂球的球盲變得願意了解足球,了解高峰的職業。
可在外界眼裏,她卻始終是高峰的拖油瓶。
隻要高峰球踢得不好,教練、球迷、媒體都會猜測是那英影響的。
工體的大門上,寫滿了球迷對那英的侮辱:" 那英是小妖精 "," 那英是小狐狸 "," 那英是足球的攪屎棍 "…… 語言下流,不堪入目。
有報紙還刊登過諷刺漫畫:高峰在踢球,那英抱着高峰的腿,拿着麥克風唱《霧裏看花》。于是高峰的腿就開始抖,球就踢偏了。
面對這般調侃,那英沒有忍氣吞聲,而是大方還擊。她曾在新聞發布會上站起來對着媒體說道:
我知道你們都很想了解我和高峰的事。不錯,我們倆談戀愛已經 3 年了,我就是愛他,你們還想問什麽?
你們隻顧報刊的發行量,不顧其他人的感受。脆弱一點的,可能早就趴下了,我那英算堅強的。就算我沒皮沒臉,我還是希望你們能放我們一馬。
坦蕩熱烈的發言,印證了那英骨子裏的桀骜和不羁。
隻不過世事難料,這段轟轟烈烈的愛情并沒有迎來圓滿的結局,等待那英的卻是戀人的背叛。
2004 年,一名女士公開聲明她與高峰有一個三歲的私生子,因撫養費糾紛她決定将高峰告上法庭。
而此時,那英還正懷着高峰的孩子待産。
媒體來詢問,那英一概不理。直到兒子出生六個月後,她決定結束這段長達十年的感情,獨自一人撫養兒子。
那段時間,向來天不怕地不怕的那英患上了産後抑郁症。整日睡不着覺、心慌、坐在床上渾身發抖,不願意抱孩子,定期服藥後情況才漸漸好轉。
結束與高峰十年的感情後,那英并沒有沉寂太久。
2006 年,她遇見了現任丈夫孟桐,随後在加拿大溫哥華注冊結婚,隔年生下女兒。
進入婚姻的那英并不阻止兒子和高峰見面。2011 年高峰舉辦婚禮,對外宣稱自己第一次結婚。很多歌迷爲那英鳴不平,可那英卻沒說什麽,還大方地讓兒子去當花童。
女兒和兒子的 " 爸爸争論 ",她也大方在節目上模仿孩子的樣子分享。
敢愛敢恨,不過如此。
感情生活之外,那英的率真在娛樂圈交往中同樣不加掩飾。
粉絲号召給她的新歌打榜,她甩了一句 " 姐不需要 ",粉絲隻能 " 遵命退下 "。
其他歌手開演唱會在台上調動氣氛,那英開演唱會則是化身紀律委員,現場指揮:" 那兩個小孩,坐下!"
記者問她,聽說你要相夫教子淡出舞台。那英滿臉嫌棄:
" 你這消息也太土了,誰跟你說的?"
最後把頭一擺:" 行了,好了!" 直接宣告采訪結束。
參加浪姐,李菲兒、張馨予和她熱情打招呼,那英不認識她們也不裝樣,直接脫口:你們倆誰啊?
當然,還有著名的那英辣評章子怡擔任歌唱比賽的評委," 這很難評,我祝她成功吧 "。
同場采訪中,那英還産出了另一句廣爲流傳的名言:" 她帶不出來冠軍,我也不知道(節目組)爲什麽找她,是什麽作用呢?可能是她在造型上起到一個作用。"
與此同時,章子怡正在旁擺造型拍照。
娛樂圈低頭不見擡頭見,說話敢這麽直接的,内娛恐怕想不出第二個。
在曾經還沒淪爲明星商務宣傳地的微博上,那英也是啥都敢說。
開通微博,她 @好友:死三八,老那我也博啦!
别人唱的好聽,她暴言 " 喵啦個畢的~五千年出這麽個老妖 "。
趕上調休,她表示無語:" 制定假期的同學能認真考慮一下我們的生活嗎?"
更不用說那句" 最煩裝 X 的人 ",早已成爲互聯網聖經。
不過那英的這份豪爽引起的争議并不少。
最著名的當屬逼林志玲喝酒事件。
在一次晚宴上,林志玲主動來向那英敬酒,那英二話沒說一飲而盡,而林志玲卻隻輕輕地抿了一口,解釋自己酒精過敏。
東北人那英哪見過這個做法,非要她把酒幹了,并 " 警告 " 林志玲," 這可是在北京。"
結果林志玲喝完酒後,滿身泛紅,隻好提前離場。那英也因此落下了霸淩的名聲。
第二季《中國好聲音》期間,與那英同爲導師的張惠妹對選手說:" 來我的戰隊,我們以後可以一起研究 ……"
話還沒說完,那英馬上接了一句:" 你們可以研究一下怎麽胖的。"
這句玩笑話再次被網友指責沒有情商,是在内涵張惠妹胖。
其實張惠妹當下并未尴尬,而是大笑轉向那英嗔怪道:" 你還講!"
兩人作爲多年好友,還曾在那英懷孕的情況下雙雙拼酒倒地。
那英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性格,她自知自己處理事情毛毛躁躁,從來不會先想一步再說話。
無論是被人追捧的 " 英言英語 ",還是飽受诟病的 " 素質低下 ",不過是那英性格的一體兩面。
評價章子怡隔行如隔山,是音樂人身份下的一針見血:演員爲什麽當歌唱比賽的評委?道理很多人明白,隻不過那英毫無保留地将它攤在了大衆面前。
常被人提起的逼酒林志玲,更像是文化差異引起的誤會。
她自己承認," 我是真的不會說話 "。
老師谷建芬也坦言那英 " 長個好嗓子,配個狗腦子 "。
那英師從谷建芬,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都不熟悉,但她創作的歌曲一定令人耳熟能詳。
《歌聲與微笑》、《燭光裏的媽媽》、《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這些經典的作曲都出自谷建芬之手,媒體曾評價她是 " 中國流行音樂的開拓者 "。
1988 年,那英從沈陽來到北京,參加全國陽光杯通俗歌曲比賽。
憑借着獨特的嗓音,那英一鳴驚人,榮獲金獎,成功入選谷建芬聲樂培訓中心,和毛阿敏、李傑、孫楠成爲了同門。
當時谷建芬經常找那英錄音,每唱一首歌就能賺五十到一百,雖然不是大紅大紫,但那英也沒缺過錢,很快便在北京站穩了腳跟。
不過,彼時的大陸音樂還不是很成熟,唱片公司經常發行港台歌曲,但又請不來港台明星演唱,于是便會找一些便宜的大陸歌手翻唱。而那英就是其一。
她給自己取了藝名,有時叫 " 蘇丙 ",有時叫 " 蘇冉 "。很明顯,模仿的是台灣歌手蘇芮。
那英最忙的時候,一晚上唱八個錄音棚,全是蘇芮的《跟着感覺走》。
漸漸地,那英對港台音樂産生了向往之情。那時的北京還沒形成唱片體系,歌曲以晚會歌爲主,比如大家熟悉的《霧裏看花》就是 3 · 15 打假晚會的宣傳曲。
而當時正是台灣唱片最輝煌的年代,對成熟音樂體系無比向往的那英決定轉戰台灣歌壇,終于在 1993 年加入了台灣福茂唱片公司。
1994 年,那英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爲你朝思暮想》,1995 年《白天不懂夜的黑》大火,那英名聲大噪。
然而,大陸的聽衆卻并不買賬。大家覺得這種小情小調的情歌太軟綿綿了,還納悶兒 " 台灣怎麽把那英塑造成了小女人?"
對于這種評價,那英非常坦然,隻留下了三個字:我喜歡。
谷建芬在給那英的親筆信中這樣寫道:
" 那英,祝賀你的生活越來越精彩。你知道這是爲什麽嗎?我告訴你,這是因爲你太傻。"
事實上,從沈陽到北京再到台灣,那英能有一番成績,也正是憑借着一腔孤勇的 " 傻 "。
因爲 " 傻 ",沒有按照爸爸的心願當醫生,而是偷偷報考了沈陽歌舞團;
因爲 " 傻 ",隻穿了一件軍大衣,土裏土氣地坐火車去北京參加比賽;
還是因爲 " 傻 ",一心想踏出舒适的北京圈子,去外面尋找更多可能。
敢傻才敢沖,正是因爲這種傻,三十多年來,那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首位入圍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演唱人獎的大陸歌手;
首位獲得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演唱人獎的大陸歌手;
首位在台北小巨蛋舉辦個人演唱會的大陸歌手;
帶出了梁博、張碧晨等新生代歌手。
從歌手到導師,那英擔得起華語樂壇天後之名。
那英微博認證:内地流行樂天後
如今,55 歲的那英早已不似當年心直口快,漸漸收斂起自己的棱角。
她在采訪中坦言自己不再 " 胡說八道 ",開始思考。
她早已經不記得最煩的那個 " 裝逼的人 " 是誰,隻是當年以爲微博可以敞開心扉随便說,後來發現并非如此,就不玩微博了。
但在鏡頭前,那英的直率有時還是會不自覺地暴露出來。
今年四月面對記者提問怎麽把一首歌唱得感人,那英再次展示 " 英言英語 ":
我教你你也不懂啊,這你咋學啊?
她大可以客套一下,傳授幾句無關痛癢的技巧,但那英還是選擇不拐彎。
人們回憶她的直爽,回憶風風火火直言不諱的年代," 痛恨 " 她給别人帶來的傷害 ……
《羅刹海市》發酵到現在,讨伐之中也不乏出現替那英說話的聲音:
" 把一首歌做成閱讀理解真的不是過度腦補嗎?"
" 爲了捕風捉影的一句話,就把人罵成這個樣子?"
" 一邊網爆活人,一邊說内娛沒有活人。"
在紛紛擾擾中,有個評論格外顯眼:" 這也就是那英,擱其他人早抑郁了。"
有趣中又頗顯幾分無奈。不過這話确實不假,那英曾說,
" 時間在我身上啥也不是。記恨、委屈在我這永遠存活率不會很高。"
三十年風風雨雨,潮起潮落,無論是華語天後,還是年輕人的嘴替,抑或是網友的情緒發洩對象 ……
她被很多人讨厭,但也依然在被很多新的人喜歡。
對于那英而言,她始終是她自己。